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群众史观解读

2019-11-14 08:05李春梅徐苗
学理论·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

李春梅 徐苗

摘 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是一个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群众史观的新探索,蕴含着目的上为了人民、动力上依靠人民、价值上由人民共享成果等丰富的群众史观思想,是群众史观在新的时间和空间里的延续和升华,赋予了群众史观崭新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有效强化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中国发展的新高度。

关键词: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史观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0-0006-03

作为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及核心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明确回答了当代中国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享”的重大时代课题,揭示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根本动力、根本价值,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地位、人民力量的深刻认识,是对党的执政宗旨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发展的根本目的——为了人民

发展为了谁,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之问。发展为了人民,是由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决定的。发展为了人民即在筹划发展、推进改革时,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好,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初心、以人民是否获益为准则。

(一)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初心

所谓初心,是指做某件事的初衷和原因。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初心是建党时心怀的承诺与信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的正是对初心的坚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向全党发出“不忘初心”的号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庄严宣示:“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即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1]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雄辩地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从未改变,并且依据人民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目标。在不同的年代,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人民对幸福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在革命战争年代,幸福是“打土豪,分田地”;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幸福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幸福是“过上美好的生活”。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目前制约人民幸福感提升的主要因素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失衡和发展不足的问题,要以更好更高水平的发展去解决,根本之策在于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与效益,“办好人民信赖的教育,做好人民关切的民生工作,让人民得到更坚实的社会保障、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让孩子生活得更好。”[2]212

(二)以人民是否获益为准则

“益”即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108,对利益的不断追求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深层动因。“思想理论作为意识形态与利益观是同一类范畴,任何思想理论都是建立在现实利益基础上并为一定利益服务的”[4]。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正是建立在人民利益基础上并为人民利益服务的理论,因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必须以人民是否获益为准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民利益”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既有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观点,也有实现人民具体利益的措施。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無论是物质价值生产还是精神财富生产,其核心力量都是人民,人民合力推动发展,发展须以为人民谋得利益为根本目的。”[5]在谈及全面深化改革步入深水区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盘根错节的利益难题,首要的就是思考怎样有效保障群众的利益?”[6]“有益于促成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有益于持续增强人民获得感的,该改革的必须百折不挠地改。”[7]尔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阐明了保障人民具体利益的措施:改革应首先从人民的诉求出发,“在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养老方面持续谋得新进展,有效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8]

二、发展的根本动力——依靠人民

发展依靠谁,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之问。发展依靠人民是对人民创造历史的力量及作用的肯定,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基本原理,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依靠人民,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一)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这一经验揭示了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核心力量。首创精神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创造性空前高涨,充分显示了13亿多人民作为国家主人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9]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必须充分肯定群众个人正当利益的合理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正当利益是“合理的、有节制的、多数人的个体利益,是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普遍性利益”[10]。唯有充分肯定个人正当利益的合理性,才能争取人民群众,激发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效力的主创性,因为“人们为之积极拼搏的全部内容,皆受利益驱使”[3]108。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必须统筹多元社会格局,发挥不同利益群体的改革创新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涌现出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各种利益诉求交错,亟须统筹协调。习近平总书记曾极具前瞻性地说过:“发展之后有发展之后的问题,发展后出现的问题甚至比发展前更多更复杂。”[11]当前,针对多元复杂的社会格局,要合理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既发挥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群众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又支持新社会阶层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团结全体人民共同投身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二)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

以人民为依靠、集中群众智慧是坚持群众史观的本质遵循,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蕴含的正确思想认识都是“从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经验加工而成的”[12]。

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推动改革发展的智慧与力量之源。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人民群众凭借自身力量证实了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效用,并为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素材遵循。从农村改革到经济建设,从基层治理到社会管理,党制定的每一项政策都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自觉拜人民为师,广泛动员人民参与改革与发展的事业。”[2]129

汲取人民群众智慧与力量必须扎根于人民群众实践。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投入,究其根源得益于实践之初我党就将改革开放之伟业强势根植于人民群众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场合中多次表态:“要切实践行好群众路线,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透。”[2]43人民群众实践中蕴含的智慧是文件上读不到、会场中听不到、办公室里想不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扎根基层,深入人民群众,在零距离接触中获取最真切的感知。领导干部下基层,要放低身段,当好“小学生”。不仅要人到身到,更要心到情到,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

三、发展的根本价值——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发展成果由谁享有,是发展的根本价值之问。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全部财富,毋庸置疑成为发展的价值主体。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即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体現了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遵循。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涉及四个方面原则: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

(一)全民共享

所谓全民共享,即发展成果应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揭示了共享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共享发展并非少数人或部分人享有,而是人人享有。”[13]这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演进的历程中也能得到印证。马克思在构思未来社会时,有一段经典描述:“取代充斥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定是这样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14]恩格斯认为共享发展是“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15]336。可见,马克思恩格斯也强调发展成果要覆盖全民,共享是全体人民群众共同享有。

全民共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新”在共享,“难”在全民。既然要实现全民共享,就不能让任何一个地区、一个人掉队,首要任务就是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实施了一大批惠民举措,尤以精准脱贫攻坚战为著。在2019年召开的两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脱贫玩猫腻,反腐不客气”的决心整治脱贫攻坚战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杜绝“虚假式”“指标式”等形式化脱贫,做到真脱贫、脱真贫,以期早日实现全民共享。

(二)全面共享

全面共享是指共享内容的全面,揭示的是共享成果的范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发展即分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建设成果。”[2]136是以,达成全面共享就是让国家发展各方面的成果公平全面地惠及全体人民。

第一,经济领域的共享。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史观原理决定了经济领域的共享在共享内容中的关键地位。亚当·斯密曾说过:“倘若社会的经济成果无法有效分流至民众,如此必然会引起社会动荡。”[16]所以,实现全面共享的前提就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解决每个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进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二,政治领域的共享。全面共享体现在政治领域即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做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实现人民当家作主”[17]。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主宰国家命运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利益最可靠的保障,它以维护人民权益为主线,通过制度保证人民共享政治领域的成果。”[18]

第三,文化领域的共享。于国家而言,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于个人而言,文化是精神力量,是信仰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说明实现文化共享不仅是人民的精神需求,也是增强国家文化力量的必要途径。因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文艺创造,生产更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以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第四,社会领域的共享。实现社会领域的共享即遵循“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对于其他领域,社会领域的共享涉及面比较广,例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义务教育层次;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优化医疗卫生的普惠性;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等。

第五,生态领域的共享。生态领域共享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处于人类社会全部关系中最基础的位置。生态领域的发展是国家所有领域发展的先决要素,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那么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发展都将是“镜中花”“水中月”,无法实现。实现生态领域的共享,即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

(三)共建共享

共建共享是指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成果,揭示了成果分享实施的方式。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共建的必然结果。列宁在《告贫苦农民》中曾指出:“我们要争取更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大家都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应归全体劳动者享受。”[19]“大家都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应归全体劳动者享受”的表述正是共建共享时代内涵的理论来源。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共建共享,共建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有效吸取人民的智慧,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有成就感。”[20]对于拥有13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共享受益者数量之巨、共享范围之广,这样“共建共享”工程放眼整个世界都是旷古烁今的。面对这样艰巨的任务,要真正实现共享,就必须由广大人民群众集思广益、积极奉献,主动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高质量的共建。

(四)渐进共享

渐进共享意为共享的实现定然会历经从低质量到高水准、从不全面到全面的阶段,揭示了共享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既具有前进性又存在迂回性,所有事物的成长成熟皆呈现为反复实践与认识的曲折过程。践行渐进共享理念,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利益关系,不仅要解决当前的发展问题,还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耐受指数。革命导师马克思说过:“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可他们并非按照自己的喜好任意创造,而是以自往日延续至今的客观条件为依托进行创造。”[15]280我们党制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遵循了渐进共享的原则,在不同阶段制定了具体可实现的目标,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倘若无视发展规律,设置与阶段特征不相符的策略目标,提前推行全方位共享,则必然引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冲突。我们要认清共享实现的定律,始终秉承渐进共享的原则,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共享路径,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绘制共享发展新景象。

四、結语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为根基,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普遍原理运用于中国改革和发展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群众史观在中国新时代的延续与升华。这一理念不仅以全新的视野、全新的话语贯彻和发展了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而且在发展的根本目的、根本动力及根本价值三个维度深化和拓展了群众史观的内涵,有效强化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中国发展的新高度,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谋福于民的初心和人民利益至上的执政观。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杨相琴.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探究[J].理论月刊,2010(9).

[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89.

[6]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53.

[8]定光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59.

[9]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N].人民日报,2018-04-11.

[10]倪芳.马克思利益正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界,2017(9).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82.

[12]马启民,刘力波.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13]王勇.共享发展理念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J].河北企业,2019(1):111.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4.

[17]徐龙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论析[J].实事求是,2017(6):11.

[18]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N].人民日报,2017-10-19.

[19]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12.

[20]习近平.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EB/OL].(2016-05-

14)[2019-06-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

14/c1001-28350873.html.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