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课益于激活大学生的创造思维

2019-11-14 20:48安阳工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美育艺术大学生

■李 一/安阳工学院

公共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党的十八大对我国的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首先继承并发展了原本的教育培养方向,其次坚持了我国教育的本质属性(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同时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即立德树人),最后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强调必须牢牢把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者不能偏废、缺一不可,其中把“美育”教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于2003年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其中阐述了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意义;并将“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作为一项考核内容而单独列出。给高校大学生的文化培养定位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世界发达国家均非常重视美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及手眼协调能力,审美能力方面培养具有开发其潜力的重要意义,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把培养目标转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上,把努力培养出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过硬、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当成了高校课程结构、学生的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红利,为高校的公共艺术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大专院校纷纷成立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部,作为专门的常设美育教学和管理机构,不仅开设有公共艺术公修课,还承担学校节庆类文体活动。结合地方文化和学校特色,我们目前开设有《走进设计》、《图形创意》、《灯谜鉴赏》、《传统文化精讲》、《古琴艺术》《非物质文化艺术鉴赏》《歌剧鉴赏》《甲骨文艺术鉴赏》等选修课程;还把当地的民俗文化请进了课堂,比如“浚县泥塑”“安阳豫剧”“字谜灯谜”“内黄农民画”“殷商文化讲座”等;不定期举办歌舞晚会、书法摄影比赛、诗歌创作大赛,在展示才艺的同时,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调整状态。

近年来我们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开展,有目的地运用公共艺术课程丰富理工科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理工科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逐渐明确了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之间的有机联系。

一、公共艺术传统文化和道德情操的载体

青年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往往是在大学阶段逐步走向成熟的。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不仅是全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更是大学生们应该具备的能力。多渠道、多样式、不间断的目的明确的美育培养,才能使得大学生通过公共艺术教育的学习,逐步树立起充满真善美正能量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美育与德育通常是高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实践,对大学生的美育与德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常常被称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其主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或活动的形式,使学生提高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正常的审美观念。”

公共艺术课是新时代形象生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最根本的问题。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情趣等的形成,除了父母、亲属、同学、教师的行为影响外,文化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师范意义。一首歌、一支曲、一部剧、一本书都可能对青年人的人格发展形成深远的影响。比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都曾经牵动着一颗颗青春洋溢、热血澎湃的心。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等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艺术作品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同时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并且把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体现到社会生活特别是人类精神领域中。

二、公共艺术课程是寓教于乐的最佳方式

最好的老师是兴趣,任何人都会对感兴趣的事物心驰神往并给予特别注意和积极探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喜欢五彩斑斓的画面、动听抒情的歌曲、激昂慷慨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情节是人们的天性,例如,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他就会被音乐的节奏带动,甚至主动地寻找机会参加,通过舞蹈时抒发自己的愉悦和放松,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强烈兴趣。色彩、旋律、线条、形状、灯光、节奏等,都能调动起人们的兴趣,所以绘画、音乐、戏曲、书法、舞蹈等艺术形式,都能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

我们每年都举办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文学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活动中成为主力军,而且理工科学生参与进来的也越来越多。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思维特点,我们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专题演出,组织参观美术专业的写生创作画展,引导文科同学进行小型话剧的排练,鼓励理工科学生举办科技成果展。这些活动激发出学生对文艺的关注与热爱,并且加强了各系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也为底蕴厚实、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具象思维有助于促进抽象思维的完善

思维,是人类对待事件或者事物的认知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考方式。所谓具象思维是指具体而形象的思维方式,是面对事物时所能感知到的具体的物质特征;而抽象思维,也可以称之为逻辑思维,是与具象思维相对立的概念,它往往把事物的特性从其本身剥离出来形成概念,然后再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思维过程。

文献学博士、美学家尤·鲍列夫指出:“美,是事物的一种崇高精神,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就完整的个性。”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一般存在于认知的初级阶段;然后通过感性和理性的不断积累、总结和升华,最终形成符合逻辑的客观认识,认知过程中二者互相联系、互相贯通,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统一。

感性思维与抽象思维,在艺术的本体上都属意象思维的范畴,但两者的视觉感受又截然不同。长期从事逻辑性抽象思维的学生,总是过于关注概念、数据、判断、推理、结果等,于是思维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框架结构,影响了创造思维的开发。艺术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是一种非语义的综合性信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些特征有利于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给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与演绎提供了想象、联想、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综上所述,目前在高校中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在实施和推进我国高校的素质拓展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既可以作为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也有助于各个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从而进入艺术思维和逻辑思维并重的良性发展轨道,激活他们巨大的创造性思维。

注释:

①李范.美育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②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0.

③刘建明,王泰玄,等.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太原: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3.

猜你喜欢
美育艺术大学生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论公民美育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纸的艺术
美育教师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