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张好好诗》中的章法研究

2019-11-14 20:48胡如如淮北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书风章法杜牧

■胡如如/淮北师范大学

一、杜牧的生活背景和《张好好诗》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简述《张好好诗》的产生背景

杜牧,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善于把叙事、抒情、议论结合起来,如《张好好诗》、《感怀诗》、《杜秋娘诗》等等。杜牧《张好好诗》用精湛的诗歌语言,再现了张好好的浮生沉沦的悲剧生涯,抒发了诗人对这类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苦难女子的深切同情。诗中描写了少年乐妓张好好,始得高官沈传师的恩遇,也因为沈的去世而流落市井的不幸身世。杜牧与张好好在沈传师的府中相识,两人本来应该成为一段佳话。可是天不随人愿,沈传师的弟弟也要执意纳她为妾。俩人都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作罢。后来在东都洛阳相见,相见时好好却已卖酒为生,感慨万千,所以杜牧给张好好写下了这首诗。

人们提到杜牧往往会联想到他是一个著名的诗人,诗名盛大,诗名掩盖了他的书名,但杜牧的书法在晚唐的艺术价值很高。在晚唐人们严格遵循法度,导致书风停滞不前,但是杜牧的书风活泼,给当时的晚唐注入一股新的风气。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杜牧虽然创作了很多的书法作品,但是由于战乱以及诗名过盛,所以很难留存下来,《张好好诗》是杜牧留下的唯一一件传世作品,其诗歌与书法的完美结合,印证了杜牧浪漫的一生。

(二)“法”的沉重,对中晚唐书风的羁绊

晚唐书风状况。初唐时期人们将北方的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联系在一起,从而旨在将精巧的形式与雄阔的气势相结合的审美理想,即是在表达一种深刻的艺术性的同时,要体现出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正如初唐时期理论中所表现得“中和之美”、“尽善尽美”。到了盛唐,经济文化繁荣,书法家的眼界得到拓展,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超越前代的辉煌成就。初唐及盛唐时期,楷书的地位日益巩固,楷书中的笔法也被世人墨守成规,他的书写规律以及章法也被人们总结,趋于完善。著名的“永字八法”就在盛唐流行。人们把“永字八法”看做书法的一个范式,似乎他穷尽了书法的所有技法。晚唐时期国力衰微,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惶惶。人们日益无法沉迷诗书,诗书较少发展,停滞不前。但是杜牧的这首诗,不仅诗美,而且书法也美,吸引了现代人的眼球。

二、《张好好诗》的章法与结体特点

(一)《张好好诗》中书法的造型与章法规律

章法构成,又称之为谋篇布局,是研究字与字、行与行、以及整幅作品之间的一个变化关系,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统一的方法。除了单个字的笔势、笔法、结体、布局之外。布白谋篇也是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书的章法由行气、墨韵款识等部分构成。从行气上来说,用笔的体势、线条的节奏、韵律都有关系;用笔的方圆、轻重缓急、曲直,结体的大小、稠密、粗细、长短等都会影响整个布局的穿插呼应、顺应连接;从墨色上来说,墨分五色,浓、淡、干、湿、黑,也会影响到字的分布;书写的形式、材料也会影响整个字的章法,比如条幅、扇面、卷轴、对联等;而且印章、落款等对章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章法构成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根据形式美的规律将一个个本来独立的字形成统一协调且美观的整体。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章法是很关键的。在行草书中,一件优秀作品中章法就更为重要。通篇的结构,引领管带、首尾呼应、起伏变化、气韵生动、浓淡干湿,都是章法的组成部分。不同的字体,怎么安排空间、怎么安排章法、在哪里盖章、怎么落款、落款时字的大小、盖章时字的呼应等等都是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需要考虑的内容。

《张好好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独立存在,上下没有连贯,却充满了行气。因为杜牧这张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很正,中线在一条线上,所以字很稳,没有夸张的左摇右晃,只是后半部分的中线略略倾斜,想是作者的心情激动所致。行书较其他书体具有很强的抒情作用,创作过程中的快慢变化,犹如舞蹈和音乐,能通过空间传达出作者当时的感情。二十五行之后,杜牧的心情明显越来越慷慨激昂,加入了很多的枯笔,出现了很多不安定因素。情绪的变化,并没有给全局的章法带来很大的波动,但是在某些字上面表现得还是很清晰的。比如后半部分的“尘”“紫”“车”“月”“来”“重”等字,文章谈及好好谈婚论嫁之事,明显比旁边的字大上一倍。

杜牧写字善用各种对比,比如大小、错落、长短、浓淡、虚实、徐疾等。在第四行里,“岁”与“公”字大小明显形成对比,犹如呼吸的节奏。像这样的对比关系在很多的地方都有。比如开篇的五个字“牧太和三年”,“牧”字最大,其次是“年”,而最小的字在“和”,这种两头大中间小的章法,杜牧也是有意而为之,因为在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情况。在第三十五行中“如聘之碧玉”也是相同的处理方法。“大小”对比是杜牧通篇章法中最常用的处理方法。此外还有“长短”对比。第二行的“西幕”、“年十”等都是长短上的对比。最为明显的长短对比,在第四十四行的“斜日”,两者的差距很大,“斜”字比“日”字足足长了好几倍。在整副作品的后半部分出现了枯笔,较为明显的是三十一行的“楼”和三十八行的“尽”,它们与周围的字截然不同,对比强烈。在这件作品中有的字错落感很强,感觉最强烈的是二十七行和三十七行的“月”字,险绝中见平正,字势险而不倒,很有味道。 《张好好诗》中将对比关系运用到了极致。整个章法比较的平稳,但是中间加入了不少矛盾因素,使得平稳中加入了不平稳的因素。比如,“莲含跗高阁倚天半”,“含”“阁”是一行中最大的字,在墨法上属于浓笔,且比周围的字大上好几倍。而“含”“阁”两个字并不是连在一起的字,这就犹如人的呼吸,需要循序渐进,而不是一蹴而就。

杜牧的作品中,单个字里也富有很多的趣味。比如左右结构的字,中间会留下很大的空间,留白很多,把整个字俨然分成了三部分,左中右,中间的留白与左右之间又形成了对比关系,疏处可以走马。独体字中的“水”,提按的节奏明快,先按后提,再按再提,运笔的过程中完成了多回的转换,相当的精彩。杜牧其他的独体字还有很多的提按关系,但都是有一个慢慢渐变的过程,所以才能将这一对矛盾关系变得协调。

杜牧《张好好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一片手稿,是日常写作留下来的,我们从杜牧不经意间留下的一些用笔破绽出往往能够看见他用笔的端倪。帖中所有的字几乎都是一笔完成,帖中各种形态的绞转笔画在尽情的书写。因为是草稿,所以杜牧并没有过分拘谨,非常的大胆,张扬自我个性。

书法雄健浑厚,字体姿媚生动,用笔劲健有力,笔势灵动飞跃,颇得六朝遗意,而转折处似孙过庭的《书谱》。在《宣和书谱》中这样描述杜牧的草书:“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杜牧诗的风格委婉流转,所以杜牧的书法很好印证了“字如其人”的道理。在唐代崇王的大环境里,难免不会受到二王的影响,杜牧的字根源来自二王,融合六朝的笔意,一改王羲之中庸温和的气质。加上他本身的气质,善用夸张、对比等,在法度范围内将用笔的丰富性与结构的多变性发挥到了极致,使他的字看起来稳健挺拔。

三、结语

唐朝是一个非常重视法度的朝代,尤其是注重对二王的推崇,这个时候显示了创新的重要性。作为动荡时期的才子佳人,杜牧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一个书法家的前提必然是一个饱读诗书有修养的人。如果因为一味地追寻前人的脚步,死守法度,那么必然会失去本来真实的自己。但是在阅览中国书法史时我们发现,历史上的每一位书法家都是一个截然独立且焕发自身光芒的学者。古法用笔和死守古法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会让我们站得更高、看的更远。而后者却会让我们变得狭隘,拘泥于一家,不利于书法学习。取百家之长才能补自家之短。

猜你喜欢
书风章法杜牧
詞作章法的藝術辯證法講究
纵横有象
——晚清以降颜氏书风在湖南特展
质地
山行
多一分不平凡
遣怀
颜真卿书风演变及书学思想述略
赤壁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章法教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