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秋峰/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最早的谚语是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因此最早的英汉谚语会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最明显的谚语就是挥金如土,英语的表达为“spend money like waetr,”,这是因为中国位于州大陆,相比较海洋面积,土地面积较大,土地是中国人民的主要生活依靠,而英国属于岛国,航海业更为发达,因此再形容浪费、花费较高时,经常会出现船、水等词汇,但汉语谚语中则没有相似的习语。如:不知所措的英语表达为“all at sea”、“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的中文表达为“奋力图存”。不仅如此,在汉语文化体系中,夏天意味着酷暑、东风意味着春风、这是因为中国位于北半球、气候多样,相反英国处于南半球,以海洋性气候为主,因此在英语文化体系中,西风意味着春天,而夏季代表的是温和美好。
不仅是地理位置,在英汉谚语中,有很多词汇都和历史文化有关,而不同的历史文化也让英汉谚语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比如:在汉语谚语中的“说曹操曹操到”的英文表达为“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come”,从这一谚语中就可以看出前者源自于历史,后者源自于信仰文化,又比如:英语谚语中“Lvoe is blind”的汉语表达为“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也是非常典型的历史文化谚语。由此可知,虽然英语和汉语中有相似的言语,但两者的来源背景之间都有着较大的差别,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够直接对号入座。很多英语谚语来自于西方历史神话,而翻译成汉语后更贴近于汉语历史。此类常见谚语包括:“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柿子专挑软的捏”、“尸位素餐”的英文表达分别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Men leap over where the hedge is lowest.”、“Don’t be a dog in the manger.”。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之外,从英汉谚语差别中还能够看出中西方文化中价值观念的差别,在西方英美文化中更多的强调的是个人主义、独立自主性,而从总体上讲,中国汉语文化中更多签掉的事集体主义价值观、这也是中国文化主线,更多情况下,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关系。这一点在英汉谚语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西方谚语中有很多关于个人主义的处世哲学以及时间观念守时、强调效率、物质财富、经济色彩等方面的文化,如:“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Time is money”、“Punctuality is the politeness of kings”、“Punctuality is the soul of business”等,分别表示的是不要多管闲事、时间就是金钱、守时乃帝王之理、格守时刻,为立业之本。但是在汉语谚语中更多的是关于亲情、的友情、集体力量等价值观念的彰显,如:汉语谚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缕”、“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
近几年来,中西方之间交流日益深入,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跨国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但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交际策略需要进行一步完善发展。最为主要的是精准翻译和应用英汉谚语。比如,在翻译汉语谚语中要考虑到西方文化以及信仰文化,很多中国历史文化元素并不为西方人民所了解,因此可以改用西方文化元素进行必到。以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一汉语谚语为例,在翻译时,可以翻译为“He has a conscience like a cheverel’s skin.” 表示宽宏大量,也可以准确表达句子中的含义。不仅是翻译,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也要综合考虑使用的环境、状态、寓意,避免错误使用造成误解。
除此之外,根据前文可以看出,中西方之间不仅是历史方面存在差异,信仰文化、思想观念、哲学体系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在精准翻译和应用英汉谚语的同时,还要主动了解中西方的文化,避免因为文化不同,而造成巨大的误会。谚语并非汉语文化体系中独有的存在,充分理解汉语文化内涵,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尊重理解双方文化差异,是保证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基础。在跨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只有深入了解文化内涵,才能够准确运用谚语,因此在学习中英谚语的过程中,要先廖纪文化背景、文化内涵,才能够熟练运用,以此更好的了解英汉谚语背后的文化寓意,掌握社会发展的轨迹。
综上所述,谚语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个性,同时也展现出文化的本质内涵,因此从谚语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文化精髓,是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方式之一。通过本文分析,可以看出中英文化受到理环境、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距,在交际过程中要提高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