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2019-11-14 17:05温玮璇河北科技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24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思想

■温玮璇/河北科技大学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依旧面临着内外多方面的挑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

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冲击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方式、雇佣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形式呈现愈加复杂多元的状态。愈加复杂的社会外部环境使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不断改变,多元化的思想状态成为了普遍现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愈加深入,西方先进技术和理论不断进入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也随之入侵,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念不再受到人们的唾弃和不屑,反之,人人追逐金钱的“拜金主义”在人们的思想中屡占上风。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时代背景的转化、基本矛盾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高的标准。在国际经济全球化和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外部环境下,加之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已是既定的事实,各种价值观鱼龙混杂影响不同人群的思想,在主流价值观的掩盖下暗潮涌现。在如此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颇具个性,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但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正处于情绪波动、思想脆弱的时期,很容易被不良的文化或思想所左右。

复杂的社会环境带来了多元的价值观选择,西方媒体对中国别有用心的“鼓吹”通过网络迅速传播,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较弱,对社会主义文化还存在怀疑和批判态度。”[1]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学校教育的无力

学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担负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使命,但面对具有自己独立个性和多元价值观的大学生们,当下的学校教育却显得应对无力。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思想和观点,看到更多社会事件,并接触国外媒体和新闻,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在变得更具个性化色彩。但学校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无法迅速改变教育的各项条件,从而整体上无法适应正在改变的学生们的需要,大学生不再愿意接受灌输式教育,他们利用互联网接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需要改进。因此,原有的学校教育无法适应新时代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需要通过改革原有的教育机制,更加重视受教育群体,从而从容应对客观环境带来的挑战。

(三)学生个人主动缺位

人的思想总是带有某种功利性目的,这是正常现象,大学生也不能例外。在大学扩招的今日,普通的大学生很难再有“天之骄子”的身份认同,在现实环境和自己价值观的暗示下,不少大学生不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学习,认为这与自己无关。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们的选择更加自主性和功利性,他们选择在前两年放松自我而在后两年考虑进入社会还是继续深造的现实性问题,这是大学生的普遍状态,也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不少学生会选择个人主动缺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转而投入更加功利性的教育活动中去。即使一部分学生认真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但入心难于入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重要的内化步骤并未能够成功进行。

除了功利性原因外,在网络媒体发达的时代,信息呈现高速化的状态,大学生由于自身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未成熟,面对网络媒体上的社会道德失衡、经济失序、生活奢靡等不良现象或问题难以进行准确判断和辨别,从而漠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同时,网络时代的到来让浸染其中的年轻人接受信息更加碎片化,相对于传统的书籍阅读,他们更倾向于微信、微博等“微信息”的阅读,在短短几十字或三百字之内进行大范围的随意阅读,这些都让当下的大学生难以接受传统的灌输式且知识容量巨大的课堂教育。

二、解决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挑战的对策

(一)学校教育活起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知识容量巨大的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渐下降,因此,学校教育要想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必须让学校教育活起来,让教师授课活起来,从而吸引学生,真正发挥出学校教育的力量。

第一,要让大学生真正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用先进的思想感召学生。在当今这个开放的时代,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争夺的胜利,不是靠强权,而是拼理论自身的科学性和号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全世界宣扬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主旋律,它的提出,是对西方价值观念对我国思想价值领域冲击和抨击的强有力回应,坚实地确立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战略支点,兼具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学校教师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解读,让学生走进先进的理论,从而真正吸引学生,让学生理解并接受。

第二,学校教育还需要发挥传统课堂授课的作用。当下,由于授课方式是最容易改变的课堂授课环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变化往往首先体现在众多新媒体技术和设施的引入,但也极易局限于此,不深入下去。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固然带给学生新鲜感,迎合了学生的“胃口”,但也会打破传统的知识系统,“虽然迎合了大学生接受‘快餐化’信息的普遍习惯,但容易造成知识结构的片面、肤浅、不成系统。”[2]网络教育使用始终不能代替课堂面授的作用,再华丽、复杂、先进的新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都代替不了教师授课的风采和先进理论的巨大魅力,这才是传统课堂更加吸引学生的关键所在。

第三,学校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学校教育要对抗复杂的社会环境,首先需要在校园范围内营造出健康、积极、向上的“小环境”,只有在这种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生才可能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

第四,有效的学校教育改革需要落点于传统课堂的改革,让传统课堂更加吸引学生,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让学生听进去、学进去,发挥课堂授课的魅力,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魅力,将个人魅力融入到日常授课中去,教师还应该关注现实生活,积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诸多问题和事件,贴近生活才能贴近学生,才能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伟大科学理论的魅力。

(二)学生个人动起来

学校教育要活起来,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教育客体和最终实践主体,更要动起来,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推动自己知、情、信、意、行的协调发展。

青年是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青年的发展将影响国家的未来。大学生虽抱有功利性目的进行学习、接受教育,但他们依旧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怀有不可小觑的激情,大学生们要积极投入实践活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充分领略先进理论的科学魅力,通过活动将理论自觉运用于具体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和自我教育。

三、结语

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教育依旧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无力的学校教育和主动缺位的学生主体的困境,但是通过学校教育活起来、学生个人动起来,运用课堂授课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让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让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思想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的价值观
思想与“剑”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价值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