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宇/贵阳学院
本土知识是关于特定地域、特定时间、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在特定社会结构约束条件下发生的人类实践活动的经验知识。随着现代社会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将社会学知识本土化已经成为学者们的共识,如我国社会学学者在分析社会行为,归纳群体行为特征的过程中,会利用西方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成果,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现实进行思考与阐述,进而形成具有本土化意义的社会学研究成果,这一过程是从普遍到特殊的过程,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思路。但是一个国家、地区在社会构建与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形成诸多本土化的知识,这些内容经过提炼与创造性表达同样具有社会学意义,并适用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甚至对其他社会的解释与构建提供依据,而这一过程是从特殊到普遍的过程。也是当前跨文化交流背景下,实现社会学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的过程。
从社会学本土知识的概念来看,其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第一,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即社会学本土知识可以是能够用科学的计量手段进行量化分析的,可以是通过实证研究进行提炼的内容,如社会群体的行为、态度等;社会学本土知识还可以是人文情感,如道德观念、文化价值、道德情操等。第二,体现了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的文化象征,即通过对人的主观行为的研究,理解其中蕴含的最根本的属性,并根据社会环境赋予其人文含义,以形成对他人认知的理解,从而传递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学概念,在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上实现统一。第三,在文化沟通中需要“意会”进行传达。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说法,本土知识在解释的过程中并不一定需要直白的表述,还需要依托思想、意识的沟通,以传递出本土知识的内在,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传递出本土知识的全部含义。
社会学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是当前我国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其研究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第一,社会学学科自身特点决定研究者必须要关怀本土知识。社会学是一门以经验研究主的学科,学者需要根据对社会现实的观察、思考、提炼与总结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内容,而这些理论的出发点都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本土知识。试想一个社会学者抱着已经成型的社会学理论,对某一社会环境下的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进行观察与分析,而不是对本土知识进行思考与探索,其过程就是对国外的社会学问卷进行照搬,对社会学理论进行盲目套用,得出的社会学结论也难以真正反映、指导社会现实,基于此,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社会学者,必须要保持对本土知识的关怀,这样才能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社会学理论。第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交流需要社会学研究者实现我国社会学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既然关怀本土知识是社会学者应担负的职责,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对本土知识的有效提炼和概括呢?在这方面,我国社会学研究显然存在明显的“短板”,如多数学者对于什么是本土知识,研究本土知识的学术目标是什么等问题难以回答,因此,研究本土知识的过程也就陷入了无序、茫然的状态。针对此,将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则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此外,在跨文化交流背景下,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文化、不同结构条件的本土知识相互碰撞、矛盾,存在严重的文化隔阂,影响了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因此,推动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则是打破文化藩篱,增进文化理解的重要手段。第三,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所形成的中国经验需要在国际范围内做出进一步的交流与渗透。从GDP总量来看,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如此经济成果下,我国的国际地位也今非昔比,国际社会学者在研究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对于中国经验也充满好奇。基于此,我国的社会学者应根据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对社会学本土知识进行提炼与总结,并推动其实现国际概念化的转变,让本土知识也能够在经济的加持下“走出去”,让国际社会学者能够对中国经验形成更加理性而深刻的理解,进而为国际社会学发展贡献本土化的知识,以推动富国际社会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认知差异是社会学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影响知识交流与传递的主要障碍。在现代社会学研究中,各国学者在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为社会学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例如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的“知识的编码化”的概念,要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可以按照民族、社会、文化体的具体要求进行编码,而识别编码的过程则需要统一的认知标准,因此,编码的过程就是实现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的过程。
我国的社会学者在理论与经验研究中,应依托科学方法,根据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本土知识进行国际概念化处理。其过程主要包括:第一,从学术层面对本土知识进行把握,以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抽象概念。例如我国社会学研究中的“关系”就是极具代表性的本土知识,如果在社会学翻译中单纯将其译为“relation”,则太过直白、简单,难以展现出中国社会关系网络中蕴藏的深刻的情感,即“人情”。所以,在社会学本土知识的提炼与概括中,研究者需要从学术层面对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相关概念进行阐述,以完整呈现本土知识内容,辅助知识理解。第二,根据中西方文化对比对本土知识的文化内涵进行剖析。在跨文化交流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阻碍,同时也成为本土知识国际概念化的必要条件。在文化交流中,学者需要对西方的社会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并探索能够解释、承载本土知识的元素,如情感价值、社会习俗等,探索不同中西方差异背景下社会学本土知识的相似之处,进而用国际通用的概念辅助本土知识的解释,提高其与西方文化环境的适应程度。第三,结合社会发展现实对本土知识的应用进行分析。社会学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构建不仅是学术理论的研究,更是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在当前国际经济交流日渐深入的背景下,将本土知识融入到特定社会环境的运行中来,则是检验知识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的关键,例如学者在研究“关系”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可以从社会资本的运行出发,针对我国企业从创立到面对生存危机,再到巩固市场的过程,对关系在社会资本构建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体现本土知识的普遍意义。第四,在国际社会学交流中加以推广。在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我国社会学研究者应担负起文化传播的责任,敢于为本土知识发声,并通过作品翻译、文化交流等方式推动社会学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并在国际社会学者的反馈中不断完善国际概念,以推动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在当前跨文化交流背景下,如何搭建国家之间的关系,增进国家之间的理解,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将社会学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不仅是我国融入跨文化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社会学为国际社会学做出学术贡献的一个研究方向。在社会本土知识的思考与探究中,研究者需要深入中国社会现实,在实践中对本土知识进行提炼、总结,并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的方式,对本土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以形成国际概念,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听懂、理解中国社会学中的本土知识,并在国际社会学研究中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