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19-11-13 11:12杨梅
现代交际 2019年17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乡村振兴

杨梅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此背景下,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抓住机遇,响应国家号召,尤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更应结合专业特点,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新建应用型本科“一二二”人才培养路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等来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7—0167—02

当前形势下,很多高校实行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教育其人才培养定位必须面向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社会输送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应用的高素质人才。为实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党和国家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该担负起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向本地区培养优秀的社会需求人才。作为新升本应用型本科院校,怎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真正实现向应用型的转变,是当前高校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不匹配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了解和熟悉“三农”问题,具备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能在农牧行业企业从事数据分析与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没有完全考虑人才目标的实现,课程设置重复率较高,同时该专业设置有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其中专业实践课包括课内实验(实训)、集中实践课程、创新创业、素质拓展四个部分。转型应用型本科以后,虽然在课程设置上做了修改,增加了实践环节,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重”专业基础课程、“轻”专业实践课程的情况。

(二)教学过程组织设计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

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虽然在培养方案中列出了理论课时和实训课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授课教师仍然依据传统的理论授课方法,而非“问题导入”式组织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在实际组织与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训练机会很少,而且很多实训课程只是在班级内部进行的,没有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实践,无法提高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地方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作为高校并没有及时调整相关的教学方式,也没有真正发挥应用型本科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应用型特点,学院层面应该加强教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视程度,提高教师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等的认识。学生的学以致用,需要教师能够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授课,要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之前应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或者从事过相关行业或者领域的研究。然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职教师大多数都是青年教师,很多是直接毕业来到学校任教,缺少实践经验,专业课程实践指导能力比较薄弱,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教师匮乏。同时,高职称的人才比较缺乏,以讲师为主,导致教学科研缺乏开拓性成果,这些都不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一)围绕课程体系建设这一核心,实现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

首先,课程体系方面应充分考虑精准扶贫这一政策对专业领域人才的需求及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具備一定弹性的课程体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最关键、最核心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新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以服务农村发展为导向,助力乡村振兴,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区域脱贫。针对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模块构建中的系统问题,高校应尽快建立与当前形势相匹配的应用型课程,更新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相吻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在核心课程的安排上给予倾斜,不仅是学时方面,更要结合甚至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课程的设置兼顾实践性、创新性,更要突出与时俱进。

(二)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相结合,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深度融合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要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离不开高校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而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欠缺现象确实普遍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高校应多给青年教师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如进修、访学、有目的性的培训。其次,高校应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或校外基地进行实习、实践,保证在校教师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接轨,有利于服务学生。也可依托校企合作单位,引进地方企业尤其是农牧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进行实践授课。或者聘请相关行业的企业人才或专家进课堂,讲解农牧业最新资讯,解除学生对所学专业和就业的困惑。

(三)深入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

1.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可依托“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研究院这个平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主导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可由专职教师带队,也可结合本院教师的科研情况,选拔一批优秀的学生深入贫困地区开展社会调研,进一步加强高校与贫困地方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并通过这种形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2.深化校企合作,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发挥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使企业真正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着眼于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为企业定制人才。第一,抓好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专业能力、职业技能培养及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要加强校企合作,将实习放在和学校有深度合作的企业当中。第二,在校企合作单位中建立一些实训基地,学生可以直接到企业演练,其实践能力在实际的企业运作过程中得到提高,摆脱课堂实训的弊端,充分发挥基地的优质资源优势。第三,与校企合作单位签订协议,开展订单式培养,学校和企业联合办班,向农牧企业输送精准人才,为地方产业扶贫提供支持。

三、结语

“一二二”人才培养路径主要是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旨在培养具备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并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并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性本科人才的实际需求。文章提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抓好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及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等措施,可为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蒋宗珍.应用型本科院校“三三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69—72.

[2]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8):65—70.

[3]方婷,于亚辉,曾绍校,等.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J].食品工业,2019,40(1):298—300.

[4]梁秀生,顾永安,王中教.回归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探析——基于高质量就业视角的审视[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4):37—42.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