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概念迁移理论研究综述

2019-11-13 01:33何倩秦伟
科技视界 2019年30期
关键词:二语习得研究综述

何倩 秦伟

【摘 要】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的中心研究问题,近年来受到国内外语言学家及高校研究者的关注,概念迁移研究是语言迁移研究的新发展。笔者主要介绍了概念迁移的界定、理论来源,并对2005-2019年14年间国内相关论文的发表情况做简要分析,最后总结了国内概念迁移研究的侧重点及需要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概念迁移;二语习得;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H0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0-0061-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0.031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语言学习变得更加重要。在二语或三语等目标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母语或二语概念结构和思维方式会对目标语习得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概念迁移从语言和认知的接口探讨习得一种语言时形成的认知模式如何影响另一种语言的接受性和产出性使用(Kellerman, 1995),促使学习者更有效的学习外语,推动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完善教学方法及策略。

1 概念迁移的界定

Pavlenko(1998)在發表的论文中首次使用“概念迁移”这一术语,同年 Pavlenko & Jarvis(1998)在著作中明确提出“概念迁移假说”,将基于语言表层的研究延伸到语言的内部结构和概念范畴,标志着语言迁移有了新研究视角。

本文首先阐述学者对“概念”一词的定义。Murphy (2002:481)将“概念”定义为“因本质相同或极其相似而被归为同一类别的事物在大脑中的表征”。Galotti (2004:246)认为“概念”是“彼此典型性相关的事物、事件或类型在大脑中的表征”。Jarvis(2007:51-52) 说明:“典型的概念由一系列视觉、嗅觉或图式等组成。这些视觉、嗅觉或图式呈层级排列,能使人判断出某一类别的下义成员,也能使人辨认出以前未见过的其他成员”。Jarvis(2011)进一步指出,“概念”是物体、性质、行动、事件、关系、情况、感觉或任何其他可感知或想象中的现象在大脑中的表征。

随后,学者们对“概念迁移”做了不同的界定。Jarvis(2000:3)提出“概念迁移”(conceptual transfer)指“深层的非语言(或超语言)概念表征对学习者或双语者母语和二语使用的影响”。Odlin从语言相对论出发,将“概念迁移”定义为:“语言对思维的影响”。Jarvis & Pavlenko(2008)认为“概念迁移假说”是一种假设,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思维上的影响,包括母语对二语的影响,反向迁移及侧向迁移。

根据以上学者对“概念迁移”的定义,笔者认为虽然各学者在表述上各有侧重,但都强调了“概念迁移”是事物、事件、感觉等在大脑中的表征。

2 概念迁移的理论来源

语言相对论和即时思维假说的发展为“概念迁移”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语言相对论即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Hypothesis)包括强势假说和弱势假说。强势假说的观点是语言决定思维,而弱势假说则认为说话者的本族语结构会对他们的世界观和社会文化产生影响。概念迁移接纳并发展了语言相对论的弱势假说。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快速发展,其中一些实证性研究为语言相对论提供了合理依据,(如Lakoff,1987;Lucy,1992;Levinson,1997),促成了“新沃尔夫假说”(Neo-Whorfism)的产生,该假说把语言相对论单一的认知范畴研究领域扩展到包括时间、空间、物体、情感等在内的多个认知范畴,从语言迁移的深层次解释迁移机制。

即时思维假说(Thinking For Speaking Hypothesis)是语言相对论的新发展,认为所有言语者对体验到的事物都有本质上相同的充要脑表征(Slobin 1991,996),人的母语不会影响其大脑对周围环境的印象,但要用语言去表达思想时,会调动起一种特别的即时思维,即母语会影响注意力方向,从而影响对表征的选择和成分的组织。而这种“即时思维系统”一旦形成并发展成熟将很难被改变。与即时思维假说不同的是,概念迁移假说侧重采用的Boas、Sapir和Whorf等人思想的另一方面,即考虑到了除语言和思维之外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对语言和思维二者关系的思考。Jarvis & Pavlenko 两位学者继续推动其发展,并提出了“概念迁移假说”。

3 本文的研究内容

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法分析了2005年-2019年关于概念迁移的相关研究。以“概念迁移”为关键搜索词,时间2005-2019为年限在知网中搜索,共有126条结果,其中包括78篇期刊,46篇硕博士论文,2篇会议论文。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概念迁移”研究从2005年开始起步,论文发表数量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2013年达到顶峰,2014年以后发表篇数明显增多,呈现出平缓状态,说明我国学者越来越重视对概念迁移相关领域的研究。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国内关于概念迁移的研究可分为以下三类:

3.1 理论研究

随着国外学者对概念迁移的深入研究,我国学者开始引介这一假说,并对概念迁移的研究框架进行补充和完善,如姜孟、葛现茹、姜孟、徐庆利、蔡金亭、张苏敏、孔繁霞、刘振前,刘永兵、张会平等。

张苏敏、孔繁霞(2016)在文章中厘清了概念与概念性迁移等术语,并从概念迁移和概念性迁移两部分详细说明了概念性迁移的主要研究方法。张会平、刘永兵两位学者依据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框架。蔡金亭、李佳(2016)在两位学者提出框架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语言迁移的多维动态理论框架”,并很好的弥补了上述框架的不足,承认了语言迁移的发展是动态的这一特征。这些理论框架概括了国内已有研究,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除此之外,部分学者侧重于研究可迁移性及迁移方向。如邓巧玲、李福印(2017)结合概念迁移及中国英语学习者汉语运动事件的表达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英语反向概念迁移框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研究者对概念迁移理论方面的研究不断地深入,更加切合和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特点,推动了迁移研究的发展。

3.2 实证研究

在与概念迁移相关的硕博士论文中,研究者大多采用语料库对比分析法,对比中国英语学习者和目标语者语料库中同一概念范畴词汇,找出迁移发生的原因,并对英语教学提出可行性建议。在8大概念范畴中,目前研究涉及“空间、运动”的研究偏多,如:骆雪娟(2005)、王丹妮(2013)等。除此之外还有研究者做文本分析类研究,辅之以访谈及问卷调查等,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如:柴晓华(2016)、陈烁(2018)等。

在概念迁移理论视角下,张会平、刘永兵(2013)基于我国英语初学者写作语料库,以词汇搭配、类联接与语义韵为切入点,检索分析了中国英语初学者对几个常用动词的使用,发现动词使用中概念迁移偏误的频率很高,涉及到词汇和语法,该研究支持了二语概念迁移理论。贾光茂(2017)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动名词的搭配错误,并结合英汉识解方式的差异,提出概念迁移模型。研究发现汉英双语识解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动名搭配的错误使用。

王瑞(2014、2015)对概念迁移理论机制和心理认知基础进行构拟,并从概念层面解释了动名词搭配错误产生的原因。张会平(2018)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对中国英语初学者的作文中出现的代词错误使用现象进行研究,发现代词范畴内部的混淆是常见偏误类型,而且已呈系统性、规律性特征。李婧华(2018)以概念迁移这一研究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汉语口语考试语料库和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分析了汉语中介语的学习者在“但是”这一汉语词使用中的偏误,研究发现由于英语母语者赋予“但是”新的语义特征,导致其习得汉语的过程中出现了概念迁移。

实证研究中,有不少研究者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访谈、测试、问卷调查等研究工具补充并解释一定现象,很少有研究者采用新型研究工具,笔者建议可以在条件允许下使用一些高科技的的手段,如眼动仪、ERP技术等,从而可以更精确地检测概念迁移情况,掌握概念迁移本质。

3.3 综述类研究

在业已发表的成果中,江静(2011)、葛现茹(2011)等学者相继对国外学者 Jarvis & Pavlenko的著作《语言与认知中的语际影响》进行介绍,并作简要分析。杜慧颖、蔡金亭(2013)做了关于“双语者概念和概念化的语际影响专号”的述评,对会议中发表的7篇文章做了简介,加深了研究者对于语际影响相关概念的理解。其次,文章还提出了概念迁移研究中的一些研究点,如:反向迁移是否发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表现出什么样的规律。裘晨辉(2016)对国内外研究做了述评,并提出了“概念对比分析”,丰富了概念迁移理论。

从以上综述类研究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近年来对于概念迁移的引介及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读者了解并发展“概念迁移假说”提供了指向标。

4 结语

随着人们对迁移现象关注度的不断上升,概念迁移各方面都取得一定进展,这对外语教学、二语习得也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还存在局限性,如:研究对象大多为以中文为母语的成年英语学习者或高级英语学习者的作文文本,笔者建议可以对多层级、不同年龄段、多种母语背景目标人群的限定性文本或口语片段进行研究,并得出迁移相关结论。同时,在概念迁移八个概念域中:物体、情感、人称、性别、数、时间六个概念域研究较少,笔者认为未来研究中应该纳入更多的研究域。除此之外,迁移的方向性问题还待完善。

【参考文献】

[1]Eric Kellerman.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Transfer to Nowhere?*[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5,15.

[2]Murphy G. The Big Book of Concepts[M].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2.

[3]MacWhinney B,Osmán-Sági J,Slobin D I. Sentence comprehension in aphasia in two clear case-marking languages.[J]. Brain and language,1991,41(2).

[4]Scott. H. Jarvis, Aneta Pavlenko.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M].Taylor and Francis:2007-10-26.

[5]Scott.H.Jarvis,S.&A.Aneta Pavlenko.Crosslinguisi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M].New York &London:Routledge,2008.

[6]Scott.H.Jarvis,S.Conceptual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Effects in Categorization and Construal[J].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2011(14).

[7]柴曉华.基于概念迁移理论的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句法错误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

[8]陈烁.语际迁移对高中英语写作影响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9]蔡金亭,李佳.语言层迁移和概念迁移的研究方法[J].外语界,2016(04):2-10.

[10]杜慧颖,蔡金亭.基于Coh-Metrix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议论文写作质量预测模型研究[J].现代外语,2013,36(03):293-300+331.

[11]贾光茂中国英语学习者动名搭配错误的概念迁移分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01):30-35+66.

[12]江静.《语言与认知的语际影响》述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4(01):93-96.

[13]葛现茹.迁移研究的新进展——《语言与认知中的语际影响》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3(05):794-798.

[14]李靖华.概念迁移:留学生汉语中介语偏误重要驱动机制探析——以“但是”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8,16(02):10-17.

[15]骆雪娟.二语习得中的概念迁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

[16]裘晨晖.国内概念迁移实证研究述评[J].语言教育,2016,4(01):62-68+79.

[17]王丹妮.多外语学习中的语言迁移问题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

[18]王瑞.理论反思与构拟——概念迁移视域中学习者动名词搭配错误系列分析之一[J].外语学刊,2014(06):127-131.

[19]王瑞.基于语料库的实证分析——概念迁移视域中学习者动名词搭配错误系列分析之二[J].外语学刊,2015(03):120-124.

[20]张素敏,孔繁霞.概念性迁移研究:理论与方法[J].外语界,2016(04):11-18.

[21]张会平,刘永兵.英语介词学习与概念迁移——以常用介词搭配与类联接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45(04):568-580+641.

[22]张会平.概念迁移视角下中国英语初学者代词混淆研究[J].现代外语,2018,41(03):389-399.

猜你喜欢
二语习得研究综述
浅析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存现句常见的问题及原因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