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苇,石云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0026)
糖尿病前期即糖调节受损[1],指空腹血浆葡萄糖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2 h 血浆葡萄糖(2-hour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2h-PPG)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前期是2 型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2],也是2 型糖尿病唯一的可逆转阶段。根据研究调查发现,我国有超过1 亿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阶段[3],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在此阶段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可部分逆转并控制其发展成为糖尿病[4]。研究表明,针灸和埋线疗法能够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5-7]。本研究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采用针刺耳中及电针治疗糖尿病前期患者各30 例,并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30 例比较,现报告如下。
90 例患者均为 2016 年 10 月至 2018 年 4 月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 A 组、B 组以及 C 组,每组 30 例。A组中男 12 例,女18 例;年龄最小 32 岁,最大63 岁,平均(49±2)岁。B 组中男 11 例,女 19 例;年龄最小 35岁,最大65 岁,平均(52±2)岁。C 组中男14 例,女16例;年龄最小34 岁,最大64 岁,平均(50±1)岁。3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糖尿病前期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8]和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诊疗标准2018 版[9]制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5.6~6.9 mmol/L 和(或)餐后 2 h 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2h-PPG)在 7.8~11.0 mmol/L 和(或)糖化血红蛋白 A1c(glycosylated haemoglobin, HbA1c)在5.7%~6.4%。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标准》[10]。
①符合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 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①近3 个月使用过任何降糖药物及胰岛素治疗者;②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③有严重的肝肾损害、心脑血管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等)、恶性肿瘤、严重精神疾病及慢性酒精中毒者;④有皮肤溃疡及严重的周围血管病变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依从性差;⑦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
采用生活方式干预,通过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等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减少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推荐肥胖或超重者控制至正常(BMI<24 kg/m2),或体重至少减少5%~10%;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1680~2100 KJ;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 30%以下;体力活动时间增加到250~300 min/周。
在A 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主穴取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气滞痰阻证加太冲、丰隆;脾虚痰湿证加太白、阴陵泉;阴虚气滞证加太溪、太冲。随症取穴为肥胖、高脂血症加中脘、天枢、丰隆;高血压加风池、曲池、太冲;微血管病变肾脏病变加太溪、然谷,视网膜病变加太阳、光明;周围神经病变上肢麻木加曲池、手三里,下肢麻木加悬钟、委中、阳陵泉。患者取俯卧位,脾俞斜刺0.5~0.8 寸,肾俞针刺0.8~1.0 寸,两穴要求均匀提插捻转得气,然后横向连接电针仪电极于双侧脾俞穴和肾俞穴的针柄上。电针参数为连续波,频率20 Hz,电流强度为 l mA,留针 20 min。然后患者取仰卧位,足三里直刺1.0~1.2 寸,三阴交直刺1.0~1.2 寸,均匀提插捻转得气后,横向连接电针仪电极于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的针柄上,电针参数同上,留针20 min。电针治疗 3 个月,第 1 个月隔日 1 次,每周 3 次,后 2 个月要求至少保证每周1 次,共针刺20 次。
在A 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耳中治疗。耳中定位根据黄丽春著《耳穴治疗学》,耳中位于耳轮脚中点的下缘处,此穴有迷走神经发出,也称“耳迷走神经点”“支点”。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常规消毒耳廓后,在耳轮脚中点的下缘处,用耳穴探针轻压,找出压痛最明显的点,术者用左手拇指食指,固定耳廓,中指托着针刺部位的耳背,右手拇指食指持0.30 mm×13 mm 毫针,在选好的穴位处用捻入法进针,进针深度以刺入软骨膜而不穿透软骨为度,进针后运用中等刺激手法,顺时针方向来回捻转,持续刺激30 s,使患者有酸麻等得气的感觉,留针30 min。针刺耳中治疗3 个月,第1 个月要求隔日1 次,每周3 次,后两个月要求至少保证每周1 次,共针刺20 次。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后3 个月随访观察血清FPG、2h-PPG、HbA1C、血清总胆固醇(serum 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esterol, 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esterol, HDL-C)水平的变化和体质量的变化。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疗效标准。
显效:FPG 和 2h-PPG 下降至正常范围或 FPG 和2h-PPG 下降超过治疗前的40%。
有效:FPG 和2h-PPG 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
无效:FPG 和2h-PPG 均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采用SPSS20.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1 3 组治疗后及随访时临床疗效比较
A 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 36.7%,B 组总有效率为70.0%,C 组总有效率为63.3%,B 组及C 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 A 组(P<0.05);随访时 A 组总有效率下降到30.0%,B 组总有效率下降到43.3%,C 组总有效率下降到 4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3 组治疗后及随访时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3 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糖脂代谢相关指标比较
3 组治疗前各项糖脂代谢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B 组及C 组治疗后FPG、2h-PPG 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均低于A 组治疗后(P<0.05)。B 组治疗后HbAlc、TC、TG 低于治疗前(P<0.05),且低于 A 组(P<0.05)。A组治疗后各项糖脂代谢指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3 组各项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3 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糖脂代谢相关指标比较 (±s)
表2 3 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糖脂代谢相关指标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A 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TC(mmol/L) TG(mmol/L) FPG/(mmol/L) 2h-PPG(mmol/L) HbAlC(%)A 组 30治疗前 6.69±0.71 2.49±0.51 6.59±0.26 9.97±0.43 8.01±0.23治疗后 6.43±0.72 2.47±0.63 6.32±0.41 9.51±0.42 7.87±0.41随访时 6.65±0.89 2.52±0.71 6.49±0.39 9.87±0.71 8.03±0.53 B 组 30治疗前 6.64±0.72 2.43±0.57 6.61±0.21 9.84±0.61 7.63±0.51治疗后 5.46±0.611)2) 1.97±0.531)2) 5.32±0.511)2) 8.79±0.711)2) 6.81±0.611)2)随访时 6.32±0.97 2.57±0.48 6.33±0.37 9.65±0.73 7.63±0.49 C 组 30治疗前 6.51±0.64 2.41±0.48 6.54±0.27 9.76±0.57 7.91±0.61治疗后 6.34±0.73 2.51±0.60 5.49±0.511)2) 8.61±0.721)2) 7.47±0.47随访时 6.67±0.91 2.71±0.77 6.41±0.42 9.98±0.81 7.97±0.60
糖尿病前期在中医学属于“未病”阶段,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前期属于“痹痒”“食郁”范畴[12]。由于糖尿病前期患者很多无典型临床症状[13],因此他们对疾病危害性认识不够,最后进入糖尿病患者的行列。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有效管理和治疗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迷走神经刺激疗法是通过刺激耳廓迷走神经分布区域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这种疗法是建立在耳针疗法与现代医学迷走神经刺激疗法的基础上。郑真真等[14]研究发现,针刺耳中有一定的降低血糖的即时效应。目前有关针刺耳中降糖的机制主要是以“耳-迷走反射”理论为主,该理论认为刺激耳中穴可能激活了耳甲区迷走神经末梢与内脏神经末梢,特别是“迷走复合体”的汇聚整合机制[15-18]。
本研究部分验证了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针刺耳中及电针治疗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糖脂代谢的改善情况。电针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于改善甘油三酯情况优于针刺耳中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和单纯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电针及针刺耳中对于改善FPG 情况,明显优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电针联合生活方式干预虽然在上述方面效果更好,但是患者依从性差,很难坚持长久电针治疗。现代医学的主体是已患者群,中医药作为“治未病”的先导者,更有优势补足现代医学目前缺少的治未病的医疗活动,或可成为今后糖尿病前期治疗的一个趋势。本次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样本量偏小、样本地域局限、周期较短、疗效机制探讨不足,下一步希望可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观察,进一步优化针灸治疗糖尿病前期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