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颖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519040
“听说读写译”是语言学习的五大组成部分,“译”是其综合体现。口译作为应用型课程,应用形式极为广泛,其重要性不可小觑。口译人才需要有广博的知识面,丰富的词汇量和深厚的语言功底。如何让课堂知识适应社会的需要,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已成为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传统的口译课程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学模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另外,由于学时较少,课堂上基本是处于老师讲学生听的状态,学生语言实际运用不足,临场翻译怯场,应对迟缓。为改变这一现状,以及响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号召,日语口译课程的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改变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主的单向教学模式,通过多模态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发达的互联网手段,让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多模态模式是新兴的教学模式,就是将多种模态结合在一起,使其相互融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拓展知识面,接触前沿信息,提高活学活用语言的能力。
一、传统的口译课堂主要以教材为主,基本是教师课前准备的内容对学生的展示,讲授时间占据总课时量的一半甚至更多,学生人均在课堂上的口译练习时间只有不到两分钟,甚至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加入到练习中来。而且多数学生频于记笔记,对其他同学的翻译没有用心听,只专注于自己的翻译及老师的“标准译文”,这样就造成学生不易掌握口译技巧,陷入翻译的局限性,知识面涵盖欠缺,不利于学生毕业后日语口译的实践应用。
在多模态教学模式下,教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授课内容的前期准备,以及课堂上的课程内容学习的全部环节,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为“共同参与者”,教师则成为课堂的“引领者”。课前教师从话题多样化的角度出发,按照中日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社会等不同领域分期布置话题范围收集相关资料,学生也围绕老师布置的话题通过互联网等媒介收集资料。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有代表性的素材内容,与学生共同探讨口译技巧及翻译的准确性,掌握新的词汇。培养学生中日双语的表达能力及翻译的灵活性和独自思考的能力,拓展知识面。
二、充分利用网络视频等手段,使得课堂与时俱进,学生学有所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是以读或者放音频的模式让学生获取信息,学生只是利用了听觉,模态方式比较单一,并且很难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准确地应用于实际交际中。
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形式多样化。利用互联网网络这种新形势,不仅可以丰富学习内容,而且素材新颖广泛,内容与时俱进。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领域及新的词汇,同时由于中日文化的差异,使得语言文字和思维方式都存在差异。因此为了培养学生未来成为合格的译员,知识面的拓展及语言环境的培养十分重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及大纲,安排学生课前通过网络搜寻中日素材,提供语言环境,增加知识的宽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学生的选材中挑选出适合学生语言程度及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使用。学生因为有了前期准备,在课堂口译中会更从容、更准确,增强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拥有作为译员而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未来的口译工作做知识的积累及素养的形成。
三、学生分成口译小组,共同练习读和译,训练口译的敏捷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传统的口译课,学生一般都是独自课前预习教材翻译内容,课上只更正自己的译文,并不关注其他同学的译法,这样就造成单个人获取的知识信息量很少,缺乏相互学习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而不善于交流的译员很难成为一名好译员。通过多模态教学,教师通过让学生课后每天听日语NHK新闻等方式,让小组成员之间互译,并且记录新词。课堂教师随机抽查学习情况,指引学生进行新闻试译,将所学新词分享给全班同学。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还能够培养协作精神。分组时,教师要注意合理分组,考虑差异。将学生2~4人分为一个口译小组,教师分配任务搜集素材,组织口译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善于交流的能力,为未来走向社会做合格的译员做必要的准备。
四、开展课内模拟,课外实践的教学模式,提高应用能力。现在的日语口译课程课时比较少,教师的课堂讲解及点评占据了大量时间,学生翻译时间极少。由此造成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差,另外,由于学生缺少在众人面前说话的机会,往往会惧怕在公众面前说话,而这恰恰是作为译员的大忌。让学生活学活用,在原有课时基础上,进行课内场景口译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翻译的现场感、真实感,培养学生在现场翻译中能够做到自信、不紧张、不怯场,强化心理素质,养成随机应变的能力。
通过多模态教学法的试行,学生加深了对中日异文化的了解,知识的广博性也有了提高,日语听说译的能力有了进步,同时也丰富了词汇量,改变了翻译不看语境、不考虑文化差异的现象。多模态的日语课堂,各模态之间相互强化,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起到促进作用,有益于应用型口译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