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链视域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政策环境及其创设

2019-11-12 07:34吕银芳王志远祁占勇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19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吕银芳 王志远 祁占勇

摘 要 基于多重要素打造互联互动、共生共担的政策环境生态链是创设可持续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环境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环境存在着经济环境内生动力不足、政治环境政策供给滞后、文化环境价值取向偏差、社会环境规则意识不强、制度环境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在生态链视域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环境的创设要聚焦以共享为价值导向的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理念、秉持以共存为基本遵循的产教深度融合政策原则、构建以共建为目标取向的产教深度融合政策机制、搭建以共治为行动指南的产教深度融合政策平台。

关键词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链;政策环境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9-0061-06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指职业教育与产业界为推动技能养成与发展而进行的资源优势互补的合作活动及合作关系[1]。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明确了产教深度融合作为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将产教深度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制度层面的安排。同时,只从二元论角度探讨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中的校企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现状。只有跳出职业教育的视野,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宏观政策环境层面来研究和发展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形成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方能实现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生态链视域下,基于多重要素打造互联互动、共生共担的政策环境是创设可持续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环境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形成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制度与政策环境相互依存或相互影响的综合体。

一、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环境生态链的意蕴及其联动效应

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涉及政府、企业、工会、行会、职业学校、学生等多元主体,只有多元主体共同达致长期的发展战略,避免短期行为,才能使产教深度融合获得良好发展。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环境生态链作为循环发展的政策系统,对于政策的长效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环境生态链的意蕴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或生物群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而生态链是指在一个生态群落中,众多的生物和非生物成份通过相互协同形成的链式依存关系[2]。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已经由单纯的自然生态系统转向一定区域或领域范围内,由自然、社会和经济耦合构成的结构更复杂、功能更强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同时,生态链理论的基本思想也逐渐向社会各领域渗透。利用生态链对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环境复合生态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具有更广泛、更通用的含义。

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生态链是指在整个产教融合过程中,各参与主体资源与成果共享、利益共存、平台共建、生存环境共同治理的政策生成和运行系统。该系统有利于联动商解跨部门、跨领域的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出台难问题,联动破解多层面、双主体的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实施慢的难题,是创设公平公正、互联互动、共生共担政策环境的重要举措。同时,《意见》提出“将产教融合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这要求国家要打破部门之间的藩篱,统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进行顶层设计,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更需要相关各方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积极推进各个层面的系统整合、功能优化、政策配套的产教融合,以实现多赢局面和良性互动发展的格局。

(二)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环境生态链的联动效应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矛盾实则是一种供需的动态失衡。大体而言,表现为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在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竞跑中,教育相对落后,跟不上产业快速发展调整的需求[3]。其主要症结是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这种体制机制问题深受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政策环境。基于多重要素打造互联互动、共生共担的政策环境生态链是解决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中错综复杂矛盾的根本,是创设可持续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环境的重要保障。

一是联动商解跨部门、跨领域的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出台難问题。我国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存在着教育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等跨多部门的问题,涉及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于多行业、多区域等跨领域难题,需要国家统筹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加强顶层设计,为我国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4]。互联互动、共生共担的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环境生态链就是要打破“官本位”思想,剔除“自我利益优先”诟病,涉及到的各部门要在“一张圆桌上商讨问题”。“互联互动”主要解决各部门、各领域事关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出台沟通不畅的难题。基于生态循环链模式,各部门、各领域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的制定具有继承性,助推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环境的良好运行。“共生共担”主要针对各部门、各领域制定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时相互推卸责任的行为。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生态链系统不仅仅是一个“权力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更是一个“责任共同体”。各相关部门就某个相关领域制定的政策都具有天然的共生相关性,在这个链条上,各部门都是政策制定和解释的主体,始终处于权力共生、责任共担的循环运转系统中。

二是联动破解多层面、双主体的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实施慢的难题。我国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存在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学生等多层面的问题,面临着职业学校、企业双主体的共同参与、分工合作,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实施难度大。同时,传统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是在政府行政权力主导下职业学校与企业盲目的、被动的、浅层次的甚至是单向的合作。政府颁布产教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规制职业学校与企业在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应然,实然层面职业学校“寻企难”,企业因利益权衡矛盾,长期陷于校企合作的泥潭。基于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生态链,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作为校企合作育人的“双主体”,职业学校培养企业、行业所需要的后备人才,企业向职业学校传递来自行业、市场的需求信息,政府在整个生态循环链中依据企业、行业、职业学校、学生等的发展需求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有助于协力推动各部门共同营造适宜于各层次迫切需求、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环境。

二、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环境的症结剖析

教育政策的制定离不开教育政策环境的影响,教育政策环境是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5]。适宜的环境有助于教育政策的有效运行,反之,不良的环境则有碍于教育政策的顺利运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环境存在着经济环境内生动力不足、政治环境政策供给滞后、文化环境价值取向偏差、社会环境规则意识不强、制度环境支持力度不够等困境。

(一)经济环境内生动力不足

经济环境是教育政策运行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发展方式传统、经济发展新动能不足等问题,由此导致企业参与产教深度融合的动力不足。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以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为主,消费市场主要满足低端产品供给。由此导致我国企业长期停留在粗放型发展经营、成长状况及竞争力不足的困境之中。在此背景下,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对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不大,企业作为职业教育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发挥乏力,主要表现在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不迫切性,由此导致其投资职业教育不及时、不充分。同时,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目前我国投入校企合作的经费不足、投资主体与渠道单一已经成为制约校企合作顺利发展的瓶颈之一[6]。

此外,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不足。一是基于要素供给的发展动能约束凸显。长期以来,劳动力、资本、土地、自然资源等低成本要素驱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动能,支撑着我国GDP总量的发展。技术创新等新型要素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力不足、贡献不高,主要表现为原始创新、自主创新比重低,复制模仿型创新、引进转化型创新比重高[7]。二是基于产业供给的发展动能仍需升级。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中的“新旧”结构不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产业发展不充分,传统资源类和初级加工类行业比重居高不下。从产业构成来看,2016年我国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8.6%、39.8%和51.6%,三大产业的经济贡献率分别为4.4%、37.4%、58.2%,在6.7%的GDP增长率中,三大产业的拉动百分比分别为0.3%、2.5%和3.9%①。发展第三产业和创新型经济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业态。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如何适应经济动能的转变,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全要素支持,迎合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是当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难题。

(二)政治环境政策供给滞后

教育政策运行的政治环境是指在运行具体的教育政策时,可能面临的总的政治状态。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有赖于长效机制和政策供给,目前,政策供给滞后成为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障碍。

一是政策随意性、模糊性削弱了政策的严肃性和政府的权威性,导致产教融合各参与主体不能形成长期的预期,进而缺乏参与动机。例如,《职业教育法》中的相关规定过于原则、抽象、概况,缺乏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和可实施性,缺乏对产教深度融合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细分与保障,造成产教深度融合无法可依[8]。

二是政策相关配套体制不完善。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的相关配套体制建设直接影响着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我国产教深度融合政策配套体制不完善。一方面,《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宏观管理的责任交给了教育部门,但因职业教育的典型跨界性特点,教育部门的能力十分有限,由此,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过程中,缺乏政策的配套体制,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很难深入推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也没有关于产教深度融合方面的创制性立法,使得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因缺失配套体制的规制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文化环境价值取向偏差

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文化环境的整体价值取向关乎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定位和航向,过分强调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社会本位价值,使得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成为工具主义、功利主义的滥觞[9]。

一是工具主义盛行。工具理性是一种为某种功利行为的实现而服务的理性[10]。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工具价值(社会价值)是全面提高职業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不可否认,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过分强调工具价值会导致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本体价值边缘化。当前,受工具价值取向的影响,大部分企业和职业学校合作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完成政策文件的规制和其职业学校办学原则及特色,极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自身精神生活的提升和工匠精神的培育。

二是功利主义泛滥。当今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对社会的功利性意义已经达到共识,但由于国家责任的弱化、社会的漠视,使得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即在忽视产教深度融合本体价值意义的状态下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实现,力争快速地把校企合作育人的潜在生产力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以投入生产。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初衷是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发展理念,体现一种正确的、长效的价值引领,而不仅仅是满足当下经济发展的短期需求。但实际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发展不协调仍将长期存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依然是利益导向,缺乏共生共担的生态循环发展取向。

(四)社会环境规则意识不强

教育政策运行对社会环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的长效运行有赖于良好社会环境的创设,同时,社会环境的创设主要源于参与双方对现有规则的遵从。目前,我国产教深度融合政策运行的社会环境存在着企业对政策执行乏力、校企合作中学校“假热”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事实上,企业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参与力量,其市场目标仍然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同时,不论是过去的“半工半读”和“工学结合”,还是现在的“产教深度融合”,企业均无法从现有政策文本中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利益保障条款。因此,在合作过程中,除了人力资源方面的某些利益外,企业没有切实的好处。企业迫于政策压力,勉强与职业学校签订接受学生实习合同,但是其提供的岗位无关紧要,学生的在岗实习价值不高。此外,企业对合同中保证的诸如“实行轮岗”“关键技能训练”等,因实施难度大、成本高而一再推迟,加之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对关键技术、岗位进行保护,实际合同内容流于形式。

同时,在开展合作过程中,职业学校看似热情饱满,但背后却也潜藏着隐性退缩[11]。通常来讲,职业学校对产教深度融合的愿望更为强烈,然而,现实中由于存在对合作目标的迫切实现,职业学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常常使得应有权利畸变。如企业以各种不便为由,仅给在岗实习学生提供少额的餐费和交通补贴,没有相应的实习薪酬。职业学校为了维持合作关系,也表现出将而就之,使得校企合作成为了一种不平等的或者说是一种偏向性的合作。此外,部分职业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不是基于二者的发展需要,而是源于校企领导之间的私人感情,甚至彼此间的合作缺乏契约基础[12]。诸如此类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是整个社会环境规则意识不强、社会契约精神缺失,由此导致校企之间对于现有规则的不遵守成为理所当然。

(五)制度环境支持力度不够

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习俗,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有赖于完善的制度环境支持。然而,在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下,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建设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宏观机制的制约和配套政策的缺乏仍是其发展的主要阻碍。

在宏观机制方面,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主要受教育分流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及社会分工和用工制度的影响。目前,我国主要实行义务教育后分流制度,基于中考成绩这一决定性因素,学生被分流为接受普通教育、接受职业教育或者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这说明,一部分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是被这种官方的制度手段归入职业教育路径[13]。学历市场上,这部分学生是不占优势的,企业与其费劲心思去合作育人,还不如直接向求职市场发送信号来获取普通学校毕业生再培训使用。同时,我国职业资格证书由不同的部门、协会等制定标准和頒布,行业、企业很难参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设计,导致职业资格证书所传达的标准不是基于市场信息和企业需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对于现行资格证书制度的认可度,进而限制了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空间。此外,现代社会中人们所从事的职业远比农业社会中的职业分类复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也已经分化到各行业的每个细小领域。然而,现有的用工制度设计在宏观上很难适应每项具体的劳动分工,如对于积累型创新方式的产业和急进型创新方式的产业没有具体的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分类,也没有依据不同类型产教深度融合方式的现状及需求制定相应的分工和用工制度。

在配套政策方面,一是激励政策缺乏应有的强制性。由于目前政府机构所出台的政策在相关责任后果方面缺少必要的设计,在产教融合深入发展阶段无法规范企业的参与行为,致使政策停留在文本状态,流于形式,难以真正体现产教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二是管理政策协调性不够。尽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出台以后,明确了政府、职业院校及企业的责任,但仍没有详细规定各部门及相关主体的具体责任内容,致使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实施时存在缺乏主体或主客体颠倒的情况。

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环境创设的实践路径

政策环境限制和制约着决策者的行为,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环境的创设对提高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解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制机制问题,应遵循从“关系失调”到“清单机制”、从“分隔管理”到“系统部署”、从“学术漂移”到“多元评价”、从“资源优化”到“系统育人”的创新思路[14],实现“资源融通”“供需协调”“利益融合”和“愿景统一”的产教融合理想图景[15]。

(一)聚焦以共享为价值导向的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理念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基于互益性是生态系统内共生主体和谐共存、恒久服务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政策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共生系统,能否形成各集聚主体间的共享生态与政策理念的导向有关。

一是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的制定要注重政策价值的多元取向。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的价值取向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在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的制定中,应追求“多元化”“公平性”和“共享性”的价值取向,促进社会本位、工具本位向教育本位转变[16]。同时,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也存在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学生等多层面的问题,因此,以我国职业教育实践中产教融合问题为导向,构建多元主体协商共治、产教协同规划、规范配套的产教深度融合政策是实现共享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理念的重要举措。

二是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的实施服务于多元主体利益需求。政府要持续提供公共服务,制定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优惠政策,同时,大力宣传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行业协会要精准把握行业趋势,敏锐感知经济发展新动向,全面传递高质量信息。职业学校要积极推动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以骨干专业为龙头建设优质特色学校,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

(二)秉持以共存为基本遵循的产教深度融合政策原则

利益共存是生态系统得以良好运转的重要条件。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环境的创设应兼顾新与旧、区域发展现状以及未来长效发展的可能性,遵循政策继承性、环境适切性、发展长效性等基本原则,实现政策环境的优化。

一是继承性原则。继承性原则是指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环境创设就是要注重新旧政策的历史承袭性,避免割裂历史和传统孤立地进行创设工作,主要包括对以往相关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和对政策执行的负面教训进行总结。因此,在做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相关决策时,要注重对以往相关政策执行情况的考察,对政策的执行结果做出评估分析,不断增强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环境创设科学程度的可预见性。

二是适切性原则。适切性原则就是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人力资源需求、平均受教育年限等相切合。产教深度融合就是要因地制宜,基于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状况与人力资源需求,制定与之相符的实施细则。同时,政策制定者要重新匹配权利义务,充分保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学生等主体的权利,切实改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政府控权、学校掌权、企业无权的权利现状,激发行业、企业等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17]。

三是长效性原则。长效性原则是指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环境创设要着眼长远,不可片面追求眼前效果。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作为系统工程,在进行任务设计时,既要有当务之急要解决的,也要设立更高的目标,力求通过长期努力,系统解决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中的问题。同时,也要确立恒久的政策执行力,需要理解政策执行的过程性,不搞短期行为。

(三)构建以共建为目标取向的产教深度融合政策机制

生态链系统就是要构建以共建为目标取向的產教深度融合政策机制,聚焦产业与职业教育如何实现双向突破,打造“五位一体”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政策环境。

一是搭建沟通协调机制。建立稳定的沟通协调机制,对涉及产教深度融合重大问题进行宏观决策时要通盘规划、分工合作,协调各方统筹投资、专业建设、招生就业、监督评估等事项。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等参与主体可针对各自的具体情况,在多方协商的基础上,对有关沟通协调事宜加以细化。校企双方可以以《备忘录》的形式约定有关规定。同时,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相关问题讨论、协商的经常联系机制,对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中出现的问题,企业和职业学校等主体要切实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互通信息、充分讨论、协商解决。

二是融入激励补偿机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澳大利亚与英国主要是依靠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来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鉴于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现状,构建以共建为目标取向的产教深度融合政策机制,应当融入激励补偿机制。如财政补贴与税收减免,按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程度与年限逐年逐项加大税收减免力度,同时,国家应按照一定比例对学生实习过程中企业产生的设备耗损、技术人员因指导而误工等费用进行专项补贴[18]。当然,过分依赖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很难实现良性互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方式来增加企业投入的正影响,如政府购买。

(四)搭建以共治为行动指南的产教深度融合政策平台

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环境创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关系和利益。在这个系统中,加强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平台和载体建设,才能使产教融合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一是构建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咨询服务平台。政府应沟通职业教育相关隶属部门,构建产教融合政策咨询服务平台。主要涉及对相关政策的公示公告、项目服务、政策汇编、资料下载、咨询中心、成果展示以及友情链接等对国家颁布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相关政策进行权威解读,提高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的认知力和感观力,使其更好地理解政策,并能够根据政策的相关要求做出行动。当然,对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咨询服务平台的维护至关重要,政策汇编要尽可能全面,政策解读要与时俱进,政策咨询要现时跟进,要注重产教融合相关政策的时效性与长效性。友情链接参与、支持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相关企业、学校等,并对双方合作成果进行展示,达到资源共享、环境共治、成果共享,激发相关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同时,政策咨询要全方位、多途径,以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政策咨询服务平台为主体,同步开通政策咨询公众号咨询端口等,实现政策获取的便利性。

二是打造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要有效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通教育系统、产业系统等平台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推进信息资源的沟通与转换,实现平台的高共享性与高效集成化[19]。当然,这么庞大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需要联合包括劳动部门、教育部门、产业界等在内的多方力量来具体实现。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推进具有多功能服务效力的支持系统建设,全方位打造融“产教深度融合”为一体的生产支持系统和教学支持系统、融“工学结合”为一体的工作过程系统与学习支持系统。

参 考 文 献

[1]陈志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本质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5):35-41.

[2]J?rgensen S E.系统生态学导论[M].陆健健,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

[3]杨小敏. 深化产教融合法治建设要跟上[N].中国教育报,2018-05-22(9).

[4]和震,李玉珠,魏明,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

[5]褚宏启.教育政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9.

[6]和震.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 推动产教融合制度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38-142.

[7]张文,张念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7(12):93-101.

[8]祁占勇,王君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制度性困境及其法律建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36-143.

[9]卢媛媛.我国成人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与校正[J].当代继续教育,2016(4):26-29.

[10]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

[11]刘晓宁.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资源共享的现实透视与藩篱跨越[J].职教通讯,2018(5):11-17.

[12]陈鹏,薛寒.《职业教育法》20年:成就、问题及展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28-135.

[13]许竞.试论职业教育的制度环境[J].教育与经济,2014(4):44-51.

[14]李政.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障碍及其消解[J].中国高教研究,2018(9):87-92.

[15]庄西真.产教融合的内在矛盾与解决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8(9):81-86.

[16]祁占勇,王佳昕,安莹莹.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变迁逻辑与未来走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104-111,164.

[17]胡劲松,欧阳恩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建构——法律制度生成理论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8(1):74-82.

[18]祁占勇,王志远.企业作为重要办学主体的机制障碍与政策设计[J].高教探索,2018(10):22-29.

[19]朱德全,徐小容.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与信息化推进逻辑:共建·共享·共赢[J].电化教育研究,2018(4):115-121.

Creation of Policy Environment for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hain

Lv Yinfang, Wang Zhiyuan, Qi Zhanyong

Abstract  The creation of policy environment for deep-integrated industry and educ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level of the policy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Creating a policy-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chain based on multiple elements to create an interactive, symbiotic and shared policy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creating a policy environment of deep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sustainable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policy environment of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China has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internal dynamics of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lagging supply of political environmental policies, deviation of cultural environmental value orientation, weak awareness of social environmental rules, and insufficient support of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cological chain, the creation of policy environment for deep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value-oriented policy concept for deep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based on sharing, adhere to the policy principle for deep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based on coexistence, and construct a goal-oriented policy mechanism for deep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based on co-construction, and establish a policy platform for deep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with co-governance as a guide to ac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ecological chain;   policy environment

Author  Lv Yinfa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of Shaanxi Preschool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 ;Wang Zhiyuan, graduate student of School of Education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Qi Zhanyong, School of Education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作者簡介

吕银芳(1979- ),女,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评价(西安,710062);王志远(1993- ),男,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政策与法律;祁占勇,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项目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弘扬工匠精神研究”(18VSJ086),主持人:陈鹏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