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时代国家政策导向、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学校内生发展需求对中等职业学校提出了转型发展的要求。转型发展的本质是国家政策导向逻辑、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逻辑以及学校内生发展需求逻辑三重逻辑的耦合。三重逻辑的耦合点规定了中职学校转型发展的总体方向、动力来源和着力点。具体来说,中职学校应努力从中等专业学历教育办学主体转变为开展中职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普职融通教育的办学主体,由以技术技能培养为主转向以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培养兼顾,由学校本位办学模式转向“学校-企业”双主体办学模式,由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转向多元化教育对象并存。
关键词 类型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转型发展;三重逻辑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9-0045-05
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明确用5到10年左右的时间,将“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基于我国实行的初中后分流教育体制,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类型教育的基础阶段。一方面,中职校和普通高中相比共同具有培养高中阶段公民素养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中职校承担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本文基于新时代中职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着眼于中职校的中观视角,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阐述中职校转型发展的基本关系、基本逻辑和推动转型发展的基本条件。
国家政策导向、社会(学生、家长)和经济发展需求、学校内生发展需求是影响中职校转型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和基本变量。国家政策导向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依据,决定着中职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职校的转型发展只有在国家宏观政策允许范围内才能实施;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决定了中职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评价模式;中职校作为一级社会组织,其结构、制度、团队等需要不断革新完善,形成学校内生发展的需求。因此,中职校的转型发展要遵循国家政策导向逻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逻辑和学校内生发展需求逻辑,学校转型发展的本质是三重逻辑的耦合。构建常态机制保障三重逻辑的充分耦合,是推动中职校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中职学校转型发展要遵循国家政策导向逻辑
中职校的转型发展必须遵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相关文件的政策导向。《实施方案》的出台提出了贯穿其中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特征的一根红线,有学者将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归纳为企业与学校跨界合作、产业与教育需求整合以及共性与个性框架重构三大类型教育的特征[1]。但就现状来看,中职校类型教育特征与政策要求相去甚远。部分中职校尤其是具有综合高中历史背景的中职校仍然按照普通高中模式设置内部管理机构,专业系部难以发挥主体作用;部分中职校由于人事制度限制,教师只能参加中学高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与普通高中教师同台竞争,职称晋升难度大;部分中职校仍然按照传统的学科教育方式教授专业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任务引领、做学合一的职业教育课改精神未能深入到课堂。
《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中职校的办学任务,指出“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2];同时明确“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求中职校“积极招收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
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宣布高职扩招100万人,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央和地方财政对高职院校投入的大幅增加以及职业院校考试招生办法的系统性改革,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和能力必将得到有力改善,对一些高职生源不足的省份来说,今后高职可能是“零门槛”入学。此外,“万人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文化传统,造成职业教育成为“别人家孩子的教育而非自家的选择”[3],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学生家长普遍崇尚高学历,要求中职校进一步对接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需求,充分挖掘自身专业特色,进一步加快内涵发展。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基础阶段,在推进构建成熟完善的现代职教体系进程中,必须积极发挥中职校的基础性作用。除了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中等技术技能人才的直接就业目标,中职校还要为学生升入高一级职业院校甚至进入应用本科大学等打好基础,成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级阶段。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总体目标、十大战略任务和实施路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要推进职业教育全面高质量发展。但是,部分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内产业经济发展的匹配度不高;同一区域内中职校重复设置专业,造成重复投入和同质化竞争;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陈旧,未定期进行市场调研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部分中职校的学校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师资队伍的结构和素质、专业建设的机制和成效等方面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二、中职学校转型发展要遵循社会(学生、家长)和经济发展需求逻辑
中职校的转型发展要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两方面的需求。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不断提升,在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结构性就业矛盾变得更加突出。一方面,中职校對市场需求的敏感度不够,专业建设优化调整机制未建立或未落实,造成人才培养跟不上人才市场岗位的需求;另一方面,就业市场对学历偏低、年龄偏小的中职毕业生有所排斥,尤其是有些复合型技术技能岗位,对岗位迁移能力、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要求高的岗位就业门槛提升。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7年中国劳动力资源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报告》显示,市场对具有技术等级和专业技术职称劳动者的用人需求均大于供给。与2016年同期相比,市场对高级技师(+10.8%)、中级技能(+1.6%)的用人需求有所增长;从专业技术职称看,市场对高级职称(+11.5%)劳动者的用人需求有所增长,对初级、中级职称的用人需求有所下降。尤其是会计、金融事务等文商类专业这一矛盾更为突出。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发布的《2017上海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与之后发展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中职校2017年共有会计专业毕业生1881名,其中,17.97%直接就业,80.75%都升入了高职或本科。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论断。这一矛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集中体现为中职校学生和家长对于升学和未来的终身发展具有更高的期待。部分学生进入中职校学习并非抱着就业的初衷,而是想以中职校作为过渡升入高一级职业院校。部分中职校为了满足学生和家长的这一需求,被迫允许升学意愿强烈的学生不按照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参加学校学习,而是自行安排参加“高复班”。这一做法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这些参加“高复班”的学生由于没有实质性的跟岗、顶岗实习,企业参与合作培养的学生并不愿意留在企业工作而是升学,严重影响到中职校校企合作中企业方的积极性,造成中职校校企合作难于深度开展。
三、中职学校转型发展要遵循内生发展需求逻辑
系统变革模式认為,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技术、结构、人员和任务四个因素构成,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牵动和引起系统的变化[4]。面对教育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和教育需求日趋多元的压力,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大形势下,如何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两方面需求,中职校迫切需要解决影响自身发展的内部瓶颈问题,以推动组织建设不断改革创新。
(一)学校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近年来,学校依法治校意识逐步增强,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管理工作得到普遍重视,但是对照教育部提出的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改进要求,学校在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还有很大努力空间。一些学校在招生、学籍、课程教学、实习、安全、经费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在标准制定、制度建设和完善、管理流程优化、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需要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完善制度标准、创新运行机制、改进方式方法、提升管理水平,推动学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5]。
(二)教育教学和课程设置方面亟待改进
个别学校(专业)教学计划严重缩水,未达到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中规定的3年3000左右课时的要求,课程设置狭隘地以职业任务能力或职业资格证书取证为导向;学业课程评价存在“清考”现象,部分学校为了追求毕业率,教学质量管理底线缺失;部分学校的通识类课程开设缺失,如历史课、地理课、艺术鉴赏、音乐等课程未进入教学计划;唯技能大赛获奖拿牌的评价机制仅重视个别精英技能人才的培养,严重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公平。
(三)学校教师专业水平和学生素质亟待提升
中职校教师专业成长环境受到制约,从师资引进的入口到“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培养等难于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6];个别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强,部分学生对单一的技能训练没有兴趣;在开设中高职贯通、中职-应用本科贯通、中职-高职-本科衔接教育的中职校中,优质生源反映课程难度较低,同时高职和高校也反馈中职校在贯通过程中对学生的文化基础重视不够,造成中职转段学生进入高一级院校后在文化课方面与普通高中生源相比短板突出。
四、上海中职学校转型发展遵循三重逻辑的耦合
中职校的转型发展遵循三重逻辑的耦合。转型发展在国家政策导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校内生发展需求三者关系中被定义。见表1。只有充分认识这三者间的关系,才能对中职校转型发展做出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和判断,只从其中一个维度去思考,得出的认识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中职校转型发展的本质是国家政策导向逻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逻辑和学校内生发展需求逻辑的耦合,三重逻辑的耦合规定了转型发展的方向、动力来源和着力点。
(一)中职校转型发展的总体方向
从国家政策导向逻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逻辑和学校内生发展需求逻辑的耦合进行分析,可以明确中职校转型发展的总体方向:面向国家战略发展要求和职业教育大政方针,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的终身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从国民教育体系中实施中等专业学历层次教育的办学主体转变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开展中职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普职融通教育的办学主体。通过转型发展,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培养国家中等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通过转型发展,凸显中等职业教育在推进普职融通的大格局下的桥梁纽带作用,面向普通教育中小学生开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通过转型发展,凸显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中为高一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奠基作用,为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中职校转型发展的动力来源
转型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课题,是从某一种既定结构与形态向另一种未来结构与形态的整体性位移与变革”[7]。中职校的转型发展既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既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教职员工的自身发展和利益。
目前我国中职校共有三大类:第一类为职业高中,简称职高,其前身主要为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综合高中;第二类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简称中专,主要由相关行业主管;第三类为技工学校,简称技校,大部分由人社部门或劳动部门主管、相关企业主办。不同类型的中职校由于其所处地域经济社会需求不同、学生个体需求不同、学校办学基础不同,在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呈现差异性和多样性。这也决定了不同的中职校转型发展在遵循三重逻辑耦合的基础上呈现个性特征。
基于转型发展的三大办学任务,三类中职校可以各自确定转型发展的突破口。“职高”基于综合高中的背景,与区域内普通中小学同属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在开展普职融通方面能够得到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以上海市为例,从2019年开始,正式推进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其中规定每位初中生“职业体验32课时(平均每学期半天,其中在本市职业院校的职业体验不少于16课时)”[8],明确由职业院校的实训中心或实训基地承担本区域内初中生的职业体验任务,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本区内初中至区属“职高”实训中心或参加职业体验课程,建立了普职融通工作机制。基于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撑,“中专”在开展在职人员培训和之后培训方面具有优势。“技校”由相关企业主办,在人事和财务方面与企业一体化管理,为体现类型教育特征的“学校-企业”双主体办学模式改革积累行动经验。
(三)中职校转型发展的着力点
基于三重逻辑耦合点的分析,中职校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在于“三个转变”。通过“三个转变”的联动变革,促进中职校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转型发展。
第一,由原来以技术技能培养为主转向以文化素养和技术技能培养兼顾。中职校要坚持把育训结合作为学校发展的本质特征,及时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2019年6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将历史和艺术等列为中职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并将物理、化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素养等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同时要求中职校组织开展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9],这一举措旨在提升中职生高中阶段基本文化素养。
第二,由原来中职校学校本位办学模式转向“学校-企业”双主体办学模式。根据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体系中所占比重的不同,可以将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分为学校本位的发展模式、企业本位的发展模式、社会本位的发展模式以及“学校-企业”模式[10],新时代中职校转型发展要从学校本位模式向“学校-企业”模式转变。一方面,学校层面要完善相关制度,明确校企双方权责利关系,主动与具备条件的、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另一方面,在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下,提高企业的参与度,企业也应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11]。
第三,由原来教育对象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转向多元化教育对象共存。职业教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技并修”的有用人才[12]。要将各类教育对象转化为“德技并修”的有用人才必须对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和管理模式进行一系列改革。在教学模式上,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中职学历教育学生开展跨专业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岗位复合能力;对职业培训人员加强技能训练,适应岗位需求;对中小学生开展基础素养、个性潜能、创新素养教育课程。在教学管理上,引入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学年学分制+学分银行”管理模式,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个人学习账户系統相对接,将中职校学生取得的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学习成果进行认定、积累和转换,与学生终身发展和学历提升对接。在评价模式上,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不同教育对象的培养目标进行评价,以“文化素养+职业技能”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实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多元化。
参 考 文 献
[1]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9-12.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01-24.
[3]邢晖.中职“需与不需”两难间出路何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8):5-6.
[4]谢开宇,涂辉文.如何推动组织的变革?——基于扎根理论的组织变革动力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8):71-79
[5]《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实施情况[EB/OL].[2018-11-07].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1107/sfcl/201811/t20181107_353844.html.
[6]马庆发.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深层次问题[J].江苏教育,2014(1):25-30.
[7]李华树.论大学办学特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75-83.
[8]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的通知[Z].沪教委规[2019]3号,2019-04-02.
[9]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9]13号,2019-06-05.
[10][11]石伟平,郝天聪.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双元育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93-97.
[12]刘宝民.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着力培养“德技并修”有用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19-20.
The Triple Logic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Based on Type Education
Li Yu
Abstract The national policy orientation,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s, and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of school put forward requirements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o transform and develop. The essence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the coupling of the logic of national policy orientation, the logic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logic of school internal motivation. The coupling point of triple logic defines the direction, power source and key point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s. Follow this triple logic, specifically,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strive to transform the main bod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o the main bod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gene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echnical skills training to cultural quality and technical skills training, from school-based school-running mode to“school-enterprise”dual-ownership, from taking junior middle school graduates as the main object to co-existing with multiple educational objects.
Key words type educ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riple logic
Author Li Yu,doctoral candidate of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vice principal of Shanghai Administration School (Shanghai 201803)
作者简介
李钰(1978- ),女,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副校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与评价(上海,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