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的影像呈现
——论《流浪地球》的科技创新与文化价值

2019-11-12 11:21王文斌
长江文艺评论 2019年3期

◆王文斌 王 昕

被誉为2019年国产重工业硬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上映后掀起了国内科幻电影热潮,截至4月13日,票房高达46.52亿,赶超《红海行动》,进而成为我国电影票房第二的新主流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科幻电影一直处于萌芽状态,《流浪地球》无论从外在中国风的视觉特效,还是内在中国式的思想观念上都实现了新的突破,堪称我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式作品。

一、科幻电影的技术创新

《流浪地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的突破性进展。在此之前,中国没有完善的科学技术来支撑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珊瑚岛上的死光》代表着中国科幻电影的诞生,随后又出现《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等科幻影片,但由于当时制作水平有限,且中国人对科幻缺乏认知,因此这些科幻影片并未产生实质性影响。直至二十一世纪,《星际穿越》《阿凡达》等好莱坞科幻电影的成功,才重新激起中国人对科幻电影的热情。此后国产科幻影片开始模仿和学习西方影片,并积极地寻找着适合本土国情的影片风格。

《流浪地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电影人意识到科技创新才是中国科幻电影的立足之本,也标志着我国影视特效技术的阶段性进步,完成了中国科幻电影大片从无到有的突破,帮助大众树立了对国产科幻电影的信心。从特效发展的角度来看,好莱坞电影特效往往伴随着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因此,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技术体系相对完善,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数码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整个特效电影的加速发展,而此时的中国由于没有完善的相关工业体系,在特效电影发展上相对落后。但是,中国人凭借着智慧和汗水,紧跟国外特效电影发展的步伐。在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影视特效公司纷纷成立,如影视特效公司BASE FX凭借着承包海外影视后期项目的方式,边实战边发展;水晶石电影数字制作公司凭借着坚决购买正版软件的一丝不苟从业精神,完成了从纪录片特效制作到电影数字特效的成功转型;再如华龙电影数字制作公司凭借着丰厚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资源站稳了脚跟。这些都是我国实现影视特效的突破性发展的基石,也促成了《流浪地球》在科幻电影的创新和科技层面的成功。

《流浪地球》的科技创新和技术突破体现了中国人对科学的执著精神,也得益于其团队的精心制作与不懈探索。从特效制作的数量上看,《流浪地球》整部影片一共有2003个视效镜头,其中75%的特效由国内影视特效制作公司MORE VFX完成,德国和韩国特效团队的部分仅占25%。对于科幻电影观影效果而言,影视特效意义重大。从影片制作质量上看,《流浪地球》在我国特效电影史上可谓出类拔萃,无论是大气磅礴的冰封地表奇观,还是绚丽宏伟的太空景观,亦或熙熙攘攘的地下城景,每个画面都经得起玩味与考量。《流浪地球》的特效总监郜昂表示,在特效制作中,精确到每一个细节才能使画面有真实质感,例如在风雪交加的地表上,漫天白雪落在人的头盔上会弹起一定弧度再落下,这种雪花与救援队员外形产生互动的细节使得画面更真实。《流浪地球》的成功证实了我国特效发展水平已突破原有的技术水平,其特效制作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标志着中国影片在制作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彰显了我国的大国综合实力。

二、中国元素的合理植入

在对国外科幻电影进行学习和借鉴之余,《流浪地球》还积极探索中国本土文化,巧妙将各种中国元素植入到影片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科幻影片风格。在影片主题上,《流浪地球》是一部典型的中国特色的新主流电影,明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递正能量。在此之前中国已有成熟的新主流电影如《红海行动》《战狼2》等,但是对于科幻题材的新主流电影而言,《流浪地球》可谓开山之作。

从影片视觉效果上看,《流浪地球》成功塑造了许多标志性的中国元素,例如中国式人物形象、中国城市特征以及中国自然景观在影片中都有具体的各种表现。影片开场描绘的未来地下城中,穿着中国风校服的韩朵朵、穿着工装服的刘启以及戴着粗金链、一身混混装扮的一哥,三人追逐在具有北京特色的“胡同”的街道中,在这样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场景中塑造出鲜活的中国式人物形象。此外,由于《流浪地球》影片时间定位在尚不久远的17年后,因此人们仍然保留着现有的生活方式,他们爱吃饺子爱撸串,热衷于打麻将、游戏机、舞龙舞狮等各种娱乐方式,将中国城市文化中市井风情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式的视觉特效不仅体现在熙熙攘攘的地下城中,在冰封的地表上也能看到中国式的自然景观,例如当救援队的运载车经过山东时,其地貌就参照山东的山体地貌进行了精心设计,以泰山为核心意象建造出同样山型、高度的山脉以反映出山东的景观特色。

总体而言,《流浪地球》极力保持中国元素,力图使观众看到独一无二的“中国风”科幻影片。虽然早已习惯好莱坞大片的国内观众可能不太接受这种表达形式,但这种接地气的中国元素的确是导演及创作团队经过精心考量而创作出来的,也体现出中国科幻片区别于好莱坞科幻片的文化亮点。例如,影片中穿着校服的韩朵朵坐在充满怀旧风的教室里,其中仍然用着黑板和木质桌椅,学生们一遍遍朗诵着“希望是什么”。这种怀旧场景在现代都很少见,更何况是在未来17年后的地下城中。显然,这种怀旧场景是制作团队刻意为之的创作策略,是为影片思考“希望是什么”做铺垫,同时也是通过未来人对以往生活的缅怀让观众产生更多共鸣。这正是国产科幻影片独创的叙事风格,也是其区别好莱坞科幻电影的独特标志。

三、文化价值的中国式表达

一部科幻电影要想成为里程碑式作品,光有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是不够的,还必须包含普世性的文化价值体系。《流浪地球》融入了集体主义情怀、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相关文化,反映的思想观念具有不同于西方的中国本土文化特色,表现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价值观。

首先,《流浪地球》这部影片具有鲜明的集体主义情怀。所谓的集体主义,指的是将集体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中国人鲜明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浸染。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以血缘人伦关系为基础的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而儒家思想最崇尚的文化核心则是“孝”,“孝”字体现在孝敬父母、祖父母、高祖父母,一脉相承,世代相传。同时孝敬还可以衍生为尊敬叔伯、善待兄弟、尊夫爱妻,促使中国注重血亲关系。对于非家庭谱系中的“孝道”则体现在忠君爱师、尊敬父老乡亲,形成中国社会复杂的宗法伦理关系,构成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不难理解《流浪地球》中,在地球面临危机的最后一刻,每个中国人心中心心念念的都是他人和集体,例如,刘培强、刘启、韩子昂血浓于水的亲情,队长王磊远赴杭州只为救自己妻儿,等等。此外,集体主义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准则,即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流浪地球》中刘启、王磊等一行人用氢气燃烧反推动力从而推动地球离开木星,完成了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升华,就是典型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流浪地球》与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主义情怀有着本质差别,个人主义反映的是美国文化中自我奋斗、自我成功、自我实现的价值观。

其次,《流浪地球》这部影片体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中国人从古至今的精神内核,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形成的价值追求。《流浪地球》有意刻画同一家族的三代人物,父亲刘培强对家人抱有执著的想念,外公韩子昂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孙子刘启和孙女韩朵朵的安全,虽然刘启一直不理解父亲离开的苦衷,但是最后关头还是认同父亲,两人加入“流浪地球”计划当中。“流浪地球”计划本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是在所有人的不懈努力下最终成功。正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体现了中国人的不屈不挠、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

此外,《流浪地球》还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杰出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人类命运与自然命运看作一个整体,是针对人类未来发展所提出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流浪地球》的故事设定在2075年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即将耗尽能量的最后一刻,人类决定要带着地球进入另外一个星系,由于在逃逸的过程中能源不足以推动地球进入另外一个星系,人类将面临终极生存问题。尽管联合国已命令放弃地球,但中国仍然不放弃,要带着地球去流浪,通过团队合作成功拯救地球。营救的过程中,刘培强、刘启等人得到了联合国的支持和世界友人的帮助,最终拯救了地球,人类才得以生存。带着地球去流浪,体现的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构建,也是影片最具有创新意义的价值体现。

注释:

[1]李一鸣:《〈流浪地球〉:中国科幻大片的类型化奠基》,《电影艺术》,2019年第2期。

[2]饶丹:《〈流浪地球〉:让中国科幻电影不再“流浪”》,《湖南日报》,2019年2月22日第14版。

[3][4]刘小冬、苏洋:《打造中国科幻大片的视效景观——与视效主创谈〈流浪地球〉的特效创作与实现》,《电影艺术》,2019年第2期。

[5]陈桐生:《中国集体主义的历史与现状》,《现代哲学》,199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