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美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

2019-11-11 12:20宋小明
卷宗 2019年28期
关键词:假象批判审美

宋小明

摘 要:“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以美为标准对社会生活的多方面进行改造。一般情况下,“日常生活审美化”能够有效区别出不同类型的层面,有的层面表现的较为浅显,能够直观感受;而有的层面则表现的较为隐晦,必须深入体悟才能了解。本文通过分析发生“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条件,了解中国语境包含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中蕴含的审美假象,并着重研究文化美学的目标及其中表现出的批判性,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审美”假象

1 发生“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社会条件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变化会使不同学科的专家与学者观察到变化中涉及到的不同层面。例如经济学家会将当下的社会环境称之为消费社会,而放在政治学家的眼中,当下的社会环境则会成为民主社会,亦或者是在哲学家看来,当下的社会环境会被称为后结构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社会。因此,以审美的角度对当下社会环境进行评价,则可将其称为审美化社会。虽然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在对社会进行评价时,都是从自身专业思考相关意见,但总体而言,同过去时代相比较,当下的社会环境会更加温和,能够为人民群众带来更为舒适的体验,甚至市场环境中所涉及的所有东西,都可以进行塑造或虚拟。站在消费的角度对整个社会环境进行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产品本身所携带的符号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使用价值,而其符号价值也成为了人民群众在消费过程中着重考虑的因素之一。从更为现实的角度而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于媒体的需求日益增加,媒体上所报道的事情相关情况似乎比事实更为重要,甚至更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大部分人民群众都通过媒体来了解生活中的社会现实,相信其报道的真实性,以至于当自己在面临真实的社会问题时,往往无法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由此可知,“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是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一个概念,而是在特定环境中才会形成的概念,是指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凝结出的一个特殊的概念。因此,我们便能够理解,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所涉及到的艺术化现象,并非全部都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1]。

2 中国语境包含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中蕴含的审美假象

审美是人类究其一生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个人全面发展之后表现出的最终样貌。因此审美不仅要关注人的外在,还要关注人的内心,使人能够从审美中获得精神上的寄托,而不至于让一个人觉得思想。“仓廪足而知荣辱”,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审美也成为当代人群所重视的内容。现下的消费文化表現出的最主要的特征便是大部分的审美化均不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快乐与幸福,也不能使人朝着更好的方向不断发展,而会让大部分人群在消费欲望的影响下产生更大的欲望,无法得到内心的满足。因此,我们现在所遇到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并不是真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而是一种审美泛化,或可以将其称之为审美异化。

根据调查到的资料可知,现下人们过分追求超前消费,那些从农村进入城市打工的人群或是刚刚进入职业的人群,为了追求所谓时髦,花费一两个月甚至三四个月的工资只为购买一部上千元的手机,亦或是为自己添置昂贵的化妆品、衣服、车辆之类的外在物品,这其中表现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仅仅是审美的一种假象,这种所谓的审美并不是真正的美,而是一种快感,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私欲的快感,而非真正的美好。这是一种伪造的审美,从美学的角度对这样的情况进行分析,便可得知它便是对美本身的泛化或异化,而非真正美的体现。

快感的确是审美过程中极为重要的要素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快感都是审美中的一部分。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如果不能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批判的使用,而放任其自由发展,将会导致“极端消费主义”或“极端自然生态主义”出现,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为避免这些问题出现,应当将审美与消费适当的隔离,避免审美消费主义在人群之中大面积蔓延,同样也还需要加强对审美生产主义的建设,能有效构建和谐社会,适应我国审美文化建设需求[2]。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审美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借助文化美学的内容,结合社会现实促进人群对审美文化的研究,使其能够更深切的关注现实与人的发展,使其能够从人类文化的整个历史长河中总结出美的规律,并引导人类进行生存意义的思考,最终将审美推向正确的发展方向。

3 文化美学的目标及其中表现出的批判性

文化美学的目标由初级与中级两部分构成,其初级目标主要是对现实生活进行批判,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下人民群众所表现出的审美观念进行详细分析,并从中得出理性的改造社会的工具,使人们在创造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更加符合审美的发展规律。而文化美学的终极目标则需要将每一个人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具有高雅审美的人,使人能够在美的熏陶之下诗意的生活,真正实现人的自由与升华。作为人类究其一生追求的最终目标,审美需要同时关注人类外在与内在的表现,而这部分表现则主要寄托在人类的身体与心灵之上,在对人类历史文明进行探索与研究之后,可以发现理性与感性互相促进、互相协调、互相发展是促使人类文明进程不断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人们需要在接受审美熏陶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表达释放出自己心中真实的感情,同时也要能够控制这种感情的释放。而文化美学研究的与审美教育相关的东西,便是对于情感宣泄及控制的重要方式,这种方法能够允许我们在释放感情与控制感情两个极端之间不断成长、不断完善,能够使人深刻感受到审美的快感。因此,文化美学的相关内容能够对我国“日常生活审美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将现代消费社会中所包含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放置于文化视野之中,便可以轻易发现,其表现出来的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只是一种暂时的消费快感,只能够为人们带来一时的心灵上的愉悦或身体上的满足,并非能够长期对人产生熏陶,也不能使人在这种快感的影响下成为一个更为完整的人,它只是利用一种伪造的审美,对人们的感官进行蒙蔽,进而从中获取利益[3]。

因此,我们不能过早庆幸自己已经正式迈入“日常生活审美化”社会,从而对传统审美文化进行抵触或消减,这样会导致真正的审美与单纯的欲望的满足杂糅不分,而这样的行为,最终引起的结果便是对人思想与精神的异化,严重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思想健康。在以商品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之中,这种异化形象已经较为普遍,而人们在欲望与私心的驱使之下,已经开始朝着审美扁平化、审美碎片化与审美肤浅化方向不断发展,文化美学必须要坚定的站出来,对这种虚伪的造假的审美化进行批判与讽刺,同时对当下消费社会环境中的各类现象进行批判与讽刺,引导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到这种所谓审美背后隐藏的负面影响,使人们能够真正反思并探讨自己的存在意义。

消费社会为人们创造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梦幻的生活环境,仿佛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都被美的光晕所笼罩,人们所接触到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美的,都是能够为人们带来好处的。但事实上,这种美只是一种伪造的美好就像是月亮,它本身不会发光,只是依靠太阳折射出的光芒才能够发亮。我们能够从这种伪造的审美中享受到快感,但是这种快感也会意味着对艺术的消解。当伪造的美好成为了社会生活中的核心部分之后,艺术并会被挤压生存空间,人们无法将现实与虚假的审美分离开,那么艺术与真正的美将会被这些虚假的光芒所掩盖。当人们对消费社会中的所谓文化不断进行美化的同时,那种充斥在传统意义上的审美便开始逐渐消失。这并不是审美阶级的差异在进行转移的过程,而是有一堵看不见的墙壁将它隐藏了起来。而真正的那些我有“日常生活审美化”评判标准的人,是整个社会大部分资源与资本的拥有者,人们根本无法摆脱雾的束缚,甚至会受到这些“物”的影响,从生活、精神受到资本拥有者的支配。因此,当我们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融合于自身的现实生活之中时,必须要将其严格控制,避免该理论将人们的贪欲无限制放大,这会为人们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从哲学的角度对该种理论进行分析,它会引导人类逐渐异化,使其无法形成正常的审美观念;从心理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这种理论会将人导向错误的心理状态,从而形成过分的欲望追求心理,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文化美学为基础,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虚假审美情况进行批判,才能使人们创造的文化符合美学的发展规律,能始终保障人们的心理状态与身体健康[4]。

4 结语

根据文中内容可知,在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讨论过程中,应该将其放置在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内进行,保证其中多元化学科的参与,例如我们可以以哲学的角度对审美越界问题进行探索,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越界问题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探索,从政治角度对这种越界的隐蔽目的带来探索,有利于全方位反思“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内容。“日常生活审美化”本就是一种更为创新、隐蔽、在新时代背景下逐渐完善的统治形式,其中包含着对于意识形态、资本及技术的控制。因此,以笔者个人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会导致一部分人群以美的名义扼杀掉大部分人群的审美敏感力,但这仅为个人所见,还需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才能更好分析“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优势与危害。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这种理论进行何种反思,都必须以当下的社会条件为基础,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反应,因此,只有结合当下时代条件,才能保证其“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切实影响人们生活环境的问题,从而对其进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杨光.“日常審美经验”与“感知星丛”——生活论美学的“建构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28—35.

[2].李艳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阐释与文化批判[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46—50.

[3]吴宁.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现代性——列斐伏尔的人道主义美学二题[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6(00):78—90.

[4]毛崇杰.后现代美学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身体美学[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31—37.

猜你喜欢
假象批判审美
有些早泄是假象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