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衣沙尔·克尤木
摘 要: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媒体形态的推陈出新,“媒体融合”正成为当前新闻媒体发展不可逆的趋势。当前,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逐渐改变着人们对信息的接收方式、信息处理习惯以及信息反馈途径等,也使得新闻媒体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将以往较为独立的广播、报刊、电视等多媒体在网络的推动下,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网络新闻评论方式还比较落后,仅仅表现在对刊发载体的改变,并不具备真正的“融媒体”传播特点。
关键词:融媒体;网络;新闻评论
我国网络新闻评论经历从对传统新闻评论的转载,发展到具有独立的网络原创新闻评论,最后成为构建出一个完善的网络新闻评论体系。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新闻评论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对网络媒体新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融媒体”使网络信息传播更具海量化和碎片化,网络环境也更加复杂。虽然我国“融媒体”传播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应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融媒体”传播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使网络新闻评论更具传播力和影响力。
1 “融媒体”传播中网络新闻评论的特征
“融媒体”,作为一种新型媒体,主要是将媒介作为传播载体,将一些传统的媒体表现形式如电视、报纸、广播等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在人力宣传、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最后实现资源、内容以及宣传等方面的融合。
1)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在网络平台中得以发展的网络新闻评论,其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实现图片、文字、动画、音视频等多媒体呈现,使网络新闻评论的展现方式多种多样,具有广阔的空间以及可能性。
2)渠道分发更加精细化。多样化的渠道互通作为“融媒体”传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面对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不同端口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网络新闻评论的传播不再局限于web网页,进而实现的是一种分时段、分群体、分平台的“精准分发”特征。
3)全时传播更加碎片化。网络新闻评论还具有全天候的滚动播报特征,“融媒体”多样化的传播多渠道打破了网络新闻评论原有固定的时间空间评论模式,实现了对热点新闻随时随地发表意见、随时更新个人网络日志、随写随发的社交网络平台等,实现了无时不评的碎片化网络形式。
2 我国“融媒体”网络新闻传播面临的挑战
有机遇自然也会有挑战。“融媒体”在传播方式上具有时效性、广泛性、多样化性等特点,传统单一的新闻评论形式显然与当下的传播方式无法相适应,就目前的网络新闻评论而言,传统新闻评论只占据一小部分,大多数为原创网络新闻评论,但其依然采用传统新闻评论格式,对于一些自媒体上发布的评论又存在理论性不强、质量不高、引导力不强等现象。总之,“融媒体”下的网络新闻评论传播还要通过诸多的考验。
1)“小清新网言网语”与“说教式古板训话”的比拼。网络平台的语言表达方式都是具有鲜明网络特色的语言,常常在一夜之间爆红,使得网民们争相使用,具有很强的传播力。相反,传统的新闻评论常常表现为“正统、客套、呆滞、面无表情没有活力的讲话”,话语里多存在官话、套话、空话等。我国主流的网络新闻媒体多具有这样的风格,但人们普遍不太愿意接受,导致其传播力较差。
2)评论选题“主观策划”与多元内容“客观需求”的对话。我国网络新闻评论选题多取自传统媒体“编前会”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体现在“我说什么你听什么”。但“融媒体”背景下的网络新闻评论选题,多表现出“我想听什么你说什么”,受众占据一定的主体地位,因而,网络新闻媒体面临的重大难题在于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挑出受普遍关注的话题内容进行评论引导,牢牢抓住受众的眼球,使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得到提升。
3)网民评论“个人化”与舆论引导“客观性”的冲突。网络新闻评论在“融媒体”下的一个最突出的改变在于,网络新闻评论话语权由原来在少数媒体受众手中,转变到广大网民的手中。其中跟帖式新闻评论和交流论坛是他们主要的评论来源,我们将它统称为“网民评论”。它们之间共同的特点在于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因而我們无法对评论的内容进行核实,也就无法保证其观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经常会出现一些网民盲目跟风以及肆意吐槽的现象,不符合网络新闻评论公正、客观、权威的要求。
3 网络新闻评论“融媒体”传播的创新策略
机遇与挑战并存。“融媒体”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的创新发展在内容样式和传播渠道方面都具有巨大空间,探索网络新闻评论的“融媒体”传播策略,成为网络新闻媒体提升影响力和传播力的重要课题。
1)用网络化语言轻松表达严肃话题。从语言风格来讲,网络新闻评论更需要轻松活泼、清新明快的具有网络特色的“网言网语”,增强可读性,赢得和受众的共鸣。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网络媒体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争相在“改文风”上下起了功夫,让网络新闻评论更易读更有趣。“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我是党报评论君。”“垃圾电影,这锅谁来背?”“没事扔把钱,你还想上天?”等一系列幽默诙谐而又颇得网友心的语句开始出现在微信公号“人民日报评论”推出的网络评论中。
2)用可视化表达让网络新闻评论更“好看”。“严肃刻板”往往是传统新闻评论留给人的印象,网络新闻评论则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技术实现可视化的突破。随着FLASH 动画、Html5、网络直播、VR 虚拟现实、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的不断成熟和平民化普及,网络新闻评论传播样式的“可视化”也获得了更多空间和可能性。“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在每晚的“睡前聊一会”栏目中配上评论文章的朗读版音频,可听可读,也颇受受众欢迎。商业门户腾讯的“今日话题”栏目,则注重页面的精细设计,通过可视化精细加工,使得网络新闻评论传播形态更加全面、完整,叙事更加生动、可感……不同网络媒体不同侧重地探索着网络新闻评论的可视化表达。
3)立体化推送实现分众传播。“融媒体”传播坚持“内容为王”,但也不能忽视“渠道的力量”,一大关键在于平台之间的“融通”、“互联”。当然,必须再次强调的是,网络新闻评论的“融媒体”传播,不是简单机械的复制粘贴和平台累加,而是要根据不同平台特点的有针对性的分发,这其中涵盖了推送时段和呈现样式的分发等,如PC 端更注重页面的优化,微博呈现“精彩概要+长文链接”,微信则使用网友更易接受的标题和语言等。《新京报》对其三个评论类微信公号就有不同的定位和分工: “新京报评论”的评论文章在凌晨发布,抢先呈现报纸观点和内容,主打“快”; “沸腾”的评论文章发布时间选择在下午和晚饭后的时间段,有别于报纸而传递独有的亲民声音,主打“新”; “新京报社论”的评论文章在午休时间段发布,为读者提供报纸社论版块之外的补充阅读,主打“全”。不同渠道的立体化分发,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新闻评论分众化传播矩阵,有利于网络新闻评论本身的专业化和传播的高效化。
当前,关于“融媒体”传播的研究和实践一直在不断探索、深入、总结、创新,尽管挑战重重,但我们理应积极面对“融媒体”传播下的无限机遇,探索符合“融媒体”传播特点和需求的网络新闻评论样式和生产流程,不断提升网络新闻评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完善和增强其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的功能,真正促使网络新闻评论成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特别是网络环境治理和舆论引导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金梦玉.网络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7(10):30-31.
[2]李永健,张弛.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路径探索[J].电视研究,2017(10).
[3]王欢,王坤.报道碎片化时代的网络新闻评论突围[J].记者摇篮,2016(0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