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图书分编信息化改革研究

2019-11-11 12:20刘春光朱浩浩
卷宗 2019年28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刘春光 朱浩浩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图书管理工作也要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改变。图书分编工作作为图书业务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其书目数据分编的精准程度往往也直接决定了图书管理的服务质量,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充分做好图书分编工作,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整个服务质量。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图书分编工作必须不断创新与改变,以此让各项图书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被读者所利用,因此图书分编工作在整个工作流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分编;信息化改革

1 “互联网+”背景下图书分编工作的特点

1.1 信息量越来越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信息资源的订购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传统的图书信息资源多是一些固定的印刷性资源,其订购数量也相对有限。而在信息时代中,图书信息资源的订购形式逐渐朝着数字化、网络化以及多媒体等电子信息资源形式进行转变,这也就导致了现有收藏的各种资源与信息变得越来越多。网络作为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会导致读者对于信息的需求量也变得越来越多。因此在信息时代中图书电子资源量也在与日俱增,并给其分编工作带来了信息量大这一新的特征。

1.2 具有开放性特点

在过去的图书工作中,因为藏书有限,因此其编目工作只会着眼于所收藏的各种文献资源,在这种模式下,各类资源无法进行很好的互通,各个图书管理部门之间也不能进行资源的交流运用,这就导致了很大程度的资源浪费,并且会直接妨碍了图书编目工作的整体发展。而信息时代的来临,可有效抛开自身的实体限制,并使得图书分编工作开始处于一种资源共享与共建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下,图书编目人员可以借助于网络的互通互联这一性质,随时使用各个地方的信息与资源。这样就会使得各种书目资源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进行获取,并可以让图书资源能够被其它地方进行检索与利用。运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进一步增加书目信息资源,还能够有效缩短图书分编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因此在信息化时代中,图书分编工作也具有了开放性这一新的特性。

2 基于“互联网+”的图书分编工作的应用方向

2.1 分编目录数据库容量扩增

“互联网+”的发展路径,首先需要在图书分编目录的技术升级中建立容量更高的数据库。该数据库是实现自动检索、智能检索、间接信息检索、共享信息检索的前提。在丰富了多种检索功能之后,对于图书编码的数据量将无限扩增,可在终端系统中直接检索图书内部关联知识点信息,最大限度扩充知识边界,增强检索速度和效率。因而,对于当前的图书分编数据库进行容量扩增成为互联网技术路径的重点延展方向。

2.2 分编内容模块化信息补偿

图书分编工作的信息化发展,需要将传统的图书内部管理系统与外部网络资源对接,进而完成对于未购置图书的信息分层检索。这样的发展方向,是基于对图书内部信息的分编数据链接,从而支持外部终端用户的跨平台图书信息检索。当图书内部系统与外部网络资源对接之后,需要以分编内容的模块化处理,加强分类图书信息的检索功能补偿。继而令读者阅读或共享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快速检索,实现图书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2.3 分编技术阶段性迭代发展

分编技术不仅需要对当前图书进行再次信息录入,尤其需要对图书内部关键信息进行再度整理。这样的工作量超出以往时期的分编工作,且有可能遇到前所未有的信息迭代冗余现象。诸如几部图书信息交错冗余,相互渗透了知识点和重叠内容。此时分编工作的侧重点在于划分知识类型和专业领域,细分其中的关键信息特征。因而,分编技术升级并非短期内能够直接达到的质量目标,而是在不断尝试和适应中达到的优化过程。阶段性发展图书分编技术,不断调整应用方向和编码主体框架,也是信息化发展融入互联网平台的重点延展方向。

3 基于“互联网+”的图书分编信息化改革对策

3.1 终端网络协调

图书分编工作的信息化改革,必须在核心系统上与网络平台的需求相互对接。在外部网络资源过于丰富,而馆藏图书有限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调节终端网络用户群体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也是对于图书内容需求的特征总结,由于长期读者都具有一定的职业特征或阅读倾向特点,那么在推荐图书内容时,亦可推荐个性化需求的图书信息。当这种个性化推荐能够完成,才代表图书管理系统中的分编活动规律满足了终端消费群体的本质需求。故而,内部管理系统的分编规划,也需要依据网络终端的用户需求为导向,尽量完善分编工作对于阅读特征的总结,归纳出一种依据终端用户阅读体验需求的编码路径。这种虚拟化的体验路径并不需要在分编流程中完全体现,但是需要在图书分类中有所表达。继而令外网平台浏览倾向更为清晰,为日后图书分编工作的细化提供数据支撑和借鉴。

3.2 核心控制渗透

“互联网+”的技术升级,意味着图书管理系统必须能够快速检索图书编码。尤其外部网络环境对于图书信息的针对性需求也会越发集中。在这种情况下,图书分编工作必须更为精准的渗透于核心控制层面,不断追求对于图书信息特征的综合性归纳,令知识边界更为清晰和明朗,才能支持网络终端对于图书检索的快速、间接、共享等多方面需求。一方面,需要开发检索信息的分编工作团队,集中控制对于图书信息的再度编辑。不依据图书简介的唯一內容信息检索,适当补充和调整适应本馆读者群的个性化需求,核心控制图书分编内容的补偿性。另一方面,需要核心控制对接外部网络资源的时效性。在采购新版图书之前,需要对该类型图书进行分编审核,由终端网络用户的阅读需求反馈信息为基础,衡量该类型图书的采购必要性。从而将虚拟分编工作设置在图书采购之前,提供一种分编工作的提前量,增强对于图书分编工作的核心控制效果。

3.3 外部资源对接

图书分编工作的信息化发展,首先是对于网络资源的再度开发。何种图书信息更加适合本馆读者群,成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为此,需要在图书分编工作中融入图书阅读量、借阅率、反馈效果评价倾向等分编指标。当分编指标逐步清晰之后,方能为日后的图书管理提供更高的信息化便捷性。这种反馈信息的收集,可以依据图书原始编码为统计单元,在原始编码中下设多重评价级别,令图书分编工作的二次迭代能够细分图书阅读价值,增强分编工作的细分程度,乃至网络外部资源对接的覆盖率。这样的图书分编信息化改革是一项漫长的统计学发展,是更为细致化的网络终端用户需求总结,需要各级图书管理部门对当前的网络系统进行全面升级,且需要将图书分编工作设置为首次分编、二次分编、以及多次分编等工作级别。进而完善图书分编工作与网络化、信息化发展的整体适应度,整合外部反馈信息资源之后,增强内部图书分编工作的时效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发展历程中,人们对信息量的需求也在飞速增长。图书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也成为了人们了解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目前我国的图书管理中存在着明显的分编工作不足现象。分编对人们获取信息的准确率及效率有着最直接的影响,科学完善的图书分编体制才能保证图书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人们更快的寻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李丽博.基于读者决策的图书馆图书采编质量控制[J].中国市场,2018,(25):98,108.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