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伟
摘要:大学期间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时期,在思政教学工作中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效果,而且可以深化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高校培育高素质人才提供源动力。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4-0033-0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概念简析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概括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看似平常的词语却承载着、寄托着国家和社会对于国人精神和道德上的要求,更加明晰了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三个层面上的价值指引和基本要求。而对大学生而言,其核心价值观的要义则是聚焦大学生群体这一核心,从而体现出大学生这一高校群体在价值观方面的基本需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与时代发展一脉相承的,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科学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且有意识地强化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旗帜鲜明地坚定正确的价值体系,从而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校思政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高等教育面临严峻的时代境遇,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群体思想意识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落实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很重要的路径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此作为推进立德树人的实践与载体。大学这一阶段是学生自身思想和执行力最为活跃的时期,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关键的黄金期,无论是对学生个体发展,还是对国家、社会和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等学校引人以大道,高等教育启人以大智,作为第一课堂,高校思政教学课堂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也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作用的重要场所。在思政教学工作中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2],各类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切实将课堂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有利于建立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内涵潜移默化、根深蒂固地融入学生思想与行为中。
三、高校思政教学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影响因素
目前高校围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从教学内容、教学载体、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思政教学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1.教育主体: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思想政治教育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影响非常大,可以说思政师资力量的大小决定了思政教育所能够达到的高度,思政师资的综合素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双向”话语权。只有当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而且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髓熟记于心,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道德标杆,才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融入其中,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效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地烙在广大学生的内心深处。
2.教育客體:学生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一些“急功近利”的不良价值取向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思政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利因素。大学校园应该是一片圣地,应该远离世俗的喧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场所。然而,有些学生却受到网络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变得越发地急功近利。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须占据主动权,把握制高点,更应该科学有效地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所在。
3.教育方式:思政教育机械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影响学习动机,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当前思政教育存在机械式的教学方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思政教学课堂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应该是师生互动的平台。师生间零距离的互动和交流,有利于教师更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实际需要是什么,才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反思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及时关注大学生主观判断、个性化认知、现实情感等因素,把握规律性,保证在思政教学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同时要把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取向的需要作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教育的重心,精心选材与构思,体现学生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进一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实效性。
四、高校思政教学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策略
1.坚持党的领导与制度保障。党的领导是基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党的坚强有力领导,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院(系)党委(党总支)的政治引领作用,履行政治责任,特别要坚定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注重内化为坚定信仰,外化为自觉行动,又要重视建立健全各种有效的制度与规范[3]。制度建设是保障,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各种有效的制度机制,使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同时健全责任制,严格工作质量考核制度,提高思政教师对思政工作的认知度,发挥思政教育内容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凝聚作用,推动思政教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同向而行。
2.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研究,特别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做出正确的指引。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时俱进,变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流程,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即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赋予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染性,提升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实效。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在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价值导向,引导广大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感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3.充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在互联网环境下,新知识、新理论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仅仅依靠在课堂上教授学生的思政知识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借助于新媒体的自身优势,寻找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尤为重要。与传统课堂教育相比,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更有优势,比如内容更新速度快、受外界环境影响小,仅需要一台移动设备和网络就能完成教学活动,对教学过程的简化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高校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为学生打造营造良好的平台,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思政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目的,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仕钧.论高校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5,(29).
[2]王英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对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
[3]张兆文,杨建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透视[J].思想教育研究,2015,(02).
[4]张晓霞,谷霞,杨盛奎.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时代教育,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