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共同体视阈下高职网络课程教学有效性探析

2019-11-11 06:04何燕妮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

【摘 要】本文对高职网絡精品课程教学有效性现状及高职学生参与网络课程学习的心理进行分析,从营造网络课程的实践共同体学习氛围、制订适用于实践共同体的教学实施计划、围绕实践共同体设计网络课程框架、设置评价反馈及通过实践共同体完成网络课程的修改更新等方面提出基于实践共同体的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并总结实践成效。

【关键词】实践共同体  高职网络课程  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C-0168-03

教育部于2018年4月13日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指出,到2022年全国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在国家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的推动下,网络课程作为教育信息化推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进一步提升网络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深化教育信息化改革。目前现有的网络精品课程数量众多,但多数都停留在建立的初步阶段,网络课程使用的便捷性和深度、广度仍有待提升。基于当前网络课程的应用局面,我们亟须寻找一个有效的网络课程改进渠道,提高网络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深化教育信息化改革的目的。

笔者通过一系列的网络课程教学实践,发现运用“实践共同体”的理念组织网络课程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立足于网络课程教学的实践共同体理论,可以为高职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考和实践方向。

一、实践共同体的内涵概述

“实践共同体”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莱夫和温格(Jean Lave&Etienne Wenger)提出,他们指出实践共同体是一个对同一话题或同一问题持续关注的人群,这些人拥有共同的知识,共享彼此的实践经验与方法,形成了该群体的独特见解。学者赵健总结了七个实践共同体的基本特点:第一,共同的任务、目标;第二,共同的志向和愿景;第三,异质性,即不同的经验背景;第四,打破原组织束缚,跨界共存;第五,开放的学习空间;第六,具有再生能力;第七,动态化,随主题变化实现重组。

本文探讨的实践共同体指具有共同目标、价值观,不同背景的个人,因共同的学习需求联系在一起,通过一系列的共同实践,以期达到共同的预定目标的群体。

二、高职网络精品课程教学有效性现状分析

通过对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爱课程”的380门国家精品课程的综合分析发现,目前在线的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的框架大致分为“公告”“课件”“考核”“讨论”四个部分。其中“课件”模块包含教学导语、文档类教学内容、教学视频等,考核为在线试题考核,讨论为师生互动区。为分析该网站课程的有效性,笔者对C高职院校使用该课程网站的500名师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和现场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0份,有效率为98%。通过统计分析发现:

第一,学习者在网络课程上的学习时间严重不足,直接降低了网络课程学习资源的有效获取量。调查发现,75.01%的学习者,每次登录网络课程的时间不到1小时。学习时间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有效教学目的的达成。

第二,网络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直接削弱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大部分的网络课程形式较为单一,基本以视频教学的形式呈现,教学传输单向缺乏互动,因此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不高。

第三,学习者在网络课程教学中遇到很多技能学习的障碍。由于网络学习缺乏实操的训练,教学时间短,缺乏有效的实际操作指导,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实时进行操作训练,影响学习者学习技能、经验的有效获取。

第四,教师在网络课程应用上存在障碍。当前,教师的教学技能的信息化表现形式还主要局限在教学PPT的制作上,对于采用视频教学、微课教学的思路及制作要领还不熟悉。网络课程平台的互动性能的挖掘也不够彻底,多数局限于上传教学资源,对于深层次互动的设计和挖掘缺乏针对性的思考与对策。

第五,学习者的学习获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综合以上的种种分析,由于目前的网络课程大多还是局限于单向传播,缺乏有效的互动、反馈机制,学习者的学习获取程度不高,未能充分发挥网络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三、高职学生参与网络课程学习的心理分析

高职学生对于网络课程的学习取向为实践大于理论,对于纯理论的学习比较排斥。通过对C高职院校的学生网络课程学习调查发现,他们的网络课程学习心理状态外在表现如下:

其一,不愿花大量时间坐下来看视频,不能被视频课程吸引。由于网络课程的视频缺乏足够的学习者学习现状的调查,往往不能针对学习者做到“投其所好”,因此,网络视频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点,学习者下线率较高,不能做到持续关注。

其二,学习参与度不够,停留在表层学习。由于网络课程学习大部分缺乏有效的互动,学习的参与度不高,往往只停留在教学视频的浏览,对于深度的技能知识和操作知识的学习体会不够,流于表层的学习。

其三,没有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网络的游戏性是影响学习者学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学习者往往在浏览网络课程教学网站时,不自觉地会打开其他的游戏网站,造成了网络课程学习的脱节,达不到高效的学习效果。

四、基于实践共同体的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高职网络课程学习的问题,笔者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出发,结合实践共同体的理念,尝试做了以下教学实践。

(一)营造网络课程的实践共同体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习者进行高效的学习。学者特雷西指出,我们可以建立一种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依托特定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网络课程学习者既具有个体需求的差异,又同时带着共同交流的愿景。针对这样的需求,我们在构建网络课程时,把论坛信息、留言平台及悄悄话栏目设置放在显眼的中间地带,网络平台上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把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用滚动解答的形式呈现。信息更新保持每日一新的频率。学习者每天登陆平台都能收获对于自身问题的解答,同时也能看到其他学习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大大提升了学习的关联性,营造了浓郁的网络课程学习氛围。

(二)制订适用于实践共同體的教学实施计划。传统的教学模式,属于单向的知识传输,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很难产生共鸣效应。美国学者莱夫和温格的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理念,我们可以看到,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者与他人、社会对话的过程,学习的快乐就是走向对话。遵循情境学习理论,我们对教学实施计划做了如下调整:教师采用“问题式引导”的教学方式,将传统的单向讲授变为双向互动,增加“课前讨论”“课中探究”“课后反思”等环节,基于“课前、课中、课后”的闭环实现网络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具体流程结构对比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基于实践共同体的思想,在网络课堂中更多地利用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允许学习的多样性,学生能够各抒己见,在思维的碰撞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亮点。

(三)围绕实践共同体设计网络课程框架。学习实践共同体以共同的学习目标为核心,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对网络课程框架作如下调整。

1.以“小组任务”为教学组织的主线。学习者的学习打破以往的个体学习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学习共同体将个人的观点做了融合,因共同的学习目标,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小组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2.设置“学生提问”专区,使其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手段。在以往的网络课程教学中,“学生提问”专区往往作为课后释疑的学习区域,很多学习者问题往往是“只提不答”,收效甚微。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设置了“在线学习”的课堂形式,采用“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教学视频”作为主体,放置在网页中心,在“教学视频”播放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随时提问,“提问区”直接呈现在“教学视频”下方。针对学习者的提问,教师在授课过程选择多次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解答。这样的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习者的参与意识,并且在实践共同体的氛围下,形成了资源的共享,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3.设置“在线考试”模块,将考评过程作为学习的良性延伸。以往的课程考试,基本集中在学期末进行,学习者的学情无法实时掌握。设置“在线考试”,学习完一个知识点即进行“小测试”,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实时进行知识教授难易程度的调整,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有效性。

(四)设置评价反馈,通过实践共同体完成网络课程的修改更新。良好的网络课程平台,需要不断地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进行调整,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应。我们在网络课程平台中,设置了论坛区和留言区,学习者可以在这个区域畅所欲言,表达对网络课程学习的困惑,或是知识经验的分享,甚至是对平台的评价。网络管理者通过收集整理论坛区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对网络课程平台进行修改。比如我们之前设置的教学视频模块中的视频长度是30分钟左右,很多学习者在使用后反映时间太长,学习效率低。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教学视频进行了重新录制,打破了传统的一节课的设计思路,采用“圆桌研讨”的授课方式,在每一个主题学习中,围绕知识要点,抛出一系列的视频阐述,每个视频结束时都会引导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授课时间由原来的40分钟一节课,改为10分钟一次研讨,教师实时在线组织。每一次的研讨,学习者既学会了新知识,又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关键是解决了课堂开小差的问题。通过改革,学习者对网络课程平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网络课程平台的利用率也越来越高。

五、实践成效

实践共同体理论主张通过内隐性的学习获得默会知识,使学习者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运用实践共同体的教学模式对高职网络课程进行重新设计与组织,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教学有效性。

(一)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基于实践共同体的网络学习环境,提供了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各抒己见,充分享受思维碰撞带来的灵感,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充分地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二)有效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基于实践共同体理念构建的教学体系,学习者、教育者参与其中,在教学思维和学习思维的充分糅合下,教学内容得到不断的更新,基本可以达到每次课都有一些教学内容的更新,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进一步推进教学过程的改革。

(三)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学习者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在每日一新的大容量的教学内容下,学习者由被动的“填鸭式”学习,变为主动获取的“小鸡啄米”式学习,看似零星的知识获取,却因每日的层层累加,最终使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取到大量的课程知识及拓展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集合大众力量实现实践共同体的共赢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也为进一步的教育教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改革依据。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基于实践共同体模式设计开发的高职网络课程,必将会带来更丰富更高效的教学资源,收获更大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J 莱夫,E 温格.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赵健.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郑蒇.学习共同体——一个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王文静.人类学视野中的情境学习[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4)

【基金项目】2017年度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育科研课题项目“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2017B04)

【作者简介】何燕妮(1981— ),女,壮族,广西田阳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教学有效性
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加强学法指导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创新设计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1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