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毅 李全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2.西安外国语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打破了传统将隐喻划归为语义或语用“偏误”现象的格局,成为以“认知”为导向的新意义理论——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以下简称CMT)的开山之作。Lakoff &Johnson(1980:4)指出,由隐喻激活的人类概念系统实质上架构着我们的直觉、思维和行动。隐喻绝非仅是语言的修饰手段,更为我们的世界观搭建了框架和结构,具有“概念性”本质,使人类经验连贯一致。正如学者所言:人们的所思所为,并非具有明晰的意识性,而是自动且无意识地沿着隐喻路线悄无声息地进行,从具体到抽象,隐喻思维是人们对事物统一的、系统的认知方式。人类通过隐喻思维扩大语言系统,因为它总是以一种已知的、具体的领域去映射一种未知的、相似并抽象的领域,从而促进了隐喻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孙毅、李玲,2018:154)。
政治交际是政治学的“命脉与母乳”,交际属于连接社会各个不同部分并能够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运作的核心活动(Graber,1993:305)。“隐喻不仅反映、解读和建构政治,还是政治分析、沟通和决策的核心。”(Beer &Landstheer,2004:30)。隐喻作为概念化手段,能使公众以易于理解的方式看待无形或晦涩的概念。政治隐喻促使听者运用生活中熟悉的概念把握外部的、难以理解的社会概念。隐喻的有效性还表现在无意识层面与人们的潜在符号表征共鸣,使大众能理解政治事件的含义并感同身受。Wilson(1990:104)指出,隐喻有助于阐释复杂的政治观点,并通过激发情感和加强特定目的而得以情感性和策略性的使用。政治者常用能与人们潜在观点产生共鸣的隐喻,不断重复此类隐喻会钝化人们有条件的、非批判性的潜在倾向性和内心反应,使听众精神懈怠、放松警惕,从而达到让听众接受其观点的目的。
本文以政治领域为载体和试验场,借用隐喻图景分析法(Metaphor Scenario Analysis,以下简称MSA)来探讨美国总统特朗普就职演说中牵涉的隐喻类型的适切性与劝谏效果,一方面透过政治话语利用MSA阐明隐喻在政治话语中的交际、认知作用,另一方面通过隐喻串联的图景序列来揭示政治话语利用隐喻实现劝谏目的的机制。
Lakoff &Johnson(1980:236)断定,隐喻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尤为重要和普遍。以Lakoff为首的一些以认知和思维模式为朝向的政治话语隐喻分析已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Lakoff,1996;Chilton,1996;Musolff,2016)。国内已有学者着力探讨了以CMT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政治话语的指导作用。文旭(2014)根据经典概念隐喻理论,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政治话语、政治隐喻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管窥出政治者言说时背后的思想。汪少华、张薇(2017)综合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框架理论来探讨布什和奥巴马环保演说的话语运行模式。张蕾(2018)曾提取和对比了中美领导人话语中的建筑隐喻,考察了政治话语中隐喻机制的劝服功能以及各种社会文化差异。单理扬(2017)将隐喻情节概念纳入隐喻分析,探讨了美国主流报刊对“一带一路”倡议报道中的深层次协同互动。霍盛亚(2017:80)通过解读特殊历史和政治时期的政治隐喻,承认了隐喻能够通过讨论公众关心的问题,影响空气治理的政策。
根据CMT,规约隐喻得以自动理解是因其植根于涉身性体验。Fairclough(2001:1)指出,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的目标是纠正社会权力的生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中对普遍语言价值的低估,揭示语言是如何支配他人意识的。毫无疑问,隐喻作为一个人类核心认知机制,具有重大概念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与CDA的研究兴趣不谋而合。随着CMT的崛起及其与作为研究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应用语言学分支CDA的联姻,已催生出“政治隐喻研究”流派(Twardzisz,2013:50)。隐喻之所以倍备受CDA关注,是因为“不同的隐喻负载各自的意识形态附件”(Fairclough,2001:119)。从该角度来看,隐喻为CDA所揭示的概念性(包括意识形态结构)提供了直接通道。和CDA一脉相承的“批评隐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CMA)(Charteris-Black,2004)通过展示和阐释政治者、记者和公众人物,在没有意识到政治隐喻的意识形态偏见和操纵效果的情况下,是如何予以使用和接受的。CMA可以为“成功的政治领袖修辞”提供特别的视角(Charteris-Black,2004:197)。但令人扼腕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大批的学界同仁将两脉语言分析路径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关文献也没有博得学界的广泛关注、探讨。本文所倡导和倚重的MSA即是将传统的CMT与CDA融汇起来共同发挥阐释效能的有益尝试和标志性成果。
Musolff教授于2016年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政治隐喻分析:话语与图景》。该书以汲取CMT和CDA的精华并弥补两者的不足为出发点,把图景分析(scenario analysis)立为新的方法论,特别强调在政治隐喻分析中理解历史、社会和政治场景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MSA是CMA的演化和进步,是将CDA与CMT交叉融汇的阶段性成果。该书演示了下一代分析的蜕变趋势,指出普遍性要让位于更多的本地化和具有细微差别的语境。Musolff(2016:70)提醒隐喻学者应对现有的交际主题进行深入的考察,以便获取全面的隐喻观,而不是因循守旧,采取单向片面、自上而下的方式及假设。
隐喻不仅指特定的靶概念,而且还承载着“语用附加值”,这就要求接受者具备一些话语—历史意识(discourse-historical awareness),即隐喻程式的历史性(historicity)的知识。该维度完全可以通过由Wodak创始的、集语言、社会和历史路径于一身的话语—历史方法(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简写为 DHA)进行整合处理,从而获得在具体社会历史语境下的、深入分析的基于语言使用的语言阐释模型(Wodak,2001;Reisigl &Wodak,2009)。MSA追求的是一种以话语-历史为导向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以转录好的文本使用实例入手,着重阐释其社会政治的“情境性”及其影响。
图景是由话语社团中称职的成员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概念原型要素的假设,与社会态度和情感立场相联系,在各自的话语社区中十分普遍,包括参与者、“戏剧性”情节、剧情伏笔以及有关这些要素的道德评价(Musolff,2016:30)。MSA区分出隐喻理解的四个层次:a)从听者辨识目标所指的角度看隐喻接受;b)对发话者意图“信息性”的潜在意义的语义重构;c)听者将话语片段理解为修辞性时的阐释意义;d)在意识形态上接受一种可信观点意味着特定的政治结论和更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MSA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1)依靠学者来筛选和提取语篇中的隐喻用法,而不是单纯地仰仗基于“输入关键词”的语料库技术;2)厘清和划定话语中隐喻使用的领地与疆域;3)构筑整体隐喻网络的全貌和图景,考察这些散落在语篇各处的隐喻用法是如何相互支撑、凸显语篇整体并共同执行话语评价功能的。
MSA方法论的独到之处在于将隐喻置于特定的主题——政治话语中,并且开辟一条创新性和开拓性的方法路径,即通过大量政治隐喻实例来实证地分析语言。对隐喻图景的分析不是要取代认知隐喻研究而是对其做出补充,并评估这些理论立场的优势和局限性,从而为长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MSA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隐喻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规约程度的理解。
政治的意识形态、观点和目的的隐喻化与其递归性功能密不可分。Koller(2008:105)强调了隐喻递归性的重要性,“考察隐喻的起源和结构至关重要。隐喻使用的效果和意图应置于完整的图景显现之中予以通盘处理。”图景中的推论不是认知或逻辑约束,而是可商榷的,其成功基于论证的递归合理性(discursive plausibility)。在“接受”层面,隐喻被整合为图景并将不言自明的默认性结论嵌入听者的世界观。
大脑中已存在的概念称为图式(schemas),这些图式决定了哪些信息会进入我们的大脑。这一以话语为基础、以文化和历史为媒介的关于源域的描述就是“隐喻图景”。它与语义“框架”理论密切相关(Fillmore,1975;Taylor,1995:87-90)。“框架”是一种以文化为基础的规约知识所构建的递归性结构(Taylor,1995:89),也指总体上的行动计划。Lakoff(2006:25)指出,框架是允许人类理解现实,并创造出我们所认为的现实的心理结构。图式概念集合包括一系列语域元素和一个动作“脚本”,新的语言学及其他符号学由此融入语境,并在其中表达意义。“图景”是框架中一个较小的图式子类型,包含专门的叙述性和评价性视角,在政治话语和政策制定中做推论时,更具吸引力。
Chilton(1996:74)认为,隐喻在政治话语中并不完全由固有的规约(conventionalizations)构成。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话语权的互换,政治话语通过交互的方式构建。隐喻用法具有高度的互文推理性(intertextual referencing),其中一部分包括源意象的特殊重塑或与源输入进一步组合,以实现复杂的整合效果。政治语篇中的隐喻也会回溯前述修辞话语并演化为对其予以修正的反身用法。回音性反身隐喻使用传递发话者对前述话语的阐释,并表达自身对邀请接受者参与的目标主题的(次级)立场。为了辨识这种反身性,接受者必须具备某种话语—历史意识,即具备隐喻范式的历史性知识。
隐喻是制造不确定政治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隐喻也可以对有投票权的公众产生直接影响(Musolff,2016:46)。Hunston &Thompson(2000:5)认为发话者对其所谈论的事项或命题的态度或立场与隐喻之间关系密切。因此,政治者一般会在充分考虑听众感受的前提下利用大量隐喻来表达观点,进而得到承认、接受和欢迎。使用隐喻,尤其是以规约方式来表达特定观点时,其优势在于其直接将政治观念嵌入已被接受的共有价值系统中。
美国第45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于2017年1月20日在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大厦宣誓就职。特朗普的演讲言简意赅,围绕独一无二的美国、复兴繁荣的主旋律,展开了“以美国为先”的经济和外交政策的主题铺设。
建筑隐喻带有强烈而积极的内涵,饱含对预期社会目标的企盼和向往。建筑隐喻是由“社会是建筑(SOCIETY IS A BUILDING)”这一概念隐喻所派生和驱动的。该隐喻也传递着积极的评价意义,体现为所期待的结果要求政府与民众之间进行社会性合作。社会性目标被概念化为需要耐心和努力的长期性过程,无法奢望立竿见影的效果。
(1)We,the citizens of America are now joined in a great national effort torebuildour country and torestoreits promise for all of our people.
(2)We will build new roads and highways and bridges and airports and tunnels and railways all across our wonderful nation.We will get our people off of welfare and back to work,rebuildingour country with American hands and American labour.
例(1)中,特朗普眼中的美国是一幢危楼,亟需修葺,恢复往日的壮丽。建筑是最具创造性的人类活动中,需要众人的聪明才智和汗水。因此,众人的不懈努力与政策制定之间存在同位素关系(isomorphic relation)。例(2)中,在全国性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中,美国民众唯有携起手来,用辛勤的劳动,造路、修桥、建机场、挖隧道,才能恢复美国往日的辉煌。在整个演讲中能够作为背景,坚实地支撑图景中的下述其他隐喻。
旅程是从起点到终点移动的典型性、目的性活动。其中,目的地就是预期达到的目标。
(3)Together,we will determine thecourseof America and the world for many,many years to come.
(4)Every four years,wegatheronthesestepsto carry out the orderly and peaceful transfer of power,and we are grateful to President Obama and First Lady Michelle Obama for their gracious aid throughout this transition.They have been magnificent.Thank you.
在同一旅程中的旅游伙伴须达成妥协和一致,否则旅行就会中断。例(3)中民众要与新总统一道,制定旅游路线并一以贯之,共同到达理想中胜利的彼岸。例(4)中特朗普强调全体民众在旅途中的步调一致和整齐划一,共同保证预定计划的顺利实施。在整个国家、社会宏伟建筑的背景下,人民参加同一趟旅程,需要向共同的目标进发,一起见证国家建筑再次辉煌。
抗争是对现实的不满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意味着矛盾双方针锋相对的立场和态度。抗争是问题和斗争的结合体,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具有先后的致使关系。
(5)We will facechallenges.We willconfronthardships.But we will get the job done.
(6)The establishment protected itself but not the citizens of our country.Theirvictorieshave not been yourvictories;theirtriumphshave not been yourtriumphs;and while they celebrated in our nation’s capital,there was little to celebrate forstrugglingfamilies all across our land.
特朗普在演讲中强调目前美国的经济下滑,普通人群收入锐减。其目的是煽动民众对奥巴马政府的不满和谴责,为自己即将推行的一揽子经济政策扫清障碍。特朗普在例(5)中向困难宣战,并承诺要打一场漂亮仗。例(6)中两组反复隐喻逐层升级,鼓动仍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劳苦大众奋力反抗。图景中维持建筑挺拔的人民在遇到外来阻挠或内部困难时,需要齐心协力抗争,在旅途上不仅仅享受风光,还要共同面对困难。
植物,尤其是作为食物来源的庄稼是人类须臾难离的。用植物作喻,是以人类最切身的“果腹”需要为起点来说明目标事物的基础性地位。
(7)For too long,a small group in our nation’s Capital havereapedthe rewards of government while the people havebornethe cost.Washingtonflourished,but the people did not share in itswealth.Politiciansprospered— but the jobs left and the factories closed.
庄稼繁盛(flourished,prospered)和收获(reaped)是所有农户都希望达成的目标。同样,党派也企盼其各自珍视的社会项目最终能够获得“大丰收”。句(7)中,经济的发展如同庄稼的生长,两者存在同位素的对应(isomorphic correspondence)关系。种植隐喻将图景中人民的维持行为落到了实处,满足旅程中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食物。
在美国,多种宗教信仰并存,所以党派在制定政策时应树立博爱利他的政治目标(altruistic objectives)。基督教和犹太教在美国占据主导,二者均将《旧约全书》奉为圣典。特朗普在民众面前不遗余力地借助宗教来尽可能地团结大多数力量。
(8)TheBibletells us how good and pleasant it is when God’s people live together in unity.We must speak our minds openly,debate our disagreements honestly,but always pursue solidarity.
(9)There should be no fear.We areprotectedand we will always beprotected.We will beprotectedby the great men and women of our military and law enforcement.And most importantly,we will beprotectedby God.
(10)Godbless you.AndGodbless America.Thank you.Godbless America.
例(8)出自《圣经·诗篇133:1》,强调人们应在上帝的庇护下和谐相处,开诚布公地化解矛盾和争执,维护和平。例(9)源于《圣经·马太福音 5:22》,魔鬼撒旦随时会诱惑和威胁人类,但只要民众矢志不渝地相信和跟随上帝,就会逢凶化吉,渡过难关。例(10)作为该演讲的画龙点睛之笔,特朗普在结尾处祈祷上帝既保护民众又庇佑国家,同时兼顾了“小我”和“大我”。通过宗教隐喻,将图景中的所有元素在信仰的层面上串联在一起,建筑风格、旅程项目、饮食习惯、团结一致都能反映出宗教信仰隐喻的力量。
美国总统在内政和外交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国家的首脑和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武装部队的总司令,特朗普鼓吹返权于民,让人民当家作主,但实际上不遗余力地加强对民众的统治和监控。
(11)What truly matters is not which party controls our government but whether our government iscontrolledbythepeople.January 20,2017 will be remembered as the day the people became therulersof this nation again.
隐喻是政治组织、大众媒体和其他机构进行社会控制的手段(Fairclough,2001:36-37)。控制强调的是一种对自己或他人强制的约束。其中,被控制一方多为软弱无力和孤立无助,而控制一方则侧重于施事主体和最终结果。例(11)极易让民众回忆起林肯总统在《盖茨堡演说》中的名句“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在图景中的旅程也不能缺少领导,导游和领队能保证人民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能在图景中协调分工、各司其职。
政治者善于贬低和丑化当前的政治、经济状况,从而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经济计划的提出在民众内心奠定必要的心理基础。在特朗普营造的恐怖、凄惨的现场气氛中,大多数民众只好将信将疑地接受演讲者的提议和方案。
(12)Mothers and childrentrappedinpovertyin our inner cities,rusted-outfactoriesscatteredliketombstonesacross the landscape of our nation,an education systemflushwithcashbut which leaves our young and beautiful studentsdeprivedofallknowledge;and the crime and the gangs and the drugs that havestolentoomanylivesandrobbedourcountryof so much unrealised potential.
例(12)将内城中穷困潦倒的母子、全国遍地破败的厂房、费钱低效的学校和盛行的吸毒犯罪血淋淋地摆在听众面前,令人不寒而栗。一则特定的隐喻可以象征或解决一个宏观问题。比如,政治隐喻可以证明行动方案的正确性,尤其是当某政府或机构有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人们增加焦虑时更为奏效。
战争是国家或种群之间升级的武装冲突。所有战争毫无例外会导致极端的武力、破坏和伤亡。
(13)Protectionwillleadtogreatprosperityandstrength.I willfightforyou with every breath in my body.And I will never ever let you down.America will startwinningagain,winninglikeneverbefore.We will bring back our jobs.We will bring back our borders.We will bring back our wealth.And we will bring back our dreams.
(14)Nochallengecan match the heart andfightand spirit of America.We will not fail.
例(13)中特朗普誓死要保护美国伟大的繁荣与力量,全面发动战争。例(14)中美国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朽,是全体美国人最强大的防身武器,可以打败任何侵犯的敌人。Stone(1988:118)认为,政治问题和故事是相互关联的。隐喻是政策分析中战略性表征的重要工具。表面上,隐喻只在两个事物之间形成对比,但在微观层面,往往隐含着整个故事的叙述并发出了故事进行过程中的行动指令。
拟人将物品赋予人性,是一种极具煽动力的隐喻类别。根据Chilton &Lakoff(1995:38-39)的观点,存在“国家是人”(NATION IS PERSON)这一基本隐喻:作为人类,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的社会关系通常可以是朋友、敌人、邻居、甚至是客户。国家也被视为具有人格的独立体。在“民族个性”这样的隐喻判断方面,我们的政策设计要与其保持一致。
(15)One by one,the factoriesshutteredandleftourshores,with not even a thought about the millions and millions upon American workers that wereleftbehind.The wealth of our middle class has beenrippedfrom their homes and then redistributed all across the world.But that is the past and now we are looking only to the future.
(16)Yourvoice,yourhopesandyourdreamswill define ourAmericandestiny.And your courage,and goodness and love will forever guide us along the way.Together,we will makeAmericastrongagain.WewillmakeAmericawealthyagain.WewillmakeAmericaproudagain.WewillmakeAmericasafeagain.And yes,together,we willmakeAmericagreatagain.
(17)We mustprotectourbordersfrom theravagesof other countriesmakingourproducts,stealingourcompaniesanddestroyingourjobs.
例(15)中,在我们眼前矗立的工厂如同行将就木的老者,毫无生气。在失望至极的情况下,工厂纷纷关张,在海外另立门户。中产阶级的财富也屡遭重创,因而重新投向世界各地的怀抱。例(16)中当下的美国被贬低为一个垂头丧气、毫无斗志的失败者。特朗普立志要让这个身体虚弱、穷困潦倒的人生输家重塑信心、强身健体。例(17)中特朗普更是将与美国存在有竞争关系的国家斥作“盗贼”,抢走了美国的产品制造权、攻击美国企业和剥夺美国人民就业。除此之外,他还毫不掩饰地将本来关系融洽的合作伙伴贬低为杀人越货、穷凶极恶的盗匪。
与拟人相反,拟物是将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的品质或特征投射到人身上的隐喻类型。Lakoff &Turner(1989:172)指出,存在的大链隐喻(the Great Chain of Being Metaphor)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和范畴,因为其能让我们以已经理解的非人类特征来理解总体的人类属性。
(18)We willreinforceoldalliancesand form new ones and united the civilised worldagainstradical Islamic terrorism,which we willeradicatefromthefaceoftheearth.At thebedrockof our politics will be a totalallegiance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rough ourloyaltyto our country,we will rediscover ourloyaltyto each other.
(19)When America is united,America is totallyunstoppable.
在特朗普眼中,恐怖主义是罪恶的毒草,亟待从地平面彻底根除。作为政治的“基岩”,美国政治的根本是与联盟国的关系。这里借助的是靶域“基岩”稳固、厚实、可靠的属性。例(19)中美国被比作无往不前的机器或战车,在全民团结一致的大背景下快速向前疾驶。
太阳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起源和希望,也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必备条件之一。作为能量的直接源头,太阳给地球带来足够的热量,使人们可以抵御极端天气的侵袭。
(20)We do not seek toimposeourwayoflifeon anyone,but rather to let itshineas an example.We willshinefor everyone tofollow.
特朗普高度认同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准则,自诩为成功人士的典范,如同太阳系的核心,值得所有人崇拜、追随。在整个演讲话语图景的最上方,还有一个明亮的、照耀四野的生命之源——太阳,让整个图景获得生机,为图景中所有隐喻的联合提供了基础。
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理维度,在一定意义上甚至比时间更重要、更基础。
(21)When youopenyourhearttopatriotism,there isnoroomforprejudice.
例(21)中,人类的心是一个可大可小、承载物品的三维容器,但容量有限。唯有将国人的爱国情怀填充进去,占据心中所有内部空间,偏见和歧视才无容身之处。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们往往在虚拟的梦境中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想见或企及的事物。
(22)Finally,we must think big anddreameven bigger.In America,we understand that a nation is only living as long it is striving.
美国作为一个标准的移民国家,常被冠名以“大熔炉”。刚刚踏上美国土地的新移民必定个个都怀揣着远大的梦想。“美国梦”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政治者号召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勇往直前,实现人生梦想的利器。
停滞不前的经济形式、混乱不堪的政治格局仿佛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急需救治。
(23)A new national pride willstiroursouls,liftoursightsandhealourdivisions.
特朗普在例(23)中化身为救死扶伤的医者,誓将“美国”这名病人彻底救活,远离死神的威胁。
Cameron(2010:79-80)指出,无需像CMT一样为隐喻集合套上高度概括的标签,因为这样会丢失大量有价值的信息。相反,我们更应关注隐喻载体的跨话语事件,尤其是跨有界片段(bounded episode)的范式。混合隐喻就是将不同性质和类别的隐喻混杂、联合使用,以期取得1+1>2的效果。
(24)It’s time to remember that old wisdom our soldiers will never forget:that whether we are black or brown or white,we all bleed the same red blood of patriots,we all enjoy the samegloriousfreedoms,and we all salute the samegreatAmericanflag.And whether a child is born in theurbansprawlof Detroit or the wind-sweptplainsof Nebraska,they look up at the same night sky.Theyfilltheirheartwiththesamedreamsand they areinfusedwiththe breath of life by thesamealmightyCreator.
例(24)中既有将美国国旗推崇为人、将无限绵延的底特律的建筑群比作人类伸展手脚的拟人隐喻,也有让孩童志存高远的梦想隐喻。当然也不乏赋予生命各种特性的万能造物者的上帝隐喻。几种隐喻叠砌一处,组合效果显著,令人过目不忘。
本文将特朗普的就职演讲中涉及的隐喻范畴予以统筹和规划,从总体上把握了隐喻在演讲词中的图景分布。图景最大的价值在于将表面上松散、分离的隐喻团组、簇束整合、融汇起来,共同描画、拼接成一幅完整的隐喻画面。在画面中有人、建筑、山川河流、宗教文化、植被农田、崎岖坎坷、阳光明媚,广大民众是旅途伙伴、建设者、怀揣梦想者、悲惨生活的抗争者、国家利益的捍卫者。正是这些隐喻在图景中相互配合,特朗普才得以勾勒和描绘出一幅当前社会灰暗惨淡、未来社会灿烂光明的图景(见图1)。在鞭笞前任的基础上抬高自己,承诺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在图景中既有上一届领导黑天蔽日的昏庸、惨淡统治,也有自己雄心勃勃、信心百倍地打开局面、拨云见日的朗朗乾坤。换言之,图景使隐喻分析成为一种连贯而衔接的语篇分析。个体图景虽然发生有先后,且图景之间表面关系松散,但实际上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呈鱼贯前行的链状分布。值得一提的是,例(3)、例(4)两则旅程隐喻均不约而同地选用了第一人称的“we”,将自身融入到与广大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旅程当中,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和融入感。经验主义现实论显示,普通、非权威的隐喻释义者完全能够处理各种变化的隐喻图景,选择并将其重新嵌入相关的论辩性和交互性图景当中。为了在话语社区中取得胜利,政治隐喻需要根植于人类的普遍经验。但政治隐喻必须适应已为接受者所熟知的话语,这样才能被认可和接纳。将自动性(automaticity)进行意识形态的内化等同于将普通的隐喻接受者视作无经验、易轻信的交流者,他们盲目地赞成并尾随所有在其话语社区中主导图景。
图1 特朗普就职演讲的隐喻全景图
隐喻的掌控力就在于其隐藏部分真实性的能力(Lakoff &Johnson,1980:223-236)。政治隐喻都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凸显政治者希望人们相信的而屏蔽其不想面对的。这充分暴露了隐喻具有瞒天过海、掩盖事实的潜质。政坛上这种混淆视听、指鹿为马的隐喻比比皆是,需要加以仔细地甄别并批驳性地看待。就本文而言,MSA最突出的理论优势就在于其剖解构建政治话语的具体隐喻类型及其精细表达,厘定隐喻之间既相互独立而又部分重叠的关系,将民众所害怕的图景与其迫切想要获得的图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最终实现说服民众接纳自己政治主张和施政纲领的真正目的。
MSA重点强调理论模型的阐释。没有听者会完全盲目地接受隐喻,甚至特定文化传统所独有的隐喻情境也是基于阐释性行为之上的。伴随政治隐喻而来的任何行为的交际、社会、政治职责都落在了其释义者的肩上。为达到长久的隐喻效果,受众不仅要根据其修辞结构,辨识出说话者预期的目标,还要接受且相信其是对社会现实合理而有说服力的阐释。因此,隐喻图景发展与特定言语社区内的人们对其共同话语史的公众记忆密切相关。这种记忆为每则隐喻情境结构的新用法获取政治交际意义提供了基础。连环图景勾起了民众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和“世界警察”时期的“盛景”,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思维昭然若揭。
三十余年间,隐喻被视为政治领域中社会价值或信仰有力的间接交际工具。隐喻认知阐释的核心是语言材料和概念结构间的联系。不管是字面性还是修辞性话语,语言都反映了精神(甚至神经)结构并为人们在交流时的所思所想提供了直接通道。MSA的图景分析法补充了其他层次的认知隐喻研究,是CMT和CDA两股理源流脉的界面,将两者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共同揭示政治话语。该分析注重分析隐喻使用的叙事性、论证性、评价性和相互性,有助于我们改进对隐喻在社会文化场景中规约度及其框限话语能力的理解。这种框架能力不仅取决于重复使用特定的源概念,还取决于其论证的合理性和交互的吸引力,使得听者能够毫无异议地接受具体的结论和行动方案。一言以蔽之,方兴未艾的MSA,全景式地铺设和展示着每一种话语类型的具体隐喻类型分布及其相互的密切关系,充分阐释了隐喻的交际功能和认知属性,其作为塑造思维、情感和社会感知的产物和方式具有无可替代的双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