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乎公众的身体健康,而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北京积水潭医院的院感处、疾控处的医务人员表示,食源性疾病通俗地讲就是吃出来的病,常见症状有上吐下泻,甚至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危及生命。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由食品中的各种致病因子经摄食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
大多数由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主要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吐下泻。但有些食源性致病菌感染后除了消化系统症状以外,还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致病的幕后黑手
沙门菌 这种菌易污染肉类、蛋类、奶类、蔬菜,还有花生酱等。小孩(5岁以下的儿童)、老年人、孕妇是易感人群。
吃了冰箱里生熟混放的肉,喝了未经高温消毒的牛奶,不慎拉肚子,很可能是感染了沙门菌。
感染症状:潜伏期12~48小时。多见胃肠炎,伴有头痛、恶心等症状。多数患者的胃肠炎症状会在2天后消失,少数患者如小孩、孕妇、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病情严重时,可发生败血症甚至致死。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偏爱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生食海鲜、烹饪时未烧熟煮透、熟食制品因保存或操作不当时易中招。
感染症状:潜伏期为1小时至4天,多数为10小时左右。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
重症患者会因脱水造成休克。少数患者可出现意识不清、痉挛、面色苍白或发绀等症状,若抢救不及时,呈虚脱状态,可导致死亡。
单增李斯特菌 单增李斯特菌是危害严重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除了消化系统症状以外,还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主要感染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感染症状:感染后会出现败血症、脑膜炎。孕妇感染可以导致流产等严重后果。
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为了吃上放心的食物,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保持清洁 拿食品前和准备食品期间要洗手。清洗和消毒用于準备食品的所有场所和设备,避免虫、鼠及其他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近食物。
生熟分开 生的肉、禽和海产品要与其他食物分开,处理生的食物要有专门的设备和用具,如刀具和切肉板,使用器皿储存食物以避免生熟食物互相接触。
食物要彻底做熟,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品 蒸、煮、炖、煲等食物要煮开,煮熟的肉类和禽类的汁水是清澈的。如果还是淡红色的,说明未做熟。熟食再次加热要彻底。
要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 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最好在5℃以下,熟食在食用前应保持滚烫的温度。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储存食物,冷冻食物不要在室温下化冻。
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挑选新鲜和有益于健康的食物 选择经过安全加工的食品,例如经过低热消毒的牛奶,水果和蔬菜要洗干净,尤其是要生食的时候。不吃超过保质期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