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斌,史郁嵘
早在2000年以前,中国大陆就已经出现了经典的电视剧续集作品,如 《康熙微服私访记Ⅱ》 (1998)、 《西游记续集》 (1999)等,这些作品曾经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续集”是精品剧集的延续者,其存在首先肯定了前作的价值,其次承载了前作未完成的使命,不仅满足了观众与喜爱的作品 “再续前缘”的渴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倒逼电视剧生产者创新能力的提升。电视剧的 “续集化”本应该是一种成功的生产模式。但现实的情况是,电视剧续集更多呈现出 “高产量、低质量、高热度、低评价”的矛盾现象。本文将对这些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以透视其中存在的产业与文化的逻辑。
在对1988年至2018年30年间中国大陆电视剧续集的整体状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了电视剧续集发展背后的四种现象表征。
多年来,电视剧 “续集泛滥”的论调广为流传,实际上,从本文研究的结果来看,并非如此。
1988年 《济公》补拍的后2集播出,是大陆电视剧续集诞生的标志。而1998年,《康熙微服私访记II》《济公游记》《水浒后传》播出,是续集开始繁荣的起点。1988年以来,有205部电视剧被 “续”,共计产生334部电视剧续集,平均每部电视剧有1.6部续集诞生①本文续集数量计算以实际续集 “部数”为准。例如 《还珠格格》系列共3部,续集计为2部。。
根据图1所显示的数据,2003—2017年电视剧总产量为6763部,以此估算我国近20年 (1998—2018)的电视剧总产量在8200—8700部之间。1998—2018年20年间,我们统计到的电视剧续集共计328部,电视剧续集的实际占比在4%—5%之间,并非如人们印象中那样多。
图1 2003—2017年生产完成并获得发行许可证的国产电视剧总量
图2 2001—2018年大陆电视剧续集生产数量变化趋势
从图2来看,2005年之前大陆电视剧续集年产量基本在个位数上浮动。2006—2014年,续集年产量在20部上下,直到2014年网络剧大量产出后,才迅速上升,而 “续集泛滥论”早在2003年便被提出①参见齐殿斌 《2003年:影视剧的 “续集年”》,《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3月20日。。另外,电视剧续集年产量整体呈现有规律的波动上升,续集 “大小年”现象与电视剧政策有很大关联。因此,1998—2005年间大陆电视剧续集的产量并不能以 “高产”来形容。即便是2006年以来,续集年生产总量涨至两位数,但与每年高达400—500部的总产量相比,似乎与 “泛滥”之说也相去甚远。
这大概是因为续集所续之前作,往往是影响力较为深远的知名作品,因此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关注。从受众接受角度来看,续集的确占据了热门剧目中较大的比例。因此,续集的 “高产”并非是单纯的 “量多”,而是在综合效应影响下,其被建构、被放大、被 “现象化”的结果。
2000年之前大陆电视剧续集拍摄了共计17部,其中12部为古装题材。在 “限古令”“限案令”以及现实题材扶持政策的影响下,现实题材电视剧续集比例大幅度提升,但续集作品整体仍呈现题材集中化的特点。通过对2013年以前电视剧续集作品进行题材类型的统计发现:古装题材续集比例长期居高不下,以历史正剧、武侠玄幻剧、宫斗剧、戏说喜剧、探案剧等亚题材类型为主;现实题材以涉案反腐、都市情感、家庭伦理、青春偶像、乡村喜剧、军事战争、年代剧为主要阵地。根据表1的数据显示,2013年以前的古装题材续集以戏说喜剧类成绩最为突出,而现实题材中都市情感类、家庭伦理类较为集中。
表1 2013年以前电视剧续集题材类型统计
2014年后网络剧大量涌现。在108部网络电视剧续集中,含古装元素的续集32部,悬疑涉案元素的26部,校园爱情元素的21部,并且其往往同时具备多个亚题材类型特征,但也基本呈现出以古装、穿越、悬疑、涉案、玄幻、校园、爱情这几大题材元素相互融合而集中的局面。
无论是 “台播剧”,还是 “网播剧”,IP改编剧的盛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续集题材的集中化。以2014年以来26部悬疑涉案类网络剧续集为例,其中有13部均改编自网络文学作品,例如 《暗黑者II》《谢文东II》《余罪II》《无心法师II》《美人为馅II》《法医秦明II》等,IP改编剧的占比高达50%。同样,古装题材网络小说IP的流行,也极大程度地影响了续集的生产。
“续集”不仅仅是内容上情节、人物、主题延续前集的作品,也可以是由电视剧创作者主导的,延续观点、电视技术与艺术风格的 “品牌化”系列作品。而续集命名方式的多元化,直观地体现了续集形式的多元化。电视剧续集命名整体上分为同名/非同名两大模式,具体包含以下几类命名方式。
1.经典的命名方式,直接将 “续集”二字后缀于原名,如 《西游记续集》 《三毛流浪记续集》,这种命名方式在其续集发展的后期并不常见。2.通俗的命名方式,是在前作名称后,添加 “2” “II”等序数,是最为常见而直观的续集命名方式,如 《还珠格格II》。3.特殊的命名方式,以 “外传” “后传”“前传”为代表,如 《西游记后传》。4.补充原名的命名方式,以 “之”作为关键的连接词,在原名的基础上添加新的命名标签,以构成多部一系列续集作品的名称,如 《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5.相似的命名方式,以 “秘史” “宫”等主题关键词为核心,形成同宗同源的 “姊妹篇”或 “三部曲”。6.独立的命名方式,字面意义上与原剧名无关,但保持了某种深层关联。如 《上海一家人》与续集 《若男和她的儿女们》, 《恰同学少年》与续集 《风华正茂》。7.融合的命名方式:是上述各类命名方式综合的结果,如《李卫当官III:大内低手》《法医秦明II:清道夫》等。8.个别的命名方式:如 《一起又看流星雨》《大宅门1912》等。9.网生命名方式:以 “番外篇”作为迷你续集,一般集数较少,篇幅较短,主要介绍前作结局之后的故事发展与人物去向,如 《醉玲珑番外之玲珑醉梦》 《老九门番外之二月花开》等。10.以播出特点命名的方式:以 “季”代替“部”的概念,将 “第N季”添加于原名之后进行续集命名, “季播剧”多流行于网络剧中。
由上可知,续集发展并不满足于只遵循内容的 “补遗”与无缝的 “衔接”。通过“外传”“II”“之”“姊妹篇”“三部曲”等形式,“续集化”作品尝试通过时间的跨越、空间的转移、主题的传承与人物的关联,创造更多的续作方式。
“季播剧”并非是中国本土的电视剧样式。“季”(Season)的概念起源于美国的商业电视剧,是当前最为成功的电视剧续集生产模式。
早在2008年,湖南卫视就尝试播出了中国大陆第一部 “季播剧”《丑女无敌》,共四季。2009—2015年间,《嘻哈四重奏》《屌丝男士》《麻辣隔壁》等6—12集不等的短篇情景网络喜剧成为国产 “季播剧”的试水军。2014年被誉为网络自制剧元年,当时网络剧的 “季播化”特点已经较为明显。《万万没想到第二季》的英文名 “Unexpectedness Season 2”明确使用了 “Season”,可以看作中国网络 “季播剧”开始形成的标志。但是,“季”与 “部”的概念在中国被融为一体,大部分网络剧仍以常规的方法命名续集,如《唐朝好男人II》、《屌丝男士II》(英文名为“Diors Man 2”)、《极品女士 II》 (英文名为“Wonder Lady 2”)等。
2016年以来,以 “季播”为明确目标,非一次性播出的国产网络剧开始大量出现。例如爱奇艺出品的 《心理罪》 《余罪》目前均已播出两季,丁墨同名小说改编的 《美人为馅》分为三季播出。 《老九门》 《河神》《白夜追凶》等剧皆已确定开启 “季播化”续集生产,后续作品正在筹备中。“季播剧”的开发,无疑为大陆电视剧续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但目前中国多数 “季播剧”并非真正意义上的 “季播剧”,该问题将在本文第三节详细讨论。
续集高产的现象化、题材的集中化、形式的多元化以及季播的流行化,是电视剧续集在30年的成长历史中最为突出的几种客观现象,彼此之间不同程度上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下文中,我们将由 “表”及 “里”,讨论电视剧续集在内容呈现上的具体表现与问题。
续集内容上到底应该 “怎么续” “续什么”一直被热议,一方面是因为观众的期待视野,另一方面是因为续集在内容呈现上总是有或多或少令人遗憾的地方。本节聚焦于续集在内容呈现上普遍而突出的现象,以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内外缘由。
“剧作家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创作电视剧,编好故事都是它的一个中心环节”①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这对于“珠玉在前”的电视剧续集而言,更是如此。因为续集不仅是前作的补充与延续 (内容、品牌的延续),它自身也必得构建一个相对完整、合理而有 “意义”的故事。然而,目前续集创作大多是 “为续而续”,续集故事单薄。
1.续集故事 “核心意义”缺失
“核心意义”是相对于 “主题”概念而言的。它承载了创作者的核心价值观,所传达的不仅是故事的精神主旨,而且也是整个故事脉络的 “精神中枢”。举例来说,“闯关东”三部曲皆是高满堂编剧的作品,分别以朱家、宋家、管家三户人家的命运为线索,讲述了三个历史动荡时期 “闯关东群体”以智慧和勇气顽强立足的传奇经历,具有相同的主题:“闯”。而这三部曲的 “核心意义”却有所不同。第一部 《闯关东》,为 “全家安身创业”而闯,主题曲为 《家园》;第二部 《闯关东中篇》,为 “战乱中抗争”而闯,主题曲为 《走山河》;第三部 《闯关东前传》,为 “不同的人生希望”而闯,主题曲为 《春潮在望》。因此,三部作品以相同的主题联系,同时围绕各自的 “核心意义”展开故事叙述。
事实上,“核心意义”不明的电视剧续集极为普遍。大部分续集剧本编剧往往 “临时受命”来拼凑续集故事。由于缺乏 “核心意义”的指导,续集故事虽然普遍沿袭了前作的表层主题,但却生产出与前作无 “精神交流”的作品。
2.续集故事平淡无奇,结构单一
故事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影响了电视剧观众的投入度与留存率。“悬念、冲突、矛盾,其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哪种,只要结构合理,设计巧妙,都能达到吸引观众、增强交流的目的”①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但对于以前作的叙事结构为模版的续集而言,机械化地重复观众已经熟知的叙事 “套路”,在很大程度上令 “悬念”的效果大打折扣。不否认,个别特殊题材的电视剧,如 《神探狄仁杰》系列,在悬念铺垫、故事发展和矛盾解决等叙事风格上都较为统一,其模式化的叙事策略,不仅培养了其观众群体相似的审美趣味,而且还成为其系列本身的特色。但是对于其他单纯依赖叙事模式借用,在故事叙事手段上毫无创新的续集而言,其故事 “吸引力”十分干瘪,极易形成 “为结局而叙事”的局面。另外,电视剧叙事本身具有 “闭合性”②此处 “闭合性”用法参考了美国学者约翰·菲斯克在 《电视文化》(祁阿红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8页)中提到的托马斯·塞缪尔·库恩所归纳的经典现实主义叙事的特点,共包括四条,其中第二条为 “高度的叙事闭合性”。,在不具备续集意识的情况下,多数续集在筹备之初,其前作的故事就已经彻底完结,续集故事的创作空间本身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某些故事甚至不具备拍摄续集的条件。正因为续集故事缺乏锤炼,未能提炼出续作故事的“核心意义”,却一味套用前作讲述故事的方式,才使续集显得空有前作之 “壳”却无前作之 “灵”。
“电视剧的叙事结构中一个极为重要又最难掌握的因素,也许当属节奏设计。”③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这也是观众直观感受电视剧叙事成败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国产电视剧在情节节奏的把握上普遍差强人意。而续集生产过分依赖于前作的商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对剧本研发不够重视,情节设置上的问题更为严重。
首先,为了版权收益及广告盈利的最大化,多年来电视剧制作方和播出方刻意增加总时长和总集数,已经成为电视剧市场、行业的潜规则。对于那些本身以创收为唯一目的的续集而言,剧本中空而集数又不肯缩减,情节注水程度尤为 “惨烈”。
其次,创作者受到观众对前作反馈的影响,在续集中刻意将某些桥段、元素甚至是情绪或气氛进行多次重复 “回放”。虽然适当的模仿、引用或重复,能够加强两部作品之间的表象联系,但是也很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乏。反之,如果 “每一次节奏、形式上的重复,都以新情节、新感受的创生为前提”④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或是对后续情节有价值、有必要的重复,则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者,某些续集情节之间衔接生硬,缺乏过渡,矛盾与冲突的制造牵强而不合理,刻意编排的痕迹十分明显。“表面上是以严格的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情节剧,实际上经不起理性逻辑的推敲”⑤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尤其是某些现实题材续集,过度夸张、漏洞百出的情节挑战了生活世界的逻辑。续集情节的 “粗糙”还表现在与前作情节互相矛盾,甚至无法让故事世界的虚拟规则站稳脚跟。例如,大多数续集的前作故事已经完结,且主要事件、人物的结局和去向已经交代完毕,但在创作续集时,出于需要却又不得不重启前作的某些支线或人物,使 “续集的现在”与 “前作的当初”产生矛盾或背离。若续集情节设置只在预料之外而不在情理之中,当然无法令观众信服。因此,续集情节逻辑的不严密,是影响其形成优良叙事节奏的根本原因。
电视剧的人物角色既是电视剧叙事的核心要素,也是创作者与观众直接沟通的媒介。观众对电视剧中熟悉的、成功的,尤其是自己认可的、经典的人物角色普遍高度欣赏。但如前所论,续集在筹备上时间仓促,故事、情节设置上有诸多遗憾,直接影响了续集人物的精神传达与性格塑造。
一是续集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塑造被 “扁平化”。一部内容复杂的电视剧,往往既需要“圆型人物”,也需要 “扁型人物”①“一部内容复杂的小说,往往既需要圆型人物,也需要扁型人物。”此处认为电视剧中的人物角色塑造也有这样的需求。参见:[英]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185页。。两类人物的表现方式各有侧重,其推动叙事的功能也大有不同,并无绝对的孰优孰劣之说。但是,对于一部电视剧而言,主人公肩负串联所有剧情、传达作品核心价值观的重担,其形象自然应当丰富饱满,以呈现变化、复杂的人物性格。然而,电视剧续集对人物的塑造极易陷入单一扁平化状态。例如在 《还珠格格Ⅱ》中,“小燕子”从第一部的 “天真烂漫”演变为 “蛮不讲理”,便是一味将“单纯”“无知”“泼辣”等元素放大、重复甚至极致表现的结果。其 “纸片化”的形象塑造虽然能够强化 “小燕子”的个性特征,却很难令观众对一个 “个性极端的主角”产生情感共鸣。
二是续集人物的成长停滞与性格被颠覆。人物成长停滞的问题在前作发展型续集中较为常见。具体表现为人物的思想境界、道德品性、综合能力并未随着人物阅历的增加而有所变化,反而一味停留于前作最初的人设上,“小燕子心智倒退”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所谓人物性格颠覆是指续集人物未能继承前作中的个性与风格,在语言、行为、态度、原则等方面未能统一。甚至在关键时刻,为了增加戏剧冲突,续集人物被以不够充分的理由做出颠覆前作人设的选择,导致续集人物性格魅力大打折扣。“人物的行动主要是根据剧情的需要设置的,因为只有这个时候,他才被赋予个性化的特点,对观众产生意识形态上的吸引力”②[美]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祁阿红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7页。。因此,与续集剧情需要不符合、不匹配、不合理的人物行为,都将削弱人物的魅力。例如 《欢乐颂II》中,安迪从精明有原则的职业女性 “突变”为情绪不稳定、害怕自己家族精神病史暴露的脆弱女性,破坏了这一人物的基本形象设定。
三是续集主要演员的更换影响了角色的气质,难续人物的 “精神气”与观众的 “眼缘”。这种现象在影视翻拍与续集生产中较为常见,例如 《少年包青天》系列,三部电视剧的主人公包拯分别由周杰、陆毅、邓超饰演。主要角色扮演者的两次更换,明显地影响了人物形象的连续性。电视剧角色一旦被观众理解与释义,所形成的 “刻板印象”是很难消除的。虽然 《少年包青天》的两部续集属于相对优质的作品,三位主演也各有千秋,却也不乏关于三人与人物形象契合度的争议之声。对于人物延续型续集而言,主演换人与否对续集口碑的影响最为明显:李凉主演的 《济公外传》,黄奕主演的 《还珠格格III》在人物风格与形象上与前作形成了明显的断裂;而 《神探狄仁杰》系列主角狄仁杰则一直由梁冠华主演,明显具有口碑优势。
续集故事、情节、人物三者之间并不独立:续集故事缺乏锤炼,甚至不具备指导情节展开的 “核心意义”,以至于续集情节单一重复、冗长无趣、节奏失衡、逻辑矛盾的现象频频出现,不仅消磨了观众的兴趣,而且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续集角色人设的颠覆令观众不能接受,反过来使其对故事世界的混乱关系产生了质疑。而这些问题的核心,可以共同追溯到电视剧剧本的源头上来。
多年来,电视剧市场呈现出供大于求、买方主导的局面,而电视剧制作方则承担了较大的投资风险。对于中小型投资的电视剧制作方来说,为了降低投资风险,以保障收益,更倾向于模仿、重复已经获得成功的电视剧的生产模式或题材内容,生产续集便是一条捷径。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提高电视剧存活率,与优秀电视剧 “沾亲带故”的 “伪续集”便诞生了。此外,电视剧商业竞争的手段变得更加多样。市场宣传与营销的影响力甚至远超电视剧本身的吸引力与艺术魅力,这导致 “续集”被标签化,成了行业中的不良现象。
本文认为,只延续前作的题名与题材,而在核心主旨、主创团队、创作风格等方面与前作无连续性的电视剧不能被称为 “续集”,而是在商业利益驱动下,以 “模仿”的方式,借前作影响力争夺电视剧市场的“伪续集”。
例如,虽然 《警戒线》 (2001)与 《情有千千劫》 (2002)这两部同为警匪刑侦题材的电视剧均由李幼斌、于小慧主演,但两部剧中的人物角色毫无关系,在叙事结构与情节节奏上也风格迥异。同样情况的还有韩雪主演的两部电视剧 《错爱一生》 (2005)与 《明天我不是羔羊》(2006)。前者由王丽萍编剧、梁山执导,后者由曲信先编剧、唐洪根执导;前者讲述两个女孩因人生错位引发的感情纠葛,后者讲述被拐卖女孩的奋斗故事。两者都讲述了女性的情感与成长经历,但核心主题却大不相同。
“姊妹篇”一词从字面上讲,强调的是“姊”与 “妹”之间的血缘关系。上述作品被冠以 “姊妹篇”的名义,只是出于商业宣传的目的,只能称其为 “伪姊妹篇”。同样还有 “伪三部曲”,如 “胜女”系列前两部《胜女的代价》《胜女的时代》均由台湾偶像剧导演张博昱执导,由张翰主演男一号,两部作品属于 “姊妹篇”。而被称为该系列第三部的 《如果我爱你》导演更换为徐辅军,男一号更换为明道,编剧也与前两部各不相同。该剧在宣传中被划分至 “胜女”系列,只是出于三部剧均由明道工作室参与出品。根据上述 “姊妹血缘”的说法,该剧与前两部作品之间并无真正的 “续集”关系。
更有甚者,在编剧、导演、主演、出品方等任何一方面都与前作毫无关系,却沿用了前作题名的电视剧,如 《国家机密II》①《国家机密》由陈应歧执导,杨海波等编剧。《国家机密II》由安建执导,邓原编剧。、《坐庄 II》②《坐庄》由戚健执导,李唯编剧。《坐庄II》由王珈导演,刘德濒编剧。、《独立纵队 II》③《独立纵队》由王响伟执导,吴国恩编剧。《独立纵队II》由王鑫峰等执导,赵锐勇等编剧。、《非常 24小时II》④《非常24小时》由尤小刚等执导,李晓明等编剧。《非常24小时II》由石伟等执导,马广源编剧。、《战火中青春之血染风采》⑤《战火中青春》陈亚洲执导,黄斌编剧。《战火中青春之血染风采》由祝东宁等执导,王跃颖编剧。等等。即便上述作品与其前作题材相同、主题接近,甚至风格雷同,但也只能说是前作的 “模仿者”。
另一方面,当前多数所谓的 “季播”网络剧,仅仅是在模仿 “季播剧”非一次性的播出形式。例如,爱奇艺出品的校园题材网剧 《校花的贴身高手》系列第二、三、四季,分别于2016年8月1日、8月22日、9月12日上线,三 “季”作品几乎接档播出。可以合理推测,这三 “季”作品均在同一时期连续拍摄制作,完全违背了 “季播剧”根据收视率和观众喜好打造精品节目的初衷。诸如此类的所谓 “季播”剧不胜枚举,普遍套用了 “一次拍摄,分段播出”的模式。
其次, “季播”成为电视台投机取巧“解决”鸿篇电视剧播出限制的手段和吸引观众的噱头。2013年6月,广电总局出台明确规定:“所有卫视的综合黄金时段,每月/年度播出古装剧集数,不得超过当月/年度黄金时段所有播出剧目总集数的15%”⑥参见 《卫视综合频道电视剧播出调控管理办法》第八、九条。。然而,一些 “鸿篇巨制”的大型古装剧每部总集数普遍高达70—80集。电视剧制作方试图以分“季”播出的方式破解 “限古令”的政策压力。例如,古装传奇剧 《大唐荣耀》拍摄完成后,通过剪辑拆分为两部播出,前60集大结局后时隔一月,《大唐荣耀II》便上线了。同样情况的还有古装玄幻剧 《青云志》与《青云志II》,古装历史剧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与 《虎啸龙吟》,被观众与媒体称为 “伪季播剧”①小鱼:《中国式季播剧,先弄清真伪,再讨论成败》,搜狐娱乐:http://www.sohu.com/a/155282685_444456,.2017-07-07。。
“伪季播剧”非但没有内容的突破与口碑的继承,这样的出品方式一旦成为生产惯例,其商业投机行为还会扰乱续集市场,并对观众产生误导,从而造成电视剧续集生产中突出的不良现象。
正如前文所说,续集所续之前作,往往是影响力较为深远的知名作品,其本身具有被大规模宣传的先天优势和对观众的吸引力。因此,利用续集的宣传优势对 “伪续集”进行炒作,成为电视剧宣传中常见的商业手段。“伪续集”通常会被冠以前作 “姊妹篇”的名号进行宣传。例如:在 《情有千千劫》的宣传海报上,明确标注了 “《警戒线》原班人马倾力演绎”的字样;在 《明天我不是羔羊》的宣传海报上,甚至同时标注了 “错爱一生II”“《错爱一生》姊妹篇”的字样。上述两组电视剧内部唯一的共同点在于其部分采用了相同的演员,并不属于姊妹篇。一旦所谓的 “姊妹篇”在艺术质量上与前作相去甚远,这种以商业利益为唯一导向的宣传炒作,便加剧了 “姊妹篇”甚至 “续集”形象在观众心中的崩塌。
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传统媒体营销已经无法满足电视剧的宣传需要,门户网站、社交平台等网络媒体成为电视剧全面营销的主战场。根据 “议程设置”理论,媒介有“把公众注意力聚集在少数议题上的功能”②[美]马克斯韦尔·麦考姆斯:《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现在与未来》,郭镇之等译,《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电视剧制作者利用大众传播媒介,通过设置大量与电视剧相关的 “议题”吸引受众的关注,是当前电视剧宣传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与传统电视剧营销有所不同的是,在利用观众期待心理的基础上,追求电视剧 “热度”的 “互动”式宣传,成为目前电视剧营销的核心手段。
以 “现象级”续集 《欢乐颂II》为例。该剧播出之前,主演 “五美”与微博用户进行了充分的预热互动。在明星光环与粉丝效应的影响下,该剧的 “热议”指数节节攀升,以 “《欢乐颂II》511开播”为话题的讨论高达50万条,观众动员效果非常好。其次,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百家号、微博大V、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在该剧开播前数月内不断从续集的角色分析、剧情透露、收视预测、主演主创团队介绍等角度创造新鲜话题,以保持续集相关话题的持续热度。“随着时间推移,媒介议程中报道对象的显著性会转移到公众议程中,媒介不仅能成功地告诉我们去想什么,而且能成功地告诉我们如何去想”③[美]马克斯韦尔·麦考姆斯:《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现在与未来》,郭镇之等译,《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在这些商业 “软文”的指引下,观众对 《欢乐颂II》的期待越来越高。该剧开播前一天,东方卫视举办了 “史上最大规模电视剧开播盛典”④《东方卫视 <欢乐颂2>历史上最大规模开播盛典》,网易娱乐:http://ent.163.com/17/0509/19/CK12V2FT00038793.html,2017-05-09。,五大主演集体亮相,献唱了为续集中各自角色量身定制的歌曲。《欢乐颂II》在播出前的一系列营销活动阵容强大,宣传效果极其显著,其在浙江卫视首播收视率达1.549,位列全国第一⑤温庄:《<欢乐颂2>为何收视火爆?追剧本身就是一场 “治愈”!》搜狐转自广电独家:https://www.sohu.com/a/140396096_613537,2017-05-14。。然而,该剧开播仅短短数天,豆瓣评分已下滑至5.2分⑥《<欢乐颂 2>豆瓣评分 5.2,网友:果断弃剧》,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67425802972088&wfr=spider&for=pc,2017-05-15。。观众普遍对 《欢乐颂II》情节拖沓、人设崩坏、广告植入过剩表示遗憾。在电视剧艺术质量未能保障的前提下,《欢乐颂II》前期的高调宣传与观众的观剧体验形成了较大的落差。
“续集伪劣” “借名炒作” “过度营销”等不良现象,暴露了在续集生产中涉及的“外部”问题,同时也凸显了我国电视剧产业链在各个环节都亟待优化的现状。
“现代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观众是电视剧的归宿和最终决定因素”①冯冀:《论接受美学对电视编剧艺术的影响》,《戏剧艺术》1995年第1期。。观众的评价是电视剧艺术质量评估的重要参照,甚至足以影响电视剧的内容创作与生产营销。电视剧续集生产虽然受到商业利益的驱动,根本上还是为了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需求而诞生。因此,对于 “目标观众”更为明确的“续集”而言,观众的评价便尤为重要。但现实情况是,观众对于电视剧续集的评价不容乐观。
以 “狗尾续貂”评价文学作品由来已久。清代著名批评家刘廷玑就以 “续以狗尾,自取下下耶”②李忠昌:《续书价值新论——<古代小说续书漫话>补论》,《明清小说研究》1993年第4期。的说法充分表达了他对续书的轻视与贬责。王国维也对诸多小说续书持批判态度,并 “从美学意义上论述了续作的不可能性”③高玉海:《晚清学者对小说续书的批评》,《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在电视剧作为新的艺术形式诞生后,这种论调也被用到对电视剧续集的评价上来。
续集所 “续”之作无一不是荧屏经典,一旦创作得不好,便会落入 “狗尾续貂”的质疑之中。例如,有学者批评2000年播出的《西游记续集》 “故事次序颠倒、人物臆造、情节胡编……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活剥成一出无知顽童的可笑闹剧”“续集采用倒叙的方法让补拍的16集形成一个整体……完全破坏了原著文本的整体结构和真正主题”④李安纲:《西游记作者的权益不容侵犯——西游记电视剧续集失误谈》,《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2期。。显然,这位学者对 《西游记》原著有深入的了解与理解,但他对电视剧续集在艺术创作中没有严格还原小说的责难却过于苛刻。就 《西游记续集》的创作而言,会受到诸多限制。首先,是原著宏大而紧密联系的叙事脉络无法在篇幅有限的电视剧中全部呈现。其次,25集 《西游记》结局中师徒四人已经 “取经成功”,故事相对而言具有较高的整一性与封闭性。《西游记续集》能够通过 “唐僧师徒向李世民讲述取经故事”的倒叙手段,将再次精选的篇章与前作合理地衔接起来,还能在艺术呈现的各方面与前作最大程度地融为一体,已经实属不易。并且《西游记续集》播出后,为观众普遍认可,不能算是 “狗尾续貂”之作。
很显然,“狗尾续貂”论是一种片面、草率的论调,其 “标签化”的评价方式在媒体、评论人的反复强调下可能成为观众欣赏某一部剧的审美阴影与惯性心理,阻碍电视剧续集的发展。2017年,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以不逊色于前作 《琅琊榜》的精彩故事进行了 “长林风骨”的继承。续集的主要人物虽然与前作关联较少,但与前作共享同样的编剧、导演等制作班底,其形象塑造、性格描绘不输前作,保持前作的艺术风格,制作水准尤其是台词功底甚至更为精良,是堪称优质的续集作品。然而该剧开播初期收视低迷,直到后期,观众似乎才逃脱了 “狗尾续貂”的刻板印象,该剧口碑猛然回升,在 “舆论风波”中 “逆袭”。
正如前文所说,电视剧发行商不遗余力地利用前作的影响力为续集宣传造势,是续集 “未播先热”的显性原因。有趣的是,电视剧续集往往在 “收视巅峰”时赢得话题热度,却在 “口碑低谷”时收获低分评价。表2列举了大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电视剧及其续集。从评分对比中可以发现:母剧、续集一、续集二⑤此处 “母剧”为被续的原始电视剧,“续一”为母剧的第一部续集,“续二”为母剧的第二部续集。的评分呈现出逐级递减的规律。去掉两个极端分值,母剧平均分约达7.9,续集一平均约6.7分,续集二平均约6.2分,从表2中明显可见续集评分的下降趋势。其中 《欢乐颂II》堪称全网甚至华语电视剧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现象级”作品,该剧由近7万观众打出的评分也仅有5.3分。事实上,续集 “热度”高而评分低,甚至 “愈续愈低”的评分现象已持续多年。
表2 部分热门电视剧及其续集对比
电视剧续集的评分低,虽有观众的期待视野等美学、心理学方面的因素,但其根源上与续集生产本身存在的弊端、续集艺术质量的不过关难脱干系。而电视剧的创作以导演、编剧、演员共为根基。根据表2统计发现,电视剧续集在导演、编剧、主演上是否延续前作,对观众的评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首先,虽然 《神探狄仁杰》系列续集评分每部愈下,但其两部续集在导演、编剧、主演上全部延续了前作,其续集一作品 《神探狄仁杰II》相比母剧评分落差只有0.2分。创作团队全部延续的 《康熙微服私访记》系列,三部作品评分整体都不高,却较为接近。导、编、演三者的统一延续,对稳定续集评分有较大助益。
其次,延续导演、编剧而只更换主演的续集略有一定的评分优势。以 《金婚风雨情》《少年包青天II》为例,虽然 “包拯”主演的变化引起部分观众的不满,但以上两部续集的艺术风格、制作水准与前作均有较高的匹配度,评分分别下滑0.9分、1.1分,浮动程度相对较小。可见,主演的更换虽然对观众的审美习惯形成冲击,但是与前作艺术水准统一度较高的续集,也能够获得观众的较大认可。
第三,若只保留主演,而更换导演与编剧,续集评分则呈现明显下滑,例如 《风云》与 《风云II》在艺术风格、人物塑造上有较大区别,观众并没有因为赵文卓与何润东的再次出演而买账,续集与前作的评分落差达2.4分。
第四,若只保留编剧,而更换导演与主演,续集很容易出现极大的评分落差。例如《还珠格格III》主演阵容大换血,导演孙树培也退出了第三部的拍摄。人物和画面风格的骤变导致两个版本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该剧评分与母剧相比跌落幅度高达3.5分,与 《还珠格格II》相比跌落2.8分。
第五,导演、编剧、主演全部更换的续集,反而呈现出评分趋近的状态。例如 《古剑奇谭II》与前作评分相差0.6分,《激情燃烧的岁月II》与前作评分相差1.0分,《少年包青天III》与前两部创作班底完全不同,与第二部评分却只相差0.3分。该评分现象可能受到两方面的影响:其一,全新的创作团队不受前作的过度约束,以续集为真正的起点,反而在人物继承与故事创新上无拘束而自然。其二,由于创作团队的全部更换,观众接受并默认了此类续集作为全新的故事重新开始,因此反而有较高的宽容度。
事实上,导演、编剧、演员的延续与否,对续集评分的左右情况也存在着不确定性。例如,《欢乐颂II》延续了前作的主演、编剧与部分导演,评分下滑2.0分可能与孔笙导演的退出有关,还可能与编剧发挥失准、续集开发工作整体投入不够等多重因素有关。热门游戏IP改编剧 《仙剑奇侠传III》延续了前作的导演与主演,但更换了编剧。续集相对前作评分只下滑0.7分,并不一定是因为续集编剧的成功,也可能与主演胡歌的个人魅力有关,或者受到了粉丝效应、观众情怀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对于续集的观众评分而言,导演、编剧、主演越与前作一致统一,越能产生较好的评分效果、与前作的评分落差减小;而更换导演与主演,续集评分则更容易下滑。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提前预留主创、主演等人员的续集档期,提高国内电视剧投资者的续集生产意识、建立有规划性的续集生产机制,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电视剧续集生产是电视剧产业发展与艺术创作中的重要现象,一直以来虽然备受关注,但有意思的是,这一现象却基本没有被系统研究过。本文在对1988至2018这30年间大陆电视剧续集生产、传播情况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电视剧续集生产中常见的四种显性现象,然后分别从续集的内容、市场、评价三个维度,讨论了其中存在的诸种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如何创立科学的成功电视剧续集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