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美学》中的心灵观

2019-11-07 11:38关雅玲
文学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黑格尔美学

内容摘要:黑格尔在《美学》中反复提到“心灵”,其心灵观在黑格尔美学思想占有重要地位。“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是自在自为阶段的理念,即绝对心灵。其心灵观体现出他对人体心灵的肯定。理念达到了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就获得了其定性,是在普遍性实现自身于特殊个体之中,心灵于是也成为了统一体与绝对心灵,这种定性的状态表现出来是一种静穆的、守住自我的镇定。因此,当绝对心灵处于这种状态之时,其实也是处于在神性凝视的光辉之中,黑格尔的美的艺术理想也从而在这沐浴着光辉的静穆状态中得到实现。

关键词:美学 黑格尔 心灵观

一.心灵观与对人体心灵的肯定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中,只有理念是最高的真实,是世界真正的本体。理念是概念与现象的统一,理念经过自在阶段发展到自为阶段,再进一步返回自身,达到自在自为的阶段。这是黑格尔一直在遵循的正、反、合的否定之否定律,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依据,而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也是在此逻辑之下的产物。达到自在自为阶段的理念,就可以说是绝对的理念。这种理念是无限的、绝对的、自由的、独立自足的,种种普遍的精神力量存在于其中,蕴意着最高的真理,也是他所说的“绝对心灵”。

“心灵”一词在黑格尔的《美学》中作为认识的主体,同时也作为认识的对象,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我们要按照它的真正的实质去简略地说明绝对理念,我们就应该说,它就是心灵,当然不是有限的受制约、受局限的心灵,而是普遍的、无限的、绝对的心灵,这绝对的心灵根据它本身去确定真实之所以为真实。”[1]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就是心灵,在普遍性、特殊性与个体性三个范畴之中,人类心灵拥有普遍性,并且它的具有普遍性的内在本质方面和特殊个体的外在现象方面可以相互渗透。因为在生命的有机体中,灵魂与身体的统一,就相当于内在本质与外在现象的统一,相当于概念与实在的统一。“灵魂把生命灌注在身体的各部分之中”[2],哭泣时全身肌肉的抽搐,开心时五官的舒展,全身每个部分都在展现着当时的感觉,但是作为整体的人的心灵是唯一的感觉主体。黑格尔的心灵观遍布着他对于普遍性、特殊性与个体性的哲学思辨。

黑格尔的心灵观也是他对审美主客关系的理解,对主观的自确定作用的肯定。“心灵认识到它的有限性,这本身就是对它自己的否定,因此就获得它自己的无限。”[3]“绝对本身变成了心灵的对象,因为心灵上升到了意识的阶段,就在它本身中分辨出知识主体以及与此对立的知识的绝对对象。”[4]有意识的心灵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对象。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理念就是绝对,就是心灵或精神,不是某个别人的心灵而是弥漫宇宙的、普遍的、绝对的无限心灵。这绝对心灵是自在自为的,凭自己的活动而自生自发自确定的。他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它认识与实践的对象是由它自己生发的。“只有受到生气灌注的东西,即心灵的生命,才有自由的无限性,才是在实际存在中对本身为内在的,因为它在它的外现里能回顾本身,停留在本身。”[5]因为只有心灵才是自由的、无限的,它自由自觉,思考自身,从而能以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黑格尔将人体奉为最完美的自然形式,首先是从人的身体构造方面,人的五官跟肢体作为部分,都有各自的特殊性,而人体生命机能使各个身体部分统一在一个躯体之上,人体就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但这种统一又不是抛弃了各个部分的特殊性的统一,不是像自然界的矿物质一样,每个结晶组合在一起成为了一整个的结晶体,但将结晶体的一小部分截取下来,结晶体与截取下来的结晶仍然保持着本来的性质而不发生改变,没有灌注生气的体系。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茶素不是茶,酒精不是酒。”[6]当手臂被砍断,它便失去了生气,既不是具有特殊性的个体,也不再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了。

黑格尔将人体的构造作为例子,来阐释自己的整体与部分和部分与部分的哲学。但是人体要达到完美,在人体构造之外还应有生气的灌注,有人类心灵的参与。人类的心灵作为最高实在,最高真理的研究对象,“‘人这个概念包含感性与理性,身体和心灵这些对立面,但人并不是由两两并立、互不相关的对立面混合而成的;按照人的概念,人就是这些对立面所结成的具体经过调和的统一体。”[7]心灵的自确定运动使人实现自己,在无穷的生发之中又进行无穷的否定,以促成自我发展与更高阶段的实现,这种从普遍性到特殊性再到个别性的发展进程,也是矛盾的和解过程。黑格尔对人的心灵的观点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本身价值的肯定是每一个历史阶段向前运动发展的动力,正是因为人类心灵要求不断追寻意义与价值,不断解开现世的困惑,科学、哲学与艺术才能够不断与时俱进。

“人的全部心情连同一切感人最深的东西,人心里面的一切力量,每一种感觉,每一种热情,以至胸中每一种深沉的旨趣——这种具体的生活就形成了艺术的活生生的材料,而理想也就是这种生活的描绘和表现。”[8]

黑格尔对于心灵的观点由始至终结合着他的哲学思想体系。对人的价值的确定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而黑格尔的缺点在于将理念的自我深化运动圈囿于理念自身的运动,要依靠理念自身的自确定作用,使理念回到自身,达到主客观在自在自为的更高階段的统一。

二.心灵的定性——静穆与镇定

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到,理想的定性就是理念由普遍概念转化为具体客观事物,其中各部分受到不同的定性,彼此分立而且对立。这些差异面或对立面在艺术中应达到统一。[9]理念经过自我发展形成艺术作品。心灵的定性,也即理念达到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在普遍性实现自身于特殊个体之中,心灵于是成为一个统一体,成为绝对心灵。

黑格尔提到一种叫做“神性的东西”,也即是他所说的普遍力量,内化的心灵实体。这种心灵实体是理想艺术的领域。他说,“无论神性的东西怎样具有统一性和普遍性,它在本质上也是具有定性的;它既然不只是一种抽象概念,也就应具有形状可以供人观照。”[10]于是,理想艺术首先体现于普遍的神性,其次体现于人的心灵活动,最后体现于人的一般生活和活动,这样就达到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从普遍性到特殊性,再到个别性的艺术理想的自我深化运动,即心灵实现了自己,取得了定性存在。

心灵达到定性存在的状态是自在自为的,即理想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理想不仅外显于现象世界,而且还能还原到它本身,并将外在世界也纳入它本身。这种氛围里的理想是“自由自在,自足自乐”[11]的。就像沐浴在“福气的歌声”里,始终有这种歌声笼罩着心灵,就像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将分散游离的灵魂团结在一个结界中。“外在形象无论多么广阔,理想在它里面都不会丧失它的灵魂。”[12]它守住了自我的镇定。因而,心灵的这种最高状态的表现形态是理想的静穆,“要想达到理想的最高度的纯洁,只有在神、基督、使徒、圣徒、忏悔者和虔诚的信徒们身上表现出沐神福的静穆和喜悦,显得他们解脱了尘世的烦恼、纠纷、斗争和矛盾。”[13]这种静穆与镇定体现在黑格尔对艺术作品的要求上,只有本身和谐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就连在严肃中也带着和悦的基本基调,黑格尔称这种理想的艺术形象为“有福气的神”。而那些反映残暴、灾祸、严酷的暴力以及横暴的强权,纯然反面的东西令人觉得空洞无味与厌恶,单纯的罪恶、嫉妒、怯懦和卑鄙惹人嫌恶。因此黑格尔反对莎士比亚的悲剧,并觉得《李尔王》中尽情渲染着罪恶,是时一种“对恶劣的幽默,一种离奇的滑稽”[14]。

而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却一直保持着他们不可磨灭的纯洁无瑕的崇高性格,他们处在静穆与不动情的状态,摆脱了尘世的禁锢,冲破了外在条件的束缚,从而达到一个自在自为的状态,一种静穆的状态。“这种永恒的无为自守的安静,这种安息就是理想本身的定性。”[15]而这种静穆怡悦状态中含有能取得任何定性或发生任何动作的潜能,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正如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中所言,“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这种自然的流露是在强烈情感发生之后,进行了沉淀,最后流露出来的沉思之后的情感。“……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味的情感。这种情感成为思考的对象,知道由于一种反作用使那平静逐渐消失,而相似于呈现在思考主体面前的那个情感的一种情感便逐渐产生出来,最后确实存在于心灵之中。”[16]

三.心灵的光辉——艺术理想

“美的根源在灵魂,统一的内在精神意蕴不仅表现于外在形象整体,而且也表现于其中各个部分,艺术仿佛把形象整体和各部分都化成眼睛,显出心灵的自由与无限。”[17]绝对心灵成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后,心灵便达到了无限与自由,这便是艺术达到理想美时,所呈现出来的心灵的无限与自由,仿佛是被上帝凝视时投射出来的圣光。“只有以神性及神性的东西为表现中心,艺术理想才会通过各门艺术及其作品展开为一个实现了的美的世界。”[18]“艺术美既不是逻辑的理念,即自发展为思维的单纯因素的那种绝对观念,也不是自然的理念,而是属于心灵领域的,同时却又不停留在有限心灵的知识和行动上。美的艺术的领域就是绝对心灵的领域。”[19]人的心灵是理念,是神性的承担者,也就是说,只有表现出绝对心灵时,才显现出了真实,艺术理想才呈现出美的状态。

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达到绝对心灵的过程有三个阶段,采取三个方式。最初级的方式是艺术,它以感性形象显现真理;较高一级方式是宗教,它侧重于膜拜者的主体虔诚心情。宗教是对艺术的否定,到了最高级的认识方式,即哲学,又否定了宗教侧重主体意识的片面性,以自由思考把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都统一起来,才认识到理念。[20]因而让心灵自身进行自由思考的哲学是最高形式。在艺术阶段,要达到艺术的理想,也就是让外在形象完善地表现内在本质。

黑格尔的这种艺术理想围绕心灵,将绝对心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作为神性的东西,将一切艺术作品的最高形态都以此作衡量标准,只有达到这样被上帝凝视而泛出圣光的状态时,才是最美的艺术,达到最高的理想。

但是黑格尔忽视了并不是所有外在形象都能尽善尽美地表现内在本质,正如理想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始终如一的性格特征,这样的人物在现实世界中其实是极其少数的。在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黑格尔仍然将概念凌驾于现实之上,“在概念与实在的统一里,概念仍是统治的因素”[21]。这其实是因为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局限,把主观能动性视为理念自身的一个环节,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概念,要依靠主观自确定作用。因此,黑格尔的艺术理想才不容许邪恶方面的存在,从而斥责莎士比亚时代剧作中展现的罪恶,提出其艺术清洗观。

黑格尔的心灵观对人体心灵本身的肯定,对心灵在静穆状态中得到定性的思考,集中体现着他的艺术理想。他以其客观唯心主义的视角感知万物,认为只有生命的东西才是理念,只有理念才是真实,心灵便是在自我综合、自我发展、自我深化的自确定运动中达到升华。他对心灵的感知也是处在他的审美主客关系,整体与部分和部分与部分,普遍性、特殊性与个体性的逻辑的思考范围之下,对人类的灵魂与肉体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析,得到心灵的静穆状态的结论,一种被后世称为“艺术典型”的艺术理想定性。在他的庞大的哲学逻辑统领下,他的心灵观点从出生起便烛照着后世,让后世不断地思考、探究并发展。直到如今,也仍然是生生不息。

注 釋

[1][德]黑格尔(Hegel).美学 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1.P146.

[2]王元化.读黑格尔《美学》笔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3):17-26.

[3][德]黑格尔(Hegel).美学[M] 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1.P147.

[4][德]黑格尔(Hegel).美学[M] 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1.P148.

[5][德]黑格尔(Hegel).美学[M] 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1.P246.

[6]王元化.读黑格尔《美学》笔记(续)[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3-15.p5.

[7][德]黑格尔(Hegel).美学[M] 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1.P170.

[8][德]黑格尔(Hegel).美学 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1.P283.

[9][德]黑格尔(Hegel).美学 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1.P280.

[10][德]黑格尔(Hegel).美学 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1.P282.

[11][德]黑格尔(Hegel).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1.P250

[12][德]黑格尔(Hegel).美学 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1.P250

[13][德]黑格尔(Hegel).美学 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1.P284

[14][德]黑格尔(Hegel).美学 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1.P355

[15][德]黑格尔(Hegel).美学 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1.P284

[16][英]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刘向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P174

[17][德]黑格尔(Hegel).美学 第一卷[M].朱光潜,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1.P256

[18]石文颖.论黑格尔《美学》中的神性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02):55-58.

[19][德]黑格尔(Hegel).美学 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1.P148

[20][德]黑格尔(Hegel).美学 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1.P164

[21]王元化.读黑格尔《美学》笔记(续)[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3-15.p4

(作者介绍:关雅玲,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黑格尔美学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黑格尔评理
黑格尔评理
黑格尔的曲折学者生涯 从做家教到古典哲学大师
纯白美学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辩证法家的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