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志华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被逐渐重视。在当下高职高专的语文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开始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素质的培养。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仍然没有达到明显的效果。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不断的改进教学现状,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高职高专 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中心,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语文以是门充满人文性的学科,其中承载也是人文精神文化的内涵和实质,所以利用语文教学来实施人文教育实际上是最贴合其本质,也是最有必要的。同时通过人文教育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实施存在的问题
1.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素质教育的改革虽然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上还是面临着比较多的困难。在高职语文教育中,大部分教师对于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够,主要是对于人文性在语文学科中的价值没有正确的认知,所以也就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准确的教学方向。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并没有对人文知识进行组织学习,没有对人文教育进行正确的定位,因此这是阻碍人文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
2.教师个人能力有限。许多高职高专学校的语文教师常年只负责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教学,对于人文教育这一理念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和实践经验。而且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都还有待提高,这也导致无法承担起人文教育的责任。虽然当前社会对于教师的素质、道德等方面的关怀度上升,导致许多教师开始重视自己的素养提升,但是由于教学思想落后、理念陈旧、教学模式传统,也无法有效的推行人文教育。
3.人文性考核没有得到重视。虽然高职高专的语文教学开始重视对学生素质和道德的培养,教师也开始由单一知识的传授而上升到对学生人格的教育上,但是由于在语文考核评价体系中,人文性的评价并没有体现其位置的重要性,而学生对语文知识内容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仍然是考核的重点。所以,评价体系对于人文素质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人文教学无法全面的实施。
二.如何实施人文教育
1.提升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地位。明确人文教育的重要地位是实施高职高专人文教学的首要条件,确定人文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才能为具体的实施工作提供动力。语文学科本质上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道德品质、传播人文精神,从而对学生的思想和品格进行积极的熏陶。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利用文化作品和知识来提升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认知。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提高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了解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另外,教师还要充分的利用教材中人文教育的材料,挖掘其中具有价值和意义的素材和元素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和教学能力。高职高专语文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增强人文知识储备,提高教学能力,丰富教学经验才能更好的实施人文教育。首先,教师要利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来锻炼自身的人文品质,明确自身的责任,树立人文意识,才能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然后,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理念和教学方法,从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向专业人士学习等途径来丰富自身,优化知识结构。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来观看一些有价值的人文教学课堂,多参加一些人文教学类的讲座和交流会,还要加强对社会和时代的关注,跟上时代的潮流,从而不断的优化教学理念,用更先进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实施人文教育。
3.重视对学生人文教育的评价。如果要加强人文教育的效果,提升全校师生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就要加强对人文教育的评价,丰富评价内容,同时也要增加对教师人文教育的评价,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首先,可以对语文课堂进行评价。比如对教师在人文教育内容的设计上、思想的挖掘上、对学生的引导上以及教学方式上来评估是否具有一定的价值,是否符合人文教育的理念。同时还要对学生在整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比如学生对于人文思想的意识程度和理解能力、表现程度以及接受程度等。另一方面要考核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情况,从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转向语文素养的评价,比如对文章思想的理解、美文诗歌的鉴赏能力等,都是体现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
三.结束语
綜上所述,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当前的教学困境,教师和学生都要提升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利用语文知识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掌握人文精神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张罡风.高职高专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12):43-44
[2]次珍.诌议职高语文教学不足的若干思考[J].高考,2016(27):18-19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