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难点。因为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影响学生的读和写。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接触到的就是大量、抽象的识字。如何让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有趣味,这就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小学一年级为实例,简要谈一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识字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8-0104-01
一年级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关键,在这一学期里,孩子所需要掌握大量的生字。其中包括识字的汉字要达到300个,会写的要达到100个。由于一学期课程时间有限,这就给语文教师自身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求教师带给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里认识这些生字。
1.用兴趣带动学生
1.1 象形字记忆法。古代象形字在现在看来,用处并不多,没有多少的人愿意去了解象形字。但是就语文教材编纂来说,从“日月水火”到课后习题,编者是希望学生能够喜欢象形字的,更甚者,希望将象形字作为一种学习汉字的工具。所以,在课堂上我也多用象形字帮助学生记忆。先说明的是,并非每个汉字都可用象形字记忆,部分汉字已经改变其意义,像这样的汉字,无需用于日常教学。象形字的选择上也有一定的要求。这样的象形字,第一要求肯定是易记,与现在的字有一定联系的,同时在意思上也需要有一定联系。其二,才是具有一定的拓展性与补充性。只有这样的象形字,才能用于日常的汉字教学。
1.2 加减识字法。“加一加”“减一减”是学习汉字较为简单的方法之一,学生易理解,易掌握。汉字是分偏旁分部首的,在教学中会发现,很多汉字都是在不同汉字加加减减得出来的。通过教学中的加加减减,让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分析汉字的结构,从而全面地掌握汉字的内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很轻松地参与到学习中。
1.3 结合偏旁学习。中国汉字的偏旁一般来说都具有它本身的含义,如:提手旁,提手旁在《疏》中记载“手亦能止持其物,故为手也”,用我们现在的话,简单来说,提手旁与手有关。通过这一特质,在学习部分汉字时就可进行运用。如《项链》中“挂”就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同时配上动作,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加强学生对这个字的了解,从而加深印象。
2.游戏渗透,增强趣味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也是最能吸引小学生教学活动之一。因此,在開展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结合不同的字词,整合不同的内容,通过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当中,在游戏的作用之下,全面分析了解知识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之后,他们就会主动参与到游戏当中,这时候再渗透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此外,借助游戏还可以解决学生出现的“学得快、忘得也快”的误区,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中全面理解知识,加深对生字的记忆。
2.1 “开火车”游戏。开火车是识字教学中最常见的方式。将班级中的学生按照学生前后,排成一列列火车(最少两列),并给予一定的指示“小小火车往哪开”这样的语言具有童趣、童真,之后,教师出示该课生字,问学生火车从哪里开始,有学生应答从自己这边开始以后,就可以按照顺序让学生一一读出生字。读正确的小组进行加分奖励,如果有学生读错了,教师可以进行立即指导纠正。同时开火车的方式不一定是竖着开,还可以适当改变一下,横着开,或者斜着开都是可以的。在游戏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学生学习生字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枯燥的课堂教学,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也更能体会到了识字的乐趣,同时,教师也对当堂课的生字掌握情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2.2 “摘苹果”、“青蛙跳”等多媒体游戏。“摘苹果”“青蛙跳”这些游戏需要用到的就是多媒体工具。近些年,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各种丰富的游戏制作。“摘苹果”“青蛙跳”等游戏,就是多媒体的产物。“摘苹果”是当学生读出苹果上的生字时,这颗苹果就落下来,同时,老师的语言就可以更有趣一点“这个苹果送给你啦”。而“青蛙跳”则是模拟一个青蛙过河的场景,汉字就是帮助青蛙过河的石头,当学生读准后,青蛙就前进一步。像这样的游戏更多样化,学生课堂更有兴趣。
总而言之,小学一年级开展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牢记汉字内容,引导学生从会学到自主学习,在开展识字教学的阶段,教师需要通过阅读渗透,在注重知识传递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和谐的氛围中识字。在引导中学生喜欢识字,并开始自主识字之后,知识会变得越来越扎实,小学生今后的学习也会得到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温继桂.快乐识字,技巧相随——浅谈一年级识字方法[J].考试周刊,2016,(37).
作者简介:赵丹,本科学历;任教于盘锦市双台子区实验小学;一级教师;从教13年;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