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全国卷Ⅲ试题及评分标准反思教学的有效性

2019-11-07 06:28四川晋晓铭
教学考试(高考生物) 2019年5期
关键词:题干定律抗原

四川 晋晓铭 罗 娟

纵观近几年高考全国卷Ⅲ的生物试题,笔者发现其具备以下特点:重理解本质,常采用生活中的新信息进行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注重回归教材,深挖教材“边角”素材(课后知识迁移、思维拓展,旁栏小字等);注重题干信息提取,题干中的“题眼”常作为能否正确答题的关键;重语言描述,以精准、科学的语言来解释说明一些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以及对教材内容实质等的描述等。结合高考阅卷反馈、学生调查、学生实际情况,经过深入分析、思考,笔者认为高中生物备考教学工作需做如下的调整。

一、强化教材中定义、结构、功能、特点、意义等的区分和理解,避免“张冠李戴”,做到有效教学

到了高三复习后期,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很多时候都认为自己对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已经很熟悉了,但每次测试过后便会发现还有不少的问题,如存在知识漏洞、有的知识了解不够透彻、语言表述不清等。

【例1】(2019 年,全国卷Ⅲ,第30 题)(11 分)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_________(填“抗体”或“抗原”)。

(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___________________。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____________。

(3)A 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

(4)若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有_______(答出2 点即可)。

【说明】此题是以表格形式呈现免疫相关内容的考题,考查知识简单、来源清晰明了,基本所有学生都能作答,但所得分值并不高。本题只有5 个题空,共11 分,错误点集中在后3 个小问,其中第(2)(3)小问每空2 分,第(4)小问4 分。

【典型错误】在第(2)小问第一个题空选组填空时出现多选或错选,将第二个空答成“增殖分化为抗体”;在第(3)小问中答“血清中有抗体”;第(4)小问中答不全或直接答过敏的概念或不作答。

【错因分析】部分学生对二次免疫理解不清,对人教版教材必修3 第37 页“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这段文字理解不到位,导致在第(2)小问选组填空时出现多选或错选,其中主要是不理解“再次”和“相同”必须同时满足。而分析记忆细胞在再次接触抗原时的变化时,未理解“分化”与“产生”是两个先后变化的过程而直接回答“增殖分化为抗体”,记作“0”分;第(3)小问考查抗体的作用及沉淀的原因,必修3 第37 页对此有明确的说法,但由于学生不熟悉教材,没有理解“结合”才是形成沉淀的原因,所以在回答时没有涉及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不能得分;第(4)小问是教材中的原话,但学生对教材不熟悉,或者认为这不是主干知识便不用去理解记忆,从而导致典型错误的发生。

【教学建议】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中的定义、结构、功能、特点、意义等内容进行理解和区分;尽可能利用教材原话回答试题中的问题,防止出现专业术语、概念、原理、结论等表述性词语的错误;不能用教师的惯性思维去少讲或者漏讲一些知识,从而造成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弱化;一定让学生明确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生理病变(如艾滋病、自身免疫病)的成因、特点、危害等,保证学生在考试中能有效作答。

二、强化训练学生做题时关注题干信息,找出关键词,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失分

为了考查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很多时候试题考查教材内容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用不同的字母、数字、命名等来描述,学生答题时一定要利用教材知识,同时回归试卷题干信息进行作答。

【例2】(2019 年,全国卷Ⅲ,第31 题节选)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 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_型,且种群数量为_________时,种群增长最快。

【典型错误】试题第(1)问第二个空,很多学生回答“K/2”。

【错因分析】审题不仔细,此题已经说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且种群数为a,而不是K,所以结合题意不能答为日常习惯的“K/2”。

【例3】(2019 年,全国卷Ⅲ,第29 题节选)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合理施用氮肥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回答下列问题。

【典型错误】第一种是设置3 个组分别探究植株甲对的吸收情况及硝酸铵下的吸收情况对比;第二种是没有分段作答。

【错因分析】部分学生生搬硬套平时习惯的实验题模式,涉及两种离子,就设置三组实验,一组硝酸铵下的对照,另两组分别设置植株甲对的吸收偏好性实验,不管这样的实验设计是否违背科学性原则,这样一方面给阅卷老师查看给分点带来了很大不便,另一方面也浪费了宝贵的做题时间;所以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没有从题干中获得解题所需要的信息和限制条件,题干已经表明“同一种营养液”,所以不需设置多组对比。同时部分学生由于看题不认真,答题也没按要求分段作答,从而显得思路不清晰,也给阅卷老师带来不便。

【教学建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在日常训练中要求学生读两遍题目,第一遍“粗读”,第二遍“精读”,而且要让学生养成勾画关键词的习惯;二是加强学生对教材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一方面形成完整的教材体系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和整合题干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灵活应用教材知识,有效防止思维定式,减少做题过程中的“想当然”。

三、关注教材旁栏资料、技能训练等形式呈现的知识,减少知识漏洞,提高做题效率

为了避免地域差异对高考考生的影响,高考命题人基本采用教材已有的资料信息作为考题的出处,避免新信息流通情况对考生的影响。同时为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组织语言及逻辑思维能力,命题人会对教材中的一些思考、拓展、资料分析、知识迁移等栏目内容进行改编。

【例4】(2019 年,全国卷Ⅲ,第32 题节选)玉米是一种二倍体异花传粉作物,可作为研究遗传规律的实验材料。玉米籽粒的饱满与凹陷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题目分析】此题来源于人教版教材必修2 第14 页“知识迁移”的变式,如图所示。二者关联:教材内容是通过结果反推成因 ——分离定律,而考题是通过设计实验来证明分离定律。

【教学建议】教师要重视教材以各种方式呈现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带领学生去看与研究:如对科学前沿、旁栏信息,可采用辨析正误的方式强化记忆;对教材中的插图要做到“识—问—答”,即通过设置有效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识图,获取其中的有效信息,并用简洁、规范、总结性的语言去作答;对教材中的资料分析、思考讨论,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究因训练”,同时总结实验的方法、步骤等。达成《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培养的要求,并能在较短时间内找到题型相关知识储备进行高效地解题,从而提升解题速率和正确率。

四、辨析实验类型,强化假说-演绎法的运用,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1.明确两种实验类型,提高答题准确性

根据实验目的应该能准确把握该实验是探究型实验还是验证型实验,在题干中有如“探究、验证、研究、证明”等字眼往往就表明了研究方法。如2019 年全国卷Ⅲ第29 题“对这种偏好型进行验证”,即可确定此题为验证型实验,验证型实验的实验结论是唯一的:若营养液中剩余量小于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若营养液中剩余量小于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

而探究型实验的结果是不确定的:此类题一定会提供实验原理,学生作答时应该在实验原理中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然后利用模式“探究XXX(自变量)对XXX(因变量)的……”,结论分别是促进:实验组比对照组好;抑制:实验组比对照组差;无影响: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2.掌握假说演绎过程,梳理遗传类验证实验的常规思路,构建模型

【例5】(2019 年,全国卷Ⅲ,第32 题节选)(题干略)

(2)现有在自然条件下获得的一些饱满的玉米籽粒和一些凹陷的玉米籽粒,若要用这两种玉米籽粒为材料验证分离定律,写出两种验证思路及预期结果。

【试题分析】由题目可知,该对性状的显隐性和基因组成均未知,玉米既能自交也可杂交,题目需证明杂合子产生两种配子,若其自交或测交后,子代表现型比例为3∶1 或者1∶1,均可验证分离定律;所以在呈现答案时需交配方法和结果结论一一对应,具体如下:

①两种玉米分别自交,若某些玉米自交后,子代出现3∶1 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②两种玉米分别自交,在子代中选择两种纯合子进行杂交,F1自交,得到F2,若F2中出现3∶1 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③让籽粒饱满的玉米和籽粒凹陷的玉米杂交,如果F1都表现一种性状,则用F1自交,得到F2,若F2中出现3∶1 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④让籽粒饱满的玉米和籽粒凹陷的玉米杂交,如果F1表现两种性状,且表现为1∶1 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教学建议】第一,让学生回归教材,熟悉教材,理解掌握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本质,熟练掌握和应用假说演绎过程;第二,根据教材经典遗传实验,梳理遗传类验证实验的常规思路,构建遗传类实验模式化解题模型,从而减少解题时间,提升实验设计能力;第三,平时训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题干信息,审题仔细,看清要求和条件:如看清题干给出信息是纯合还是杂合,探究内容是一对还是两对及其以上基因(一般不超过三对),验证遗传的两大定律还是基因所在位置等。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回归教材,引导学生强记重要语句;梳理形成知识体系,构建解题基本模型;采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等方式引导及发展学生,这样学生一定能较好地应对全国卷的试题变化,教师也一定能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猜你喜欢
题干定律抗原
数字算式
负载抗原DC联合CIK对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多一盎司定律和多一圈定律
倒霉定律
植物增殖细胞核抗原的结构与功能
关于血型问题的释疑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
掌握方法 有效答题
耐人寻味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