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儿童发展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因此,在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开展作文教学也应从整体出发,着眼儿童发展。可以培养兴趣诱发主动性,通过大量读背丰富语言积累,让学生更多参与活动,并在多写多练中熟练笔法,以促进作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作文教学;整体着眼;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9-0137-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9.126
多年来,小学作文教学进行了很多探索,但这些都仅仅是小学作文教学整体中的一个侧面,一个层次,而对儿童发展而言,所有这些方面都应协同成一个整体,连动地和谐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整体出发,进一步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就要采用作文的整体教学,并从四个方面齐抓共进,协同发展。
一、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
学生怕作文的根源之一,是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缺乏主动性。教师要主动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学生把作文视为生活的需要,视作文为“乐事”。
小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成功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好奇、求知以及想体验成功喜悦的欲望得到满足后,会引起情绪的愉悦,产生满足感,随之会产生强烈的一吐为快的欲望。如果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进行作文引导,学生肯定乐于表达,把作文当作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因此,对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理特点,要利用、珍视,并激发、调动。同时,教师还要改革作文评讲课的教学方法,改革作文评分、批语,抓住每位学生的进步或优点,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充分发挥激励作用,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欢愉,产生并保持对作文的亲近感。
二、大量读背,丰富语言积累
有些学生作文时不会表达或表达不够生动形象,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语言积累不足。“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背是写作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深厚,写作的根基就越牢,潜力就越大。因此,我们应扎扎实实地抓好读背训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首先,我们要抓好课内阅读教学,加强学生的观察、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范文的借鉴迁移作用,充分利用好教材,抓好教材篇目的读背,现行的新教材读背篇目都是经过精心选编的名篇佳作,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优美。教学中,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熟读成诵,领悟祖国优秀语言底蕴,积储优秀的语言文化。其次,要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课外阅读范围,增加课外读背数量。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时,教师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以宽裕的读背时间(每周可安排两节课外阅读课),教给学生读背方法,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读背积极性,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指导学生读背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提出读背要求和内容,力争学生毕业时的阅读总量超过(大纲)要求的2~3倍,甚至更多。
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生活,参与活动
学生作文时,往往不知写什么,这说明学生的作文素材不足。因此,作文的整体教学应重视从内容入手。叶圣陶老先生在《〈文章例话〉序》一文中指出:“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形象地阐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要想解决学生作文中“写什么”的问题,必须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生活,参与活动。为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作文训练与集体活动统一起来。
四、多写多练,熟练笔法
清人唐彪说:“‘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又说:“人之不乐多做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不知艰难费力者,由于手笔不熟也。”这清楚地表明古人認为只有常写,才能熟悉章法且熟能生巧,由难而易。可见,多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可现在的学生每学年大小习作在30篇左右(大大少于古人),假设这30篇左右的习作都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感受,倒也能起到练笔的作用,可惜的是学生的作文大多为应试之作,毫无生机,了无活力。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教师还得创设一切机会让学生多写多改。
读书笔记是学生练笔的最佳手段。读书笔记同命题作文比较,其优势表现:一是读书笔记的内容来自阅读材料,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不至于出现假、大、空现象;二是读书笔记是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写成的,学生易于产生“想象”“要写”的愿望,不像写命题作文那样被动;三是以字数计算,读书笔记的数量远远超过命题作文多倍,质量比命题作文要高,内容具体丰富,形式多样。
作文教学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但只要我们着眼于“人的发展”这一基点,从整体出发,注重对作文活动的主体——学生心理的研究,找到作文教学的“序”,即知识自身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的发展规律,作文教学虽难亦易了。
参考文献:
[1]徐嘉利.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陈旭.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J].吉林教育(综合),2013(11).
[责任编辑 谷会巧]
作者简介:赵登仁(1966.9— ),男,汉族,甘肃民勤人,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