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 王若溪
关键词 大学生 民族精神 路径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项目: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及其时代价值研究(编号WQGD2017025)。
作者简介:徐晶、王若溪,沈阳工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355
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不仅对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积极作用,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精神一方面反映该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沉淀出的思想精华,另一方面反映了该民族的生命力。中华民族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在艰苦奋斗中孕育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的最真实写照。中华民族精神历久弥新,其内涵凝结了各族人民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是中华文化能够长久存续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华民族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
2018年3月20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与总结。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绵延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已经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当代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民族精神传承者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民族精神状态与中华民族的前途紧紧相连。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仍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状态,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但仍有些大学生存在民族精神素养缺失的问题,他们的民族观念不强,民族精神淡薄。因此,问题与不足仍存在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过程之中。
(一)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途径单一,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高校仍然采取传统的、缺乏创新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很少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师更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对大学生心理规律的研究,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降低,甚至会有逆反心理的产生。
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意识到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因此设立了相关的培育机制,然而忽视了机制后续的保障工作,如缺少人员的后勤保障、缺少经费保障等,另外也没有形成健全的考评体系以及培育机制,导致长效、系统的民族精神培育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这些都会阻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深入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弱化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速,多元文化也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导致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逐渐弱化。伴随着改革开放,西方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进入中国,中西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碰撞,逐渐影响着人们日常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思想不够成熟,更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一些大学生盲目崇拜多元文化冲击带来的拜金和享乐等思想,而忽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忽略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部分,这不仅会使当代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与判断上摇摆不定,甚至还会降低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三)民族精神未能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沃土。利用校园文化进行民族精神培育是一种深层次的、全面的培育模式,可以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民族精神的内涵。 当前,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并没有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元素。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設方面,一些高校的建筑在设计之初只考虑了满足需求与美观,并没有考虑将这些校园的基础设施与带有中华民族文化元素的内容相结合。而且除了这些公共基础设施之外,一些学校还没能够设计出融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人文景观。一些高校没有重视媒体途径传播民族精神。高校学生会与社团组织既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资源,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也没有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中华民族精神更好的融入校园文化氛围之中。
(一)改进高校民族精神培育的方式,完善高校培育机制
目前,在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民族精神的培养,高校要对教学方法进行重新调整,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在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向灌输的角色设置,而是一名将直接灌输与间接灌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者,并将理论付诸于教学实践。在培育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还要时刻关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变化,激发大学生学习民族精神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接受度,并把中华民族精神内化为自己行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同时,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机制不够健全,还有待高校的进一步完善。
首先,完善领导机制,提高领导能力,使各部门明确各自职责,形成良好的分工体系。
其次,健全监督机制,在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过程中要建立规章制度,严格把关各项工作的落实,保证民族精神培育的效率与质量。
最后,坚持和完善激励机制,学校要充分利用物质和精神这两种奖励方式,对那些工作态度积极、成绩优异的个人或单位予以鼓励,使学生们和教师队伍保持积极地学习和工作态度,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不断努力推进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的深入。
(二)增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将民族精神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精神与教学理念的最好体现,在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有意识的将校园文化与民族精神相结合,寓中华民族精神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精神教育,成为真正能够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的接班人。
例如: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凝练校园文化精神,将校园精神和民族精神相结合,从而塑造学生的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高校应定时更新校园宣传栏,将相关的典型事例绘制宣传板报上;把文明标语悬挂在校园的适当位置,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兴趣所在,寓教于乐,提高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培育的积极性。
因此,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民族精神培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一个具有浓厚中华民族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三)引导大学生辩证的对待外来文化,提高民族认同感
当前,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相互融合的社会环境中,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产生巨大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就要重视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民族的光荣史与血泪史,久而久之大学生会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认同,激发学生对本民族的自信心与认同感,启迪他们从实际行动出发,做一个优秀的民族精神的践行者。
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育,形成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尚,避免消极、负面的价值取向出现,有能力自觉抵御外来不良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四)重视社会实践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中的作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的重要一項,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高校应带领学生参加民族精神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自主地深入社会基层进行考察与调研。比如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福利院以及红色基地进行义务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还可以提高其民族精神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分配给学生拍摄以中华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微电影任务,使学生在拍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他们对激发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这样既可以使是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可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可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高校乃至社会都应将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作为重点任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不仅关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更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发展。只有将中华民族精神融入自己的世界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才能使他们成为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注释:
付坤龙.新形势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J].文化学刊,2019(8):166-168.
贺亚坤,李钢.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5):208-209.
方丹丹.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