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宇 金伟
关键词 职业素质培养 德育教学 中职生
基金项目:辽宁省铁岭市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职业素质培养的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TGH19ZZ04。
作者简介:王继宇,辽宁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哲学;金伟,辽宁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3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工作也随之进入了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工作为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要培养出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培养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筑梦者,任重而道远。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良莠不齐,德育教学工作要把好职业素质培养“入口”和“出口”的质量关,为中职生的未来就业负责,为国家民族的复兴大业负责。确立好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职业素质培养的主题,分析好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职业素质培养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增强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职业素质培养的实际效果。
职业素质培养的价值性是有没有用、有什么用的问题。德育教学中职业素质培养的价值所向,就是职业素质培养能否满足于中职生的未来就业和民族复兴的需求属性。中职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有机体。职业素质培养满足个人价值就是满足未来就业,就是能够让自己生产快乐、生活富裕;同时,职业素质培养满足社会价值,都需要中职生在未來生产生活中付出辛劳汗水来为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而服务。
职业素质培养的知识性是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要以职业素质培养为知识内容,全方位、系统化打造职业素质培养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内容,迎合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有血有肉的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制造冷冰冰的机器人。德育教学中职业素质培养的知识传授,正是要打造有职业素质、综合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职业素质培养的价值性和知识性是相统一的。 “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职业素质培养的价值性具有价值导向作用,让中职生明白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是为了未来的就业和民族的复兴;职业素质培养的知识性具有知识基础作用,让中职生明白拥有良好职业素质一定得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价值引领知识,职业素质培养的价值导向引领知识学习;知识支撑价值,知识学习成就价值导向奔赴远方。职业素质培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南,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职业素质培养的价值性所向和知识性所在,努力让每一名中职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品质,理论是对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规律的正确反映。理论性是德育课的基本属性,坚守理论性是德育课的课程性质、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德育课以就业为导向,增强职业素质培养的理论性,用职业素质培养人、武装人,彰显理论性的新时代特点。在德育教学中的职业素质培养,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进行职业理想教育,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职业心理教育,进行职业经济教育,进行职业法律教育。在保证德育课程的正常教学,要大胆融入职业素质培养的科学理论,去重新整合教材,去重新设计课程,打造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流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对象物的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角度来看,职业素质培养本身就是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活动。德育教学中职业素质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不能关起门自己看。让中职生走出德育课堂,请专业实训教师在实训基地检验中职生的职业素质,请企业管理人员在实习单位检验中职生的职业素质,请社会各界人士在社会环境中检验中职生的职业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中职生不仅要学习职业素质的科学理论,而且要锻炼职业素质的能力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职业素质培养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相统一的。 “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德育课是思政课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称谓,同属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理论本源于实践,因为理论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又高于实践,因为理论经过检验、筛选、提炼得出来的精华;理论还要去指导实践,理论让实践朝着符合自身规律的方向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的职业素质培养要把理论层面的德育小课堂和实践层面的社会大课堂相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认为,统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对立斗争后,统一于事物当中,并且和谐相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的职业素质培养要从整体的国家角度出发,在落实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统一性要求。我们的中等职业学校是社会主义办学,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的职业素质培养一定是要打造社会主义劳动者,全国上下一盘棋。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的职业素质培养要构建成一个项系统的社会工程。职业素质培养要有理念导向的教学目标统一,要有前置设计的课程设置统一,要有具体实施的教材使用和教学管理统一,要有后期评估的教学评价机制统一,等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多样性是事物内部诸要素在时空间内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时因地因人而发展变化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的职业素质培养要从个体的中职生角度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进行多样性探索。
第一,因地制宜,推动地方资源融入德育教学中的职业素质培养。职业素质培养要利用好工业化程度高、农业化程度高、经济化程度高、信息化程度高等各种地方资源,打造地方特色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第二,因时制宜,增加信息资源融入德育教学中的职业素质培养。网络平台与信息化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要利用好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信息资源,打造多才多艺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第三,因材施教,丰富专业个性化德育教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设置很多的专业,要因材施教,要对症下药,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职业素质培养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相统一的。职业素质培养作为一个德育“有機统一体”,是鲜活的、动态的一个整体,整体内部诸要素呈现出多样化态势。职业素质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紧紧围绕这个培养中心问题,开展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德育教学工作的统一,必然形成一个由多样性诸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同时,在尊重统一性的基础上,职业素质培养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突出个性,打造特色,逐渐形成多样性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注重统一性的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职业素质培养形成全国统一的规范,都按照这个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和教学管理的规范来实施。注重多样性的创新,这种创新是在统一性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特色化的创新,发挥各个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和个体优势。职业素质培养的统一性的规范和多样性的创新,两者互相作用,相辅相成。
主导,统领全局并推动全局发展,起主导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师作为主导者,要把职业素质培养贯穿到“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去,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当然,要避免“教师中心论”的滋生,因为填鸭式教学让中职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明确教师的主导责任。常言道,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作为主导者,加强自身的职业素质培养非常关键,起到言传身教的影响,让中职生把职业素质培养“进脑子里”。打造一支科学理论水平要高、教学实践能力要强、职业素质体现要浓的职业素质培养专业化水平的教师团队。
主体,是相对于客体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中等职业学校的中职生作为主体者,要尊重教育教学客观规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努力学习职业素质的科学理论和努力锻炼职业素质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活动。当然,要避免“学生中心论”的错觉,因为中职生进行学习和培养的过程中容易滋生骄傲情绪不可一世。中职生要树立成才观,加强自主学习,自我内化,主动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中职生要明白未来就业和民族复兴,彰显出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职业素质培养的主导性和主体性是相统一的。德育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也要加大对中职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中职生的主体性作用。讲好德育课,培养好职业素质高的中职生,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教师要教好中职生的价值塑造、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扣好他们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学好德育课,中职生培养好自己的职业素质,突出中职生的主体性地位。中职生要学好以理想信念为核心进行职业理想教育,要以思想品德为核心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以心理健康为核心进行职业心理教育,要以市场经济为核心进行职业经济教育,要以法律法规为核心进行职业法律教育,等等。职业素质培养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让教师的主导性去引领中职生的主体性地位彰显,让中职生的主体性激励教师的主导性更加优化,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职业素质培养彰显新时代特点,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专业水平高的中职生,而且更要培养职业素质高的中职生。在新时代中,不断创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工作新局面,为中职生未来就业铺路搭桥,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陈颜珍,刘卓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八个统一”的辩证法意蕴及其践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7):45-50.
[3]王继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职业素质培养研究[J].知识经济,2018(4):144-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