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景涛
【摘 要】本文以武鸣区玉泉村师公舞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师公舞队的成员、服装、唱本、乐队等进行了调查,详细记录并整理了玉泉村师公舞队几部代表性剧目的演出情形,深刻描述当前玉泉村武鸣师公舞的演剧生态发展状况,并探讨分析剧目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宗教意义。
【关键词】师公戏;演剧;文化内涵;宗教意义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7-0011-04
师公戏是傩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师公舞是师公戏的一个分支,因以舞蹈为主而得名。师公舞最早源于古代壮族民间法事道场——百姓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屋太平,在生产劳作中创造出的一种祭祀仪式。清雍正、乾隆年间,发展成为一种舞蹈样式,称为师公戏①。当然,并非所有的师公舞均以舞蹈为主,也有一小部分有故事、有对话、有矛盾冲突,如玉泉村师公舞队的著名剧目《采茶舞》,就是一人饰演官员,一人饰演土地神,两人在台上表演故事。
玉泉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锣圩镇西部,共有3067人,耕地面积约338公顷,主要作物有水稻、玉米、甘蔗等。玉泉村处于狭小边远的山区丘陵,气候较为干旱,经济发展缓慢,村民的娱乐生活并不丰富,以师公舞为代表的娱乐活动成为了村民的主要消遣方式。由于该村主要收入来自于种地,所以作物的收成便成为当地民众最为关心的事情。正是在这种自然条件恶劣、民众盼望丰收的环境下,孕育出了以祈求风调雨顺、水稻丰收为主要寓意的师公舞戏。据村里师公队的老人介绍②,关于师公舞的产生还有一个古老的说法:玉泉村有一条河,河水被当地人称为“神水”,水里有鱼有虾,夏季非常凉爽,河水甚至可以直饮,由于玉泉村生态环境干旱,该河显得弥足珍贵。村民为了感激大自然的恩赐,特地创造了师公舞来表达感恩之情,并向大自然祈福,期盼丰收。
一、武鸣玉泉村师公舞队
(一)成员。武鸣区玉泉村师公舞队是村民自发组织的民间团队,所有演出均自负盈亏,政府每年仅有少量的资金扶持。舞队原有15名师公,因为年老等原因,如今仅剩下4名;现有成员17人,以中年男性为主,大多不再具有师公的身份,仅是演出的演员,并不需要遵守师公的规章制度。舞队中的演员多是当地的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演出的报酬仅占小部分,身份的限制使得他们只有农闲时才能参与演出。因此,玉泉村这支师公舞队常常会因为农事而凑不足演出的人手,演员在演出前几天排练时因忙于农事而无法到场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真正学习师公的人均为男性,且数量逐年减少,舞队通常会请人协助演出,从去年开始有女性加入,常辅助舞队在各种活动上表演。
玉泉村师公舞队队长潘家明老师是笔者调研的主要对象。潘老师今年71岁,是玉泉村第五代师公舞的嫡传人,现为区级师公舞传承人,收有徒弟二十余人。潘老师从小吃师公米,这类似于一种师公舞启蒙教育。在受戒成为师公前,潘老师曾担任玉泉村村干部。潘老师从2002年开始学习师公舞,退休后开始系统接触师公舞,至今已有17年的时间。通过十几年的系统学习以及舞台经验的积累,潘老师基本掌握了玉泉村师公舞的大部分剧目,如《四柱五行》《神兵投粮》《采茶舞》《赞南唐》《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三台舞》《金轮》《银轮》等。为了将玉泉村师公舞传承下去,潘老师才会在退休后坚持学习师公舞,正是这种传承的精神和责任感,使得这一艺术现在仍然活跃在舞台之上。
(二)常演剧目。玉泉村师公舞队以邻近的村庄为主要演出范围,承接各种红白事活动,或在特殊节日里进行表演,一年中所演出的剧目较为固定。在受邀进行表演时,为了演出效果同时也为了表达出既定的情感,剧目通常由师公舞队自己决定。按照曲調和寓意的不同,玉泉村师公舞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祈福、超度等寓意为主的师公舞,通常在红白事上演出;第二类是以行军打仗、养兵征粮、避邪保平安等寓意为主的骆垌舞,通常在庙会活动上演出,如《神兵投粮》《四柱五行》;第三类是以驱邪赶鬼、匡扶正义、保求平安等寓意为主的三台舞,通常在祭祀仪式或节日晚会上表演,如《三台舞》。此外,《采茶舞》这类有着一定剧情以及大段群舞的剧目也常在舞台活动中演出,《赞南唐》《二十四节气》等剧目则偶尔演出。
(三)唱本。玉泉村师公舞的唱本均为手抄本,由老一辈师公代代相传,现在玉泉村还保存着十多册师公舞唱本。唱本的内容多为十二生肖与节气、神仙与鬼怪的传说、求雨丰粮的祈福歌等。唱本上标有表示各种含义的符号,也标明了各个角色、曲调、动作,甚至还有演员的行走路线图。师公舞的唱本由壮族特有的古语记录,读音与现在的壮语、普通话大不相同,仅有个别字与汉字读音相似。师公舞的传承是口传心授,由于文字古老、读音艰涩,即使是老艺人也只能认识少许,并很难正确识读。玉泉村师公舞的剧本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不同演出用不同的本子,并非所有剧目拿过来就能演。
(四)服装。师公舞的服装并不华丽,以前多为演员自制,通常是一个长袍,上面绣一些图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使用的衣服直接在市场购买。衣服的颜色通常只有白、红、黄等色,红事多穿红色,白事则多穿白色。由于师公舞与道教的密切联系,师公舞演员身着的长袍类似于道士的服装。在师公舞的演出传统中,主要角色分为道公和师公。主演通常身着道公服,饰演道公,其他演员身着师公服饰演师公。值得一提的是,潘老师还珍藏了一件晚清时期的衣服,上面绣有昆仑、龙、鹤、八卦等28组意象,均为手工缝制。
(五)乐队。玉泉村师公舞队有自己独立的乐队,有4-5名成员,使用锣、鼓、大钹、唢呐、二胡、卜鱼等乐器伴奏。在演出时通常会按照剧目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乐器。例如,部分剧目就不需要使用二胡,仅以锣、鼓伴奏。师公舞乐队所使用的鼓,称为“岳鼓”,传说南宋名将岳飞曾经背过,因此得名,在《三台舞》中需要道公全程敲击。卜鱼一般只在演出前敲两下,以提示观众演出开始,之后的演出伴奏不再需要。此外,乐队还需要在每次演出前,跟随队长潘老师到寺庙去拜庙,吹奏固定的旋律,以祈祷土地神保佑演出的成功。
二、玉泉村师公舞队演剧调查
玉泉村师公舞队的演出每年固定有四场,分别是春节、农历三月三、农历三月十二和农历四月十八,此外便是一些文艺活动和私人邀请。私人邀请有过寿、神仙诞辰、干旱求雨或者红白事等,尤其是各种红白事的演出,占据了一大半。与舞台上的短时演出不同,农村地区的红白事演出通常要唱一整夜,不需要专门搭建的舞台,一般在主人家的庭院进行表演。自2018年2月至今,调研组跟随玉泉村师公舞队参与了数次活动,观看了数十种不同的剧目。下面笔者将对几个代表性的剧目演出情形加以详细描述。
2018年2月2日,调研组跟随玉泉村师公舞队,参加了培联下邑村文艺舞台落成庆典暨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文艺晚会。晚会中,师公舞队表演了传统剧目《四柱五行》,讲述了在战争中战败的士兵无钱回家、一路卖艺筹钱返乡的故事。表演前,师公舞队并没有进行专门的排练,演员们也没有化妆。潘老师头戴一顶长辫子瓜皮帽,身着边角有红色点缀的黑色道公长袍服,长袍前面绣着龙图腾,代表龙的传人;后面绣有武当山、八卦等元素,表明祖师是武当山人;长袍上还绣有一个骑马的人,代表当时以马为交通工具。其他演员脸上戴着黑色的面具,身着前绣麒麟、后绣老虎、边角也有红色点缀的黄色长袍,饰演古代的将军。演出开始时,伴随着急促的鼓声与唢呐声,潘老师手执长剑登台,后跟一名女演员和五名男演员,他们手拿三元棍,三元代表着唐、葛、周三位古代将军,而棍则是模仿将军的武器“枪”。他们戴上面具、背对观众,围绕着潘老师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排开。紧接着潘老师拿剑指向各个方位,各方位的演员便逐个转身。转身后,演员们以舞台中央为中心,左右成三角站定。随后,在鼓及唢呐的伴奏下,潘老师在前面带着演员们开始舞蹈:前脚向前迈一大步,后脚则在后面用脚尖点一下,这种舞步叫“四柱五行步”。大约两圈过后,达到了将邪气赶走的目的,演出便宣告结束,由潘老师带领演员下台。师公舞队的此次表演是为了祈求下邑村有个好收成,同时祝愿下邑村村民生活更加美好。
2018年3月11日,调研组跟随玉泉村师公舞队参加了“美在银青·乡村文艺大汇演”活动。师公舞队表演了传统剧目《采茶舞》,讲述了土地神请天庭中的八位仙女下凡来给衙门里的县令老爷跳舞拜年的故事。该剧演出人数多达12人,其中男演员4名,女演员8名。潘老师头戴官帽身穿官服,并戴上了长八字胡,手中拿着白色的扇子,饰演县令老爷;另一名主演则头戴黄帽身穿黄袍,戴着修长的白髥,饰演土地神;另有两名演员,头戴锥形红帽子,身着写着“兵”字的黄色大褂,饰演衙役;其余8名女演员则身着统一的壮族传统服装,饰演仙女。演出时,舞台上放置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充当衙门朝堂。先有两名衙役伴随鼓点声上场,然后县令出场。出场后,县令和衙役先面向观众自报家门,然后县令前往朝堂就坐。緊接着县令再向观众唱几句,引出下一个人物。随后,县令假装睡着,土地神左手拿拐杖、右手持神鞭上场,面向观众自报家门。县令差衙役将土地神带至大堂,二人展开对话,紧接着土地神请出八位仙女向县令跳舞拜年:仙女们分成两排站定,开始边唱边跳采茶舞,直至该剧结束。
2018年4月18日,恰逢农历三月三,调研组跟随玉泉村师公舞队奔赴银青庙。师公舞队表演了传统剧目《神兵投粮》。该剧的主角是骆越王,配角是戴着面具的神兵神将。传说骆越王带领的军队都是戴着面具打仗,且能施加法术,刀枪不入。商周时期,骆越女王③统治了广西一带,如今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便是武鸣锣圩镇祭祀骆越女王的日子。该剧由潘老师和6名男演员、8名女演员共同演出。男演员的着装及道具和《四柱五行》一样,女演员的着装则跟《采茶舞》一样。演出开始,伴随着锣鼓和唢呐声,手拿宝剑饰演道公的潘老师,带着6名头戴黑色面具、手拿三元棍的男演员登场。道公站立在中间,6名演员在后排按方位排开,中央方站定两名演员。然后道公开始到不同的方位演唱,各方位的演员逐次站立。在《神兵投粮》中,东南西北中五方并非仅仅是表达方位,还蕴含着不同的存粮数量:东方九万九千石,南方三万三千石,西方七万七千石,北方五万五千石。随着鼓声与唢呐声,神兵神将开始呈两路纵队对立,将手中三元棍举起,与对面演员棍棒交叉,形成敌对状态,这是练兵的意思,道公则持剑站于队伍中间开始唱:“乙亥存兵,乙酉存将,存兵存将,禄马兵马到殿前,白米洒马银钱洒,兵马不饥。”道公唱完这一小节后,演员往天上洒谷子,意为把粮食投给阴兵。大战甲、乙、丙、丁四个回合之后,6名演员转身,然后恢复蹲立状态。重复同样的唱词和动作两次。完成后6名演员恢复站立,跟随道公一同下场呼唤士兵上场扛粮食。下场后的6名演员摘下面具,转化身份,扮演扛粮食的士兵,跟着道公继续持棍上场。一同上场的还有8位女演员,两两成对,担着粮筐,前来给军队送粮草。所有演员上台站立后,道公持剑单脚向前迈步,其余演员横拿三元棍单腿向前迈步,模仿磨米动作,持续10次,随后在“呦嘿”声中结束这个动作。动作完成后,由师公带领所有演员,以前腿跳、后腿跟的方式绕场一周,向着银青庙鞠躬,结束演出。
2018年8月20日,调研组跟随玉泉村师公舞队奔赴庆丰,参加“2018年骆越庆丰节骆垌师公舞比赛”活动。师公舞队表演了传统剧目《三台舞》。该剧由潘老师及6名男演员、5名女演员共同演出,男演员仍沿袭《四柱五行》和《神兵投粮》的装扮,女演员仍沿袭《采茶舞》和《神兵投粮》的装扮,而潘老师头戴黄帽身穿蓝袍。演出开始,潘老师背着岳鼓边敲边跳舞,其余男演员则在潘老师后边重复着“四柱五行”的舞蹈动作,但动作幅度更大;女演员则在舞台的另一侧以相同的动作登场。登台后,6名男演员排成两排面向观众,5名女演员在最后一字排开,潘老师则在一旁开始边演唱边敲背在身上的岳鼓,歌词为:“奉财设主舍财君,问君相识何人。阴阳间无相识,四时重降来临。未到坛前欢喜坐,听我唱出众言恩。七月七朝看十四,六人同到桥边。一兄骑龙奏天下,二兄骑凤奉天宫。三兄骑虎贝遨色,四兄骑马狂回边。五兄骑麒麟奔四方,六兄骑龟游海边。子问大筵并小席,冯吾四时奏上天。”歌唱结束后,以同样的动作向舞台的另一侧移动。随后,男演员跟随潘老师在舞台左侧下台,女演员则从舞台右侧下台。
三、文化内涵与宗教意义
据玉泉村的师公老艺人介绍,师公舞起源于骆越文化,由于时间久远,难以向前追溯。但可以肯定的是,师公舞与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师公们认为道教中的“道”字是道德的意思,要求学习师公舞的徒弟要道德品质过关、人文修养高。师公舞演员在从艺之前必须要受戒,方式类似于道士受戒。师公一旦受戒之后,不能杀生,甚至连鸡蛋也不能打;不能吃牛肉、狗肉等,多以素食为主;同时也不能骂街、跟别人吵架。正是因为师公舞与道教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师公舞中才会出现众多的道教元素:很多剧目中的主角都是道公,演员所穿的服装也含有大量的道教象征标志,如八卦、鹤等图案。这种道教的元素不仅表现在外在的形式上,也更多表现在它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中。
在传统的祭祀仪式中,跳“师公舞”就是祭祖、酬神、祈福、消灾最为常见且最为重要的方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师公在演出时戴着各种造型夸张的神灵木面具,表演各种神灵故事,如演出《四柱五行》《神兵投粮》时,师公都戴着象征身份的面具,这种象征神灵的面具,并非仅仅是为了扮演人物,它也象征着中国祭祀仪式中原始巫术、民歌、舞蹈、叙事长诗和民间故事与骆越文化信仰的交融。④值得一提的是,师公舞的演员在每跳完一段之后,结束的造型都是双腿叉开半蹲,一脚脚尖点地,双臂有时曲肘上举,有时合掌前拜,这个造型具有明显的蛙型特征。这种师公舞中的蛙型特征,无疑是壮族蛙型图腾崇拜意识的形象反映。⑤
师公舞与道教的密切联系还体现在二者所信仰的宗教上。传统的师公舞有自己独特的宗教基础——梅山教(师公教)。梅山教,见证了人类从早期原始崇拜到原始巫傩教再到五教并行的过程,又反过来融巫、道、佛、儒于一体,是宗教发祥的活化石。它没有经典与教义,只有咒语和祭奠的仪规,也无固定的场地。凡梅山教众上山狩猎、下水捕鱼、设棚赶鸭、隔山呼应等72行技术,均要履行一定的仪式,即念咒、请神、问卦。上山下水后,按祖师爷神示布阵、守卡、挽弩、下网画圈等。梅山文化没有文字,因此百姓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反映生活、记事传书,甚至传达宗教教义,都必须要用歌舞的形式表现。正是当时的这种情况,促使师公舞开始孕育产生。潘老师的剧本《存兵本》上也写道:“梅山庐山红艳艳,豪光照开神福神。”由此可见,早期的师公舞确实是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有着保平安、娱乐诸神的功能,但发展到现在,已然不只具有单一的祭祀作用,其中蕴含着的文化内涵则更为深刻,更有价值。
四、结语
以道教为根基的师公舞,曾经承担着驱邪赶鬼、祈福平安的重大功能,它对于广大民众来说,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心灵的寄托。不可否认,武鸣区玉泉村的师公舞已然没有当初的辉煌。从笔者对玉泉村师公舞队演剧现状的调研不难发现,玉泉村师公舞面临着重大的问题。目前在武鸣县玉泉村,由于年轻人对师公舞的热情甚微,因此师公数量一代代减少。因为存在着种种忌讳,玉泉村没有从小培养的师公,大多数艺人结束原先的工作后才学习师公舞,因而玉泉村的师公几乎都是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最年长的师公有七十来岁。不仅师公演员面临断层问题,观众也出现断层现象,现在观看师公舞的人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对此缺乏兴趣,师公舞无法吸引到更多的年轻观众,自然也就无法培养自己的观众群。
此外,经费也成了一个难题。除每年政府固定的一万元拨款外,师公舞队所有的开支必须要自己负责。由于受经费的限制,师公舞队的演员并没有固定的工资,通常情况下,每个人都只是在演出完成之后,根据邀请者给出的价格进行分钱,一般一个人演出一晚上仅能分到100元钱。所以,演员中的多数还是以务农为生,他们并没有过多的业余时间用于排练。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缺乏相应的排练条件,排练的场所都在潘老师家外的一片空地上,没有舞台,也没有音响设备,演员在演出前没有进行排练,自然在舞台上难以呈现出完美的作品,也就无法吸引到年轻人。
虽说现在的演出质量不够优良,舞台表现也不够完美,喜欢师公舞的民众也逐渐减少,但是,调研组在深入武鸣区玉泉村、充分了解师公舞这一艺术样式后,为其中的舞蹈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欣喜振奋。研究师公舞,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艺术,使师公舞不仅仅作为一种当地的符号,而是能将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广泛地播散开来,让师公舞成为广西悠久艺术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注釋:
①潘红交,韦景云.壮族非遗“武鸣师公舞”的活态传承调研[J].广西民族研究,2016,(1):88.
②据玉泉村师公舞队潘家明老师介绍。
③又称罗坡女王,广东地区称妈祖。
④潘红交,韦景云.壮族非遗“武鸣师公舞”的活态传承调研[J].广西民族研究,2016,(1):90.
⑤罗红流.广西武鸣壮族师公舞的生态研究[J].艺海,2011,(6):114.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志·广西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广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 1995.
[2]张志卿.南宁平话师公戏的仪式与象征研究[D].广西大学,2014.
[3]莫政幼.论师公在壮族文化发展史的地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