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尧文
摘 要 为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完全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来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自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思维之花在课堂尽情绽放,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才能得到有效培養。
关键词 小学数学;主体地位;自然;自主;自信
中图分类号:B028,K26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1-0105-01
数学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实践。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泯灭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之产生厌烦与懈怠心理。因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教师要以此思想为指导,努力优化与改进数学课堂教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自然——了解与关注学生认知特点
不管是新知的导入,抑或是数学知识的深化,都应当追求自然、顺畅的状态与效果,而不是生涩与阻塞。要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相联系,并由旧知引发对新知的探究与掌握。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立场,遵循其认知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探究新知的情境中。
例如,教学“因数与倍数”这一内容,第二个板块是“借助直观,感悟依存关系”,要完成的任务是借助直观,引导学生感悟与体验因数之间的依存关系。首先,笔者告诉学生研究“数”离不开“形”,接着则用课件呈现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要求学生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一想,有多少种拼法,并用一道乘法算式来表示自己的拼法。学生按要求进行拼画活动,然后进行汇报,学生用“6×2=12”、“1×12=12”、“3×4=12”三个算式,说出了三种不同的拼法。笔者相机板书算式,并引导感受乘积是12的算式中两个乘数的相依关系,从而为“因数”和“倍数”的出场作了铺垫,同时积累了相关的感性经验。这样进行教学导入是基于对学生认知特点的了解与关注,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旧知和经验,更主要的是为“因数”和“倍数”这两个概念在现实中找到了原型。由此可见,在进行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识的学习时,要追求自然的引入和铺垫,从而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由旧知过渡到新知的学习。
二、自主——尊重与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数学教学要走出“灌输”的误区,让学习真正地在课堂上发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的学习行为是积极而主动的“想学”,是受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支持的。因此,课堂教学设计要能够激发学生内在需求,引导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悟,在“悟”中探索、发现,顿悟与发现会给学生带来愉悦的体验。
例如:在“因数与倍数”第三板块的教学活动中,要完成的任务是“探索方法,自主发现特征。在探索一个数的因数时,笔者呈现“自主学习单”——探究:你能找到48的所有因数吗?我这样找:;48的因数有:。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这个任务。反馈环节,学生思维活跃,踊跃发言。有的说是自己是用乘法算式来找因数的,有的说还可以根据除法算式来找;最后,有的学生还特别强调要一组一组地、有顺序地找,这样不能遗漏。笔者适时给予了认可与鼓励。接下来,笔者则引导学生去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再面向全班汇报。
为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笔者认为教师应完全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自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之花在课堂尽情绽放,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才能得到有效培养。
三、自信——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信心
自信,同兴趣、毅力一样,属于学习的动力支持系统。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是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为了帮助学生在心中培养起自信,教师一要立足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来科学设计探究活动,来促进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学会数学思考;二要注重科学的引导与评价,不打击与扼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做到了以上两点,学生才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增进对数学学科的情感。
例如,教学“因数与倍数”这一内容,笔者设计了如下板块:导入新课,明确探究内容→借助直观,感悟依存关系→探索方法,自主发现特征→归纳总结,分享学习收获→巩固运用,提升认识。这样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感性到理性,由抽象到具体,由认知到实践,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学生在笔者的引领下,拾级而上,一步一步地感知、认识、理解、深化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与应用,体验到了探究新知的乐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能够给予学生适时、正确的引导与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探究的过程。“你们能按照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48所有的因数,真棒!”“大家能够自己探索出有关倍数的知识,老师为你们点赞!”这些鼓励性的话语,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迸发热情。
综上,自然而然地导入与深化、积极自主地探究与发现、满怀自信地参与学习活动,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