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宋诗耀常山

2019-11-04 18:04黄立轩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常山宋诗杨万里

从钱塘江的袁浦渡出发,沿水路溯水行舟,过严州(今建德)、婺州(今金华)、衢州,便可直达常山江,王安石、苏轼、米芾、曾几、李纲、赵鼎、陆游、杨万里等数百位宋朝著名诗人,都曾从这条江来来往往,留下了一千多首美丽的宋诗。

这是一条继唐诗之路之后的又一条中国文化之路,它不是那条从地图上被永远抹掉的张择端笔下的汴河,而是一条流淌着宋诗光芒的永不枯竭的常山江。

1、因为王介

读罢常山宋诗,才发现王介是给常山带来文化、引来文坛大家的第一位诗人。

从常山回来,我不遗余力地在史书和诗书中找寻王介的身影,想用诗歌的点点滴滴来拼凑王介诗人形象。但历史总是很无情,把许多事、许多人、许多诗作消失于时光里,消遁在江湖中。

只有在王安石、苏轼、苏辙,赵抃的诗作中,才寻觅到王介的不简单,居然北宋政坛和文坛上,顶重量级的人物都为王介写悼念诗,可见王介在北宋的政坛和文坛上是个很有人缘的人。

据明《三衢家庙志》记载,常山王介乃章舍儒林之家,天上文曲群星普降王家。其父王言于宋天禧三年(1019)高中进士。庆历六年(1046),王介高中进士。嘉祐四年(1059),其胞弟王悆(yù)也中进士。熙宁六年(1073),其子王汉之中进士。元丰二年(1079)其侄王沩(wéi)之中进士。元丰五年(1082),其次子王涣之、三子王沇(yān)之中进士。一个甲子的时间,王氏一门中了七个进士,在整个大宋实属罕见。

大宋的宋仁宗赵祯是位开明的君主,他于嘉祐六年开“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要选拔才学出众、品行端直正派而且敢于说真话,直言不讳,勇于给皇帝提意见的才士。这年宋仁宗挑选了15名进士参加殿试,从中遴选出三位德才兼备的官员,王介位于苏轼和苏辙之间,排名第二。

在中国封建社会所有的皇帝中,宋仁宗算是最能知人善用、善于纳谏的皇帝。据说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直言规谏屡屡冒犯皇帝,每每陈述理由到动情处,嘴上的唾沫星子不由自主地飞溅到宋仁宗的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拭脸,一面静静地听他的直谏,接受他的合理建议,竟然一点也没怪罪他。

宋仁宗的善于纳谏成全了铁面无私的包拯。反过来,包青天的出现是政治清明的产物而非其他,因为仁宗的开明,才有了包青天产生的政治环境。不管是遭到反唇而相稽,还是被喷上一脸唾沫星子,仁宗都泰然处之。他不认为这样会龙威尽失,有道理的,他就准奏;一时不能接受的,他就先擱置一边,进行冷处理。对提意见者绝不打击报复,有时甚至会安抚有加。

仁宗死后,宋朝的天空似乎变了点颜色,在宋神宗赵顼的熙宁九年(1076),中国大地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大事小事。交趾(今越南)攻邕州(今南宁),尽屠居民,凡五万八千余口;宗哥羌部首领鬼章袭扰踏白城(今甘肃临夏西北),知州景思立等战死,河州被围。朱崖军(今广东崖县)黎人反宋;王安石罢相,出判江宁府;疏浚汴河等等。

这年,罢官闲居在京口(今镇江)的花甲老人——王介安静地去世。他的儿子沇之、沔之等人把他安葬在京口的蒜山之东的黄社村。

这一年的中秋,苏轼在密州举头望月,写下不朽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千古喟叹,除了伤离别,也一定有着伤生死。

这一年的苏轼,也是在中秋差不多前后作了《同年王中甫挽词》:

先帝亲收十五人,四方争看击鹏鹍。

如君才业真堪用,顾我衰迟不足论。

出处升沉十年后,死生契阔几人存。

他时京口寻遗迹,宿草犹应有泪痕。

他在“先帝亲收十五人”后面自注说:“仁宗朝贤良十五人,今惟富郑公、张宣徽、钱纯老及余与舍弟在耳。”

到这一年,当年被宋仁宗亲自把关多轮招收的“高级领导干部培训班”的十五位德才兼备的同学死去了三分之二,只剩下五人了。虽然苏轼这一年才四十一岁,但政治上的沉浮飘荡,亲人朋友的生离死别,又岂能不让多情的艺术家黯然神伤?他们几乎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一批人,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一时豪杰,然而白云苍狗世事无常,又能奈何?

八年以后,苏轼变成了苏东坡,由黄州奔赴他的另一个放逐之地一一汝州,途经京口的时候,意外地遇到了故人之子王沇之,两人相抱在一起,想起前尘往事和当下的处境,都忍不住的泪如雨下。那时的王沇之也因为政治不正确,谪罪于钱塘。而这一别,东坡也越走越远了。回首往事,苏东坡依前韵再次为他所尊敬的王介老学长写下心情复杂又哀伤的挽歌一一《王中甫哀辞》:

生刍不独比前人,束槁端以废谢鲲。

子达想无身后念,吾衰不复梦中论。

已知毅豹为均死,未识荆凡定孰存?

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

苏东坡在序中这样记述“登科十五人班”的生死存亡:“仁宗朝以制策登科者十五人,轼忝冒时,尚有富彦国、张安道、钱子飞、吴长文、夏公酉、陈令举、钱醇老、王中甫并轼与家弟辙,九人存焉。其后十有五年,哭中甫于密州,作诗吊之,则子飞、长文、令举殁矣。又八年,轼自黄州量移汝海,与中甫之子沇之相遇于京口,相持而泣,则十五人者独三人存耳,盖安道及轼与家弟而已,呜呼悲夫。乃复次前韵,以遗沇之,时沇之亦以罪谪,家于钱塘云。"

1076年的10月,因为王安石罢相出知江宁,政治格局发生了些微变化,苏辙也获得了一次调动回京的机会。这首《过同年王中甫墓》虽然不能确定是当年的作品,还是许多年以后的作品,但他确实站在了王介的墓前并致以真情的告白:

平生使气坐生风,徐叩方知学有功。

应奉读书无复忘,虞翻忤物自甘穷。

埋根射策久弥奋,投老为邦悍莫攻。

坟木未须惊已拱,少年吾亦作衰翁。

也许一个人的过世,不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落寞,但王介的离世,的确让苏轼苏辙兄弟感受到了莫大的悲哀。

友谊永存心间的还有敬爱的王安石王荆公,坊间虽然流传了不少他与王介互怼的段子,他依然用真挚的挽诗褒扬了这位几乎与他相交相缠相爱相杀了一辈子的常山人,赞他高华的才学和自己深切的同窗之情。见《王中甫学士挽辞》:

同学金陵最少年,奏书曾用牍三千。

盛名非复居人后,壮岁如何弃我先。

种橘园林无旧业,采苹洲渚有新篇。

蒜山东路春风绿,埋没谁知太守阡。

2019年4月20日与作家张国云、刘小平一同走进常山县东案乡底角村“贤良宗祠”即王氏宗祠时,这座始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重修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和民国廿五年(1936年)的“贤良宗祠”。宗祠规模宏大,布局合理,为亭台翘檐式建筑,其用料讲究,建筑雕刻精细。门前是普通台基,台基左右两侧立有两对不同造型的旗杆石,一对狮子戏球,高约1.2米,形状威武。门前西向六米处建有一屏照墙,长11米多,宽近半米,正门北侧毗连世美坊。祠堂共分三进,前进为亭台支角檐八角楼建筑,中廊设戏台,左、右侧设厢房,前、中进间有一天井,长15.6米,宽4.4米。祠内一幅幅神采各显的木雕,或人物、狮、凤,或花卉,栩栩如生,令人击节赞叹,回味无穷。

我随国云兄的脚步在贤良宗祠里缓缓而行,细细观赏品读常山文联主席王有军为贤良宗祠整理的名人故事、诗词考据,感叹于千年前的常山书香浓郁,涌现出了许多诸如王介这样热心文化教育的官宦、商贾,他们无形的教育,他们的优秀品质陶冶,才使常山英才辈出,出类拔萃;感动于至今保存完整的清晚期宗祠建筑,它对研究浙西宗祠建筑发展有着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2、犹爱常山

常山引来这么多宋朝的大家们来赞美,是因为王介,非也!

根据学者们近年的研究和常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余风先生精确的概括,有四点是常山“宋诗”闻名的原因。其一为人才现象扎堆,常山历史上总共出过一百三十七名进士,仅宋代就占了九十五名……其二为经济发达、寺庙众多成为“南渡”名臣文士的宦游寓居宝地……其三为水陆转运、舟车汇集的交通枢纽优势和风景秀丽的风光,吸引了一百多位诸如曾几、陆游、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朱熹等鼎鼎大名的诗坛巨匠描写常山……其四为国破家亡、民族屈辱使得诗歌成为表述强烈爱国情怀的最佳载体……

翻阅品读《常山宋诗一百首》,其中曾几的一首《三衢道中》最為脍炙人口,尤其对常山人来说更是情有独钟: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曾几将一次平常的郊游写得空气清丽、景色怡人,写得舒畅、愉悦心情跃然纸上。

曾几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诗人,他的嫡传弟子是盛誉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曾几所代表的江西诗派那种“锻炼而归于自然”的诗风对陆游有一定的影响。陆游早期的诗歌语言精细考究、喜欢运用典故,有化用前人诗句的习惯。到了中年,他的诗风传承发扬曾几的平淡朴实特点,诗中既可以看到李白的雄浑豪健、气势奔放、境界开阔的诗风,也能感受到杜甫的深沉和精炼,还可看到白居易、曾几闲适诗的轻快的调子;另外,他提倡“工夫在诗外”,强调诗应注重内容、意境,应反映人民的要求和喜怒哀乐。诗的创作要“躬行”,要到生活中广泛涉猎,开阔眼界。

陆游正是沿着老师曾几指引的道路前进的,他与曾几的诗一样,可以让我们从中领悟出一致的人生道理,如《晚过招贤渡》:

老马骨巉然,虺尵不受鞭。

行人争晚渡,归鸟破秋烟。

湖海凄凉地,风霜摇落天。

吾生半行路,搔首送流年。

在崇山峻岭的三衢大地,乘船远行是宋朝最快捷的交通工具,而招贤古渡,就相当于现在的动车站这类地方,每天来来去去不计其数。这一年是淳熙六年(1179),朝廷召陆游回京述职,行至半路,朝廷又让他留在衢州待命。是年深秋,陆游被任为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他匆匆收拾行装赴任,在途径常山招贤时,辗转于南北,奔波于仕途的陆游,不免被熙熙攘攘,热闹争渡的情景所震撼。看着眼前来往于古渡那行色匆匆的人们,空旷的常山江,凋零的落叶,他思绪万千,不由想到了自己两年前写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内心涌上了淡淡的忧伤,从而生出种种感叹,写下了《晚过招贤渡》这首“愤青”之诗。

历史上,招贤古渡商贾云集,自古就有浙西名渡之美誉——临江长长的一条街,青石板铺就街心,虽窄窄不足六尺,可站街望江,江水碧绿,青山巍峨。一条渡船在江中争渡,水中白鹅鹅嬉水,莲上青蛙蛙伏莲,俨然一幅天作之画。

其实,不仅仅是陆游,许多历代文人墨客都在常山留诗遗唱。杨万里曾六过招贤,写过许多以常山美景为内容的诗文,其中编入《诚斋集》的就达30多篇。现存明万历年编写的《常山县志》和以后编辑的《常山县古诗词选》,收有杨万里八首写常山诗作。

小时候学习古诗,最喜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以为杨万里是和陶渊明一样的田园派诗人,终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淡泊名利,乐山好水,明亮通透,而又憨态可掬。

直到后来,了解到更多关于杨万里的生平事迹,才深刻地了解了那句“家国不幸诗人幸”的真正含义。

招贤镇是常山县的东大门,古为常山古县治,因在此广招贤能之士而得名。

淳熙六年(1179)农历五月,杨万里被调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赴任前,他顺路回老家吉水经过招贤渡。当时正遇连日淫雨,气温骤降,洪水猛涨,招贤渡停航,他被困于招贤渡口,心情十分焦急。此后,他乘渡船过江,走在五里至阁底途中,又眼见岸边道路被洪水严重冲塌、小桥被大量冲断、沟渠中横竖着杂渣乱石的灾后惨状,心情愈发沉重,于是写下了《招贤渡二首》。第一首诗文为:

归舟曾被此滩留,说著招贤梦亦愁。

五月雪飞人不信,一来滩下看涛头。

诗中形象地叙述了诗人被迫滞留招贤渡的尴尬局面,尤其是后两句反映出诗人内心淡淡的怨气,也暴露了诗人内心的万分无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怪自己运气不佳,天公不作美。

第二首诗文为:

倦游客子日无聊,不是江山景不饶。

危岸崩沙新改路,断渠横石自成桥。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连日赶路辛苦疲劳、无心赏识江上景色的沉重心情,末两句则运用对仗的方式,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当时岸边道路、小桥、沟渠不堪入目的真实场面,让人读后仿佛亲临其境。

其实,杨万里此次被困招贤渡,共写有《过招贤渡档四首》,常山史料只收集了其中一、三两首。后来,杨万里还回顾性地写了一首《过招贤渡》:

归船旧掠招贤渡,恶滩横将船阁住。

风吹日炙衣满沙,妪牵儿啼投店家。

一生憎杀招贤柳,一生爱杀招贤酒。

柳曾为我碍归舟,酒曾为我消诗愁。

可见他对受困招贤渡是多么的念念不忘。

淳熙七年(1180),杨万里离吉水赴广东任职,在一个深秋的傍晚,又一次溯江而上来到招贤渡,他到曾经相识的徐元达家借宿,写下了《宿徐元达小楼》五言律诗。诗曰:

楼迥眠难着,秋寒夜更加。

市声先晓动,窗月傍人斜。

役役名和利,憧憧马又车。

如何泉石耳,禁得许多哗。

诗的前四句意思是说:楼高难入眠,深秋之夜寒气袭人,更难入眠,而不眠之夜夜更长,滋味很不好受。可是,当窗外的月亮还斜射着,正是早晨朦胧之时,又被街上的小贩们吵醒了。后四句则是诗人从自身的苦累和烦恼出发产生的联想和奇想:这世上那么多苦和累,无非是名利放不下;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奔波劳顿,实在可怜。怎样才能摆脱这种苦累、忙碌的日子呢?难道一定要等到身归林泉,才能逃脱这世俗尘事的喧哗与苦恼吗!

第二天晚上,杨万里又借宿在渣濑(今天马镇渣濑湾村),并根据白天所见所闻写下了《宿渣濑滩》一诗。

寒流一带槛前横,落日诸峰霞外明。

水断新洲添五里,客寻旧路却重行。

江车自转非人踏,沙滩常舂彻夜鸣。

畴昔稚桑今秃树,如何白发不教生。

诗中的“寒流”就是指常山江,因为诗人上次受寒于招贤渡,所以他这次称常山江为寒流。

诗的前四句是說:常山江像一条白色的飘带横在门槛前,夕阳西下时可以看见渣滩对面红炯炯的晚霞映照诸峰,孤鹜落霞的衬托下那飞跃的姿态构成这美丽的景色,虽不如王勃《滕王阁赋》中描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却比上次的恶劣情形大大的不同。道路常被水阻断,只能围绕新洲前行,而多走了五里冤枉路,有时还走了些回头路,造成“却重行”。后四句是说:在村头江边,“江车”(即水碓)在水力的作用下自转不停无需人踏,沙滩上百姓日夜不停地利用水碓舂米磨粉。粉有苞芦粉、麦粉、米粉,米有稻谷米、粟米;那个石臼还用来褪山核桃壳,褪栗刺。当拔起水渠口的木闸,“哗啦啦”,江水冲到木辘轳那一格一格木板上,“嘎吱——嘎吱——嘎吱”辘轳转动起来,辘轳边上的木齿轮咬动石磨上的木齿轮,石磨“轰隆隆轰隆隆”转起圈来,像夏天里的雷声,那舂米的声音,整个晚上都发出“咿呀”之声。为了生存、养家糊口,渣滩人种桑养蚕,如今把稚桑的叶都摘光只剩下秃树了,如此的辛苦忙碌,把心血沥干、头发累白,却只能获得一点点微薄的收益,这种状况何时才能改变呢?

前后两篇“借宿诗”,可谓异曲同工,都颇具悯农爱农、心忧黎民百姓的浓浓深情。

淳熙十一年(1184)春季,杨万里为母亲服丧三年期满后奉召入京任尚书右郎,在朝廷派迎人员的护随之下,他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踏进了常山境内,并于当日晚些时候写下了《入常山界二首》。其中一首诗为:

老随千骑赴毗陵,骑吏朝来有喜声。

未到常山三十里,此身已在浙中行。

杨万里此时已年近花甲,对官场本已有些渺茫,但临老了却被朝廷重用,心情是轻松、愉悦的,所以开头用“千骑”这一夸张手法来烘托心情,同时因为心情的缘故,他觉得骑吏的“得得”蹄声也是喜孜孜的,正有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心旌。于是,他一路谈笑自如,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未到常山三十里”就感到已经到达常山,甚至快到京城临安了,不成想自己还在常山。

杨万里这次到京城任职,在浙江境内逗留了五、六天,可能在常山的会友或办事都非常顺利,所以,从查濑(渣滩)经过时,心情愈发开朗,有些留恋地写下了《过查濑》一诗。诗曰:

眼底常山一武中,上滩更得半帆风。

春天以水为铜镜,白鹭前身是钓翁。

旧日岸头浑改尽,数尖山嘴忽搀空。

老夫只费五六日,行尽浙山西复东。

常山已在眼中,经过上滩时帆船借助顺风,快速向前航行;水面风平浪静,水波不惊;白鹭闲立,渔翁悠然自得坐立船头垂钓。昔日被洪水冲毁的岸头如今也彻底改颜换面,数支耸立的山峰也因无云雾遮蔽而清晰地摆在眼前。这样顺山顺水的行程,这样的好天气,只要五、六天,就可行尽浙西到浙东了。

出生在南宋的杨万里,一生仕途并没有青云直上,出任过十多个官职,也不见有非常突出的政绩,唯一的亮点就是举荐了后来被封圣的朱夫子朱熹。

常山,有曾几、陆游、杨万里这么多文人墨客寄情抒怀,有宋代诗歌一派繁荣景象,何惧不独特,何忧不魅力。

3、文化之河

常山江是一条充满历史故事的江,是一条在宋代时期文化发展最辉煌的江,是一条众多常山家族集群登科进士的江,这条江共哺育过常山历史上137名进士,仅宋代就占了95名。因为这一集群现象常山人把他命名为“宋诗之河”。

为何呢?从地理角度观察,常山江位处两浙首站、八省通衢,是浙江与南方八省之间往来的必经之地,是江西、福建等地水陆转运、舟车汇集的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从史料查析,常山县境内的古航道两岸,从西至东约六十里,古商埠码头是鳞次栉比,几乎两岸都是客货站点,尤其是三座古县城,即定阳古县城、招贤古县城、常山古县城的港埠规模之大、吞吐量之大、人流量之大几乎是空前绝后的。

从生态环境观察,现在全国都以“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为发展理念,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常山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森林覆盖率全域达73.2%,常年空气质量保持在二级以上,出境水水质常年保持二类水以上标准,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十佳示范城市、中国第七座国际慢城……

从诗歌史上统计,近南北宋历史上就有100多位诗人描写常山的人和事,留下了1000多首诗篇。北大编的《全宋诗》共72册收录了27万首诗。常山就占有不少的比例。这多的诗人,还是高水平的诗人,如此集中地歌唱这片小小的山水,可见非同一般。

既然一川常山江水串起这么多灿若星辰的宋代名人足迹和动人诗句,那么现在该如何研究、如何提炼、如何构思、如何实施呢?

钱塘江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坚提出了四点中肯的意见:“首先是认识南宋文化。南宋文化在浙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资源。‘精忠爱国、崇尚艺术、安抚百姓、注重工商是南宋文化的核心要义;其次是慢城与诗歌的关系。‘何处心安慢城常山,为什么要慢下来?慢下来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诗歌也是慢的,慢城与诗歌是很好的关联;第三是怎样打造‘宋诗之河;第四是关于传播问题。要古為今用,为当下旅游发展服务。”

常山县委、县政府深谋远虑、运筹帷屋,确定方针大略,结合常山港水利综合治理,将这方不可再生、难以复制的瑰宝,打造成“江南水乡风物清嘉的文化名县”,以“宋诗之河”留住乡愁,延续文脉。把百里常山江规划分为长风、县城、招贤三大段,融入宋诗文化,打造“宋诗长廊”。

其中:长风段定位以南宋“中兴贤相”赵鼎及“三贤”诗为主;招贤段以杨万里诗为主,在镇上建设杨万里诗歌纪念馆,展示以杨万里为代表的宋代诗人在招贤古渡留下的诗歌,以诗为线,通过情景再现、诗歌展示等形式,展现“千年古渡”的文化底蕴和繁华盛景;县城段则汇聚常山宋诗之精华,打造成常山江上的一道高端大气、雅俗共赏的文化景观。

景观设计讲究点、线、面、体、色彩、质感等,如何更好地去记忆、去见证、去享受、去陶醉“宋诗之河”,以“宋”定容,以“文”为脉、以“景”塑城、以“古”理迹呢?我听着常山水利局汪科长的介绍,打量着一处处正在施工中的工程。

在县城段,见1800米核心区(建县1800年),分别布置着“中央核心诗画浮雕区”“诗词浮雕区”。浮雕内容以宋代名作——“诗词文化”;宋代名士——“文人雅士”;宋代名城——“文化古迹”;宋代名胜——“常山县古十景”来彰显常山文化。

在第一段中央核心诗画浮雕区,紧扣“宋诗之河”精神,以一首诗为引子,结合诗词意境,穿插多首宋诗等内容组成整体浮雕画面。

浮雕整体设计行云流水,内容贯穿流畅;石材选择多样化,色彩鲜明,与周边景观相呼应;形式多样化,传统意味浓郁,能满足滨江河岸最佳观赏效果;特别是块面化的艺术构成手法,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第二段浮雕以“组合式”形成构图,三组浮雕以景石配合金属镂空景墙、人物剪影,结合山水画景等元素,互相穿插组合,间隔配合篆刻诗词,形成整体浮雕的宋诗文化画面。

文化柱设计以紫港古渡为背景,石材穿插金属的材质,色彩绚丽稳重,整体构图穿插宋诗、山水文化等剪影,诗画交融,稳定如磐。立于滨江堤坝之上,承载着文化图腾,给人有种“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气概。

滨江公园上段雕塑设计有以宋版线装书为原型,高低错落布置,上刻常山风景图案、常山的宋诗及“宋诗之河”字样。结合浮雕、囿雕、立体雕刻等工艺,通过宋版线装书等设计元素引领游客穿越一千余年,感念”宋”印象。

滨江公园下段雕塑设计以石材结合铜的材质,将宋诗以篆刻形式呈现,放大宋诗文化元素,寓意“宋诗之河”绵延不断,未来城市蓬勃发展。

站在江堤上,此刻,春天的毛毛细雨,如银丝,似拂柳,携带着万物的期盼滋润着大地;春天的毛毛细雨,如窃窃私语,亲吻着我,哺育着常山江。

我急切地相去看看杨万里曾六过招贤的招贤段设计方案,瞧瞧那边的修复情况。

下午,我漫步于常山招贤古街,观赏着常山县紫港中学美术教师王顺利创作的工笔画长卷《招贤古渡》(局部)。据说此画卷长15.1米,宽0.6米,画中人物有344人,他们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穿插各种商贸活动,再现招贤古渡的历史风貌。

招贤古街为东西走向,约一公里长。从画作可见,古街一面是店铺,铁铺、肉铺、药店、布店、挂面店、豆腐坊、糖坊、小吃店、大吃店(饭店)、客栈与宿店以及茶馆、酒肆等店铺连墙紧依。古街一面临江,那常山江自西而东流经。街面用卵石和青石板铺就,街分上下街,东面称下街头,西头称上街头。古街民居属于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粉壁青瓦的四周围起高墙,呈阶梯状高出屋面,错落有致,形似马头,故称马头墙。马头墙高低起伏,千变万化,宛如一曲黑与白的交响乐,在博大与小巧、规整与飞动、繁复与简单、空虚与充实的相辅相成、互为渗透中显示真美,体现着它流动的韵律。

走进由徽派民居改造的杨万里诗歌纪念馆,原为招贤毛文凯老宅,整幢民居不仅重视整体的徽派神韵,还注重局部的雕琢趣味。天井回廊间有镏金彩画和斗拱,每根柱子都有木雕,图案丰富,色彩淡雅,气氛亲切而尺度宜人。回廊周围斗拱飞檐、窗棂隔扇、花门栏杆、神位龛座上,精雕细描,内容有自然景色、历史故事、传说戏文、生活场景等丰富题材。雕刻精美,丽而不艳,媚中含庄,活生生一幅宋明风情长卷,栩栩如生,给原本呆板的静态建筑注入了几分生命的情调,丰富了民居的内涵。

顺着楼梯上去,其二楼阳台设计独特,高于二楼楼板1米左右,像现在建筑中的飘窗,古时称“美人靠”,是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的靠椅的雅称。

古代贵妇小姐,尤其是贵族阶层的妇女皆深闺幽居,抛头露面是不被允许的,活动场所与精神世界都极为有限。百无聊赖之际,她们只得妆楼瞭望、凭栏寄意。西楼的月缺了又圆,却没有心上人的归期。更何况,韶光易逝、花开不再的慵懒闲愁轻易就涨满了胸臆。那些美人靠,曾印下多少蹙眉凝眸、引颈顾盼的寂寞身影?君不见,唐代之后的诗词歌赋里,“朱栏倚遍黄昏后”的闺怨是怎样被一遍遍地咏唱?

当然,倚栏举目、肠断天涯也并非女子的专利,“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大抵,有心事的人都偏爱那一道曲欄。

招贤古渡是宋朝的著名古渡,长期以来,为商贸往来必经之地,因此形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集市。老话讲“难走常山路,难过招贤渡,花了铜钿还要脱掉裤。”(意思是说招贤渡风大浪急导致船难靠岸,到了岸边,花了钱还要脱掉裤子才能上岸,以免弄湿衣裤),可见招贤古渡当年的繁华。

看罢招贤古街,才感觉到招贤古街是常山江“宋诗之河”不可或缺的历史古街,他把历史人文与自然条件融于一体,是开发旅游的最好媒介。如将古街的风格修旧如旧,店面功能除修复保留好传统的物件外,再融入一些休闲旅游概念。比如在古街中、古桥南的桃花坞可开发一些民宿与农家美食,加之古街上原有客栈与酒店的开发,可满足客需;比如在古街北,在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前题下,沿“宋诗之河”设计建设适量临江酒吧、歌吧、茶吧等,还原一些宋时的风格;比如在上街头西北侧,那开阔的河滩,设计建设一些水上乐园、水碓等,与古街特色旅游相配套,打造休闲娱乐胜地,再比如……那招贤段就旧貌换新颜了。

一江宋诗润常山。“以水塑容,构宋文脉,以水定城,筑常山韵”的常山江。这条悠悠的宋诗之河,每朵浪花都沾染着诗气,每道波纹都泛浮着诗情。让历史文脉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为千年古县常山增添底蕴,留住历史文化的根脉和记忆,让我们怀着寻根的崇敬,畅享常山的文化旅程吧!

作家简介:

黄立轩,笔名:轩歌,浙江玉环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大学研究员兼任浙江大学中国古村落修复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就学于台州学院中文系、东南大学艺术学研究生班、鲁迅文学院24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著有学术著作《远古的桨声——浙江沿海渔俗文化研究》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山花奖-学术著作奖”;海洋文化著作《筑梦大海》《海岛女医生》《沧桑正道》《史说-台州港航》《为了谁》等10部,其中《筑梦大海》获第七届徐迟报告文学奖、2017年中国影响力图书、宁波市“五个一工程奖”、浙江交通文艺第三届“梅花奖-特别贡献奖”等,《为了谁》列入2019.8月浙版好书榜。

猜你喜欢
常山宋诗杨万里
春蜜桃试种表现及避雨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汉故博士常山太傅王君坐榻年代探讨
常山寻宝
常山药业不炒作
论宋诗中的金明池
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我会等你回来
《全宋诗》校读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