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条宋诗之河

2019-11-04 18:04张国云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常山宋诗之河

“福也!”彩师的引吭高歌。

“好哇!”众人的大声附和。

“福也!好哇!”又是一阵掷地有声、嘹亮清脆的喝彩声,这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喝彩,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激情与感动。

说要到钱塘江源头的常山县采风,组织者要作家们自选一题。来自经济口的我,自然万变不离经济。后来选题公布时,不知怎么要我写钱塘江诗路——常山江“宋诗之河”。

历史上谁不知唐诗宋词的辉煌,反之这宋诗有戏吗?好在采风前一天,我在人民大会堂为麦家先生张罗一场主题演讲:叫做“世界很大,但书最大。”

不知从什么话说起,当麦家得知我次日要去常山,他接过话茬说:“这几年我到国外,老是有人问我:‘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

麦家极力耐着性子解释:“诗歌就是中国人的庙宇,也是中国人的信仰。”

顿时,麦家的话一下提醒了我,记得林语堂说过:诗歌教会人们,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从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作中国人的宗教。

噢,诗歌关乎着中国人的信仰,我久久琢磨着这话,无疑提振了我到常山宋诗之河采风的信心。

现在令我好奇的是,当歌谣邂逅宋诗,这八面威风的常山喝彩又将是一个什么模样——

1

如果说,一方水土离不开大河的哺育,那么常山一定离不开钱塘江的呵护和滋润。

常山早在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建县,已有1800多年的建县史,位于浙江西部,钱塘江源头,素有“八省通衢,两浙首站”之称。

正因为先人择水而居,繁衍生息,当钱江源之水在这里汇集成一条常山江,上百里的母亲河又浩浩荡荡贯穿全县,这时出乎意料的是,它竟勾勒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钱塘江诗路。

这天,我们沿着钱塘江溯流而上,第一站来到何家乡,这里位于常山的最西面,当然也是浙江或长三角的最西部,在汉唐时期为常山县故址,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有黄冈山、万寿寺、莲花洞、石门峡谷、石门佳气、长风大坝、尚书坊、樊莹墓、湖澄祖庙、忠简孤冢等十大旅游景点。

何家乡人大主席刘小莉带着我们踏看了宋诗长廊项目,还领我们参观了村史馆。我们这才知道,“一部常山史,半部在何家”。据《常山县志》记载,常山最早的县治即在何家乡,那时的常山江,桅杆如林,商贾云集,货进客来,热闹繁荣,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有趣的是,在何家乡有一个叫钱塘的村中,流传着一个传说。东汉年间,有一名姓戴的官员从京城回老家探亲,船只行至何家乡境内码头时,官员问船夫,到哪了?船夫答:在琚家。官员随即便入榻而睡。日晒竿头时,官员再问,船夫答:在琚家。眼看日落黄昏了,官员推开船帘,一看,江面宽阔,两岸重峦叠翠,又见炊烟袅袅,遂问船夫,行至哪了?船夫答:在琚家。后来,官员回京城后立即向皇帝禀报,谏言在这里设立县治。

顺风顺水的宋代,也是常山文化一跃铸就辉煌的朝代,大批常山历史文化名人成長于这一时期。加上,常山自古人杰地灵,又将宋诗推向到一个鼎盛时期。

据统计,常山历史上总共出过137名进士,仅宋代就占了95名。可见当时的常山人,“牛”得让你根本无法想象!要么义薄云天,要么才华横溢,要么位极人臣,要么书香世家。

宋代常山的第一个进士、吏部尚书汪韶,一门书香极盛,后辈多学有所成,创造了“一门十八进士”的惊人纪录。章舍贤良王氏,弟子侄皆登进士第,时有“一门九进士,历朝笏满床”之誉,尤其是王介与当时的社会名流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曾巩等人交往甚密。在皇帝亲自监考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中,仅三人入选,苏轼第一,王介第二,苏辙第三,其才气可见一斑。

刘小莉还介绍说:何家乡江氏历代进士的人数尤为可观,共19名进士,被誉为“一门三御史”“九子十登科”的显赫门第,南宋宰相文天祥曾为《江氏宗谱》题书“御史之家”。像这样许多家族式集群登科进士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在古代能够进士及第的文人,一般都擅长吟诗作赋,假如当时有记录,一定是数量惊人的诗歌宝库。

现在时间倒流到宋初的一天,吴越纳土归顺,常山人江景房被授予镇海军节度判官,奉命押送吴越图籍进京。江景房怜惜吴越百姓税赋过重,冒死沉籍于江,一江清波化去了民愁民怨,也引发了宋太祖的雷霆盛怒。在众多大臣的保荐下,江景房免去死罪,随后淡然归隐常山,史学家多有赞誉。江景房唯一留存的《保安寺》一诗,其坦荡无私已经一览无遗:

扰扰尘埃日日忙,偶然来谒赞公房。

行登峻岭跻攀倦,坐俯清泉笑傲凉。

林静鸟声融客语,风来花气逐人香。

此时已觉凡尘断,分得高僧兴味长。

说到“一门父子四进士”在北宋已经传为佳话,这就不得不提常山宋畈村的汪氏始迁始祖汪韶,他于北宋淳化初期定居于宋畈,此后一心刻苦读书,在淳化五年(994),荣登进士榜,是常山县科举史上首位进士,官至吏部尚书、集贤殿学士,负责为皇帝起草诏命。汪韶写过《读史》,很有一种男儿家国情怀气派:

南北几离合,江山一古今。

秋风驼卧棘,春雨燕巢林。

家国兴亡梦,英雄胜败心。

九疑呼不起,愁绝暮云深。

在北宋,王安石为同窗好友王介(字中甫)赋诗《送程公辟得谢归姑苏》写道:“唱酬自有微之在,谈笑应容逸少陪”,并补注:“少保元绛谢事居姑苏,又王中甫善歌词,与相唱酬燕集”,以阐明唱酬两翁为元绛和王介。王安石在《和中甫兄春日有感》中,竟然长达20句:

雪释沙轻马蹄疾,北城可游今暇日。

溅溅溪谷水乱流,漠漠郊原草争出。

娇梅过雨吹烂熳,幽鸟迎阳语啾唧。

分香欲满锦树园,剪彩休开宝刀室。

胡为我辈坐自苦,不念兹时去如失。

饱闻高径动车轮,甘卧空堂守经帙。

淮蝗蔽天农久饿,越卒围城盗少逸。

至尊深拱罢箫韶,元老相看进刀笔。

盲风生物尚有意,壮士忧民岂无术。

不成欢醉但悲歌,回首功名古难必。

北宋灭亡后,大批名士随驾南渡,赵鼎迁居至何家乡的黄冈。迁徙黄冈前,赵鼎居住附近“水浅易涸、无木可采”,常有薪水之忧。到了黄冈,水甘柴足,再也无此烦忧,遂作《经年薪水困行朝》一诗,以赞誉此地山清水秀,实乃宜居宜业也:

经年薪水困行朝,一日归来百念消。

决决溪流鸣枕下,丁丁谷响应山椒。

小安课伐犹多事,无复移居莫见招。

老矣羞为吴市隐,买田从此混渔樵。

以上逐一可见,文以诗始。

此时,宋诗如同青衫落拓的公子书生,虽然不像唐诗宋词那般,名垂宇宙,倾尽天下,却也是风采翩然,令人心折。那是一种低调的美,另类的气质美,轻轻的,淡淡的,太容易被遗忘,却也经得起岁月的推敲,自是细水长流。

当我们走出何家乡的宋诗时光,目前常山大花园建设已经是繁花似锦,尤其作为中国少有的几个国际慢城,常山正在成为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的结合体、现代都市与田园乡村的融合体、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汇体。

确切说,以生态美为基础,以城乡美为特色,以产业美为支撑,以人文美为内涵,以生活美为目标,致力推进“旅游全域化、全域景区化、景区生态化”的全域美丽幸福大花园,打造一幅山清水秀民富县强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在常山何家乡这里,我们不难发现:

这里是钱塘江源头,就有一个钱塘村,莫非这才造化了下游杭州刚刚挂牌的一个钱塘新区。

在这里的浙江海拔最高处,千年之前就有一座名声显赫的万寿寺,莫非这才造化了下游杭州的千年古刹灵隐寺……

冥冥之中,我突然觉得,没有常山也许就没有杭州。

不是吗?

2

如果说,钱塘江是华夏大地的一条诗路,那么常山将是钱塘江的一座诗山。

这天,我们沿着钱塘江顺流而下,来到常山最东部的招贤镇,这里素有常山“东大门”之称。自古以来招贤人杰地灵、商贾云集,更有千年古镇之美誉。境内有樊氏大宗祠、古县遗址、箬溪泉水、招贤古渡等名胜古迹。

招贤镇宣传委员祝雅斌带着我们来到招贤古渡,这里系南宋古渡,原为官渡,是衢州至江西、徽州的必经之地,更是商船贸易的一个集中之地。

古渡由东、中、西三段码头组成,东段码头位于招贤老街至码头处,有38级石阶;中段码头位于老街至码头原船舶停靠处,有32级石阶;西段码头位于上游处,有34级石阶。码头全长350米,东段石阶与中段石阶相距300米,西段石阶距中段石阶40米。

宋代时期,常山江已是连接南方八省的必经水道,沿岸风景秀丽、风情独特,吸引着大批南来北往的诗人赋诗吟咏。常山江古称“金川”,自古以来就是水陆转运、舟车汇集之地,宋室南渡以后,更是两浙连接南方诸省的重要枢纽,繁华一时,古诗云“日望金川千张帆,夜见沿岸万盏灯”,那种“白天千舟竞渡、夜晚灯火通明”的场景,可见当时经贸之繁华。

同时,常山江又是一条景观之河,沿江古渡众多,从石门佳气到十里长风,从紫港浮桥到招贤古渡,“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南来北往数以千百计的迁客骚人,无不为之流连忘返、赞叹倾倒,览物之情更是一发而不可收。

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游历常山,在诗中描写常山的诗人有一百多人,尤其以宋代为最多。曾几、陆游、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朱熹等诗坛鼎鼎大名的巨匠均赫然在列。如,宋代诗人曾几在游历常山三衢山时,凭借一首七言绝句《三衢道中》声名鹊起: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短短四行28个字,将三衢道中梅黄杏肥、花香鸟语的场景描绘得跃然纸上。此诗被载入小学语文课本,是衢州古代诗词的一张金名片。

如果按诗丰富多彩的话,我们不得不提郑会的《题邸间壁》一诗:

酴麋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

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

诗人在羁旅中怀念妻子,有感而发,题诗于旅舍壁间。在短短几句,把孤清的漂泊写得奇丽无比,使漫漫旅途变得无比暖心。而词人辛弃疾则为常山留下了一首词《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一幅江南鱼米之乡恬静富足的温馨画面,跃然在我们面前:

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人过竹边村。

爱国主义诗人陆游,晚年面对山河支离破碎,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在诗中诉说着内心的苦闷。一日黄昏时分,路过招贤渡,见暮色苍茫,鸟啼阵阵,悲凉之情由然而生,马上赋得《招贤渡》一首:

老马骨巉然,虺尵不受鞭。

行人争晚渡,归鸟破苍烟。

湖海凄凉地,风霜摇落天。

吾生半行路,搔首送流年。

如果按量取胜的话,“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写过与常山相关的诗歌多达40多首,其中收入《诚斋集》流传于世的就有25首之多,很多常山古地名可以在他的诗中找到,尤以寫招贤渡的诗最多,如《过招贤渡》:

归船旧掠招贤渡,恶滩横将船阁住。

风吹日炙衣满沙,妪牵儿啼投店家。

一生憎杀招贤柳,一生爱杀招贤酒。

柳曾为我碍归舟,酒曾为我消诗愁。

特别是“一生憎杀招贤柳,一生爱杀招贤酒”这两句诗,许多招贤人都能随口可哼、耳熟能详。

对于招贤渡古街的形成,早在西晋时,古人就已在招贤渡口聚落,后沿溪发展,成为旺街,陪同我们釆风的县委宣传部干部刘科雅,她的太奶奶就住在古街73号,据说太奶奶是当时古街上,唯一的豆腐西施,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

后来,我们在读杨万里《招贤渡二首》时发现:“倦游客子日无聊,不是江山景不饶。危岸崩沙新改路,断渠横石自成桥。”这不只是招贤旧时乡间名胜风景的真实描绘,分明还不打自招了他为什么来招贤渡,我们断定他与73号豆腐西施,一定有着一种什么特别的关系,不然他们怎么会“六进六出”招贤古渡呢?哈哈——

真的好诗,尤其是继承中国古典精神的宋诗,是传承中华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说它“古典”,并不是拘泥于格律之类古典的形式,而是要承载着古典的精神。可以有格律,可以没有格律,只要它有古典的“诗意”,就是诗。

常山这里的宋诗诗意是什么?不是吃饺子吼几句常山喝彩,更不是纯粹风花雪月的吟咏,而是要体现中华文化一以贯之的历史精神,尤其是能够回答当前现实问题的历史精神。比如,多元与一体的问题,个人与家国的问题,东方与西方的问题,中庸和极端的问题,开放与融合的问题。

这些看似矛盾的对立,博大精深的常山宋诗都有自己的回答。如果我们真的想要传播常山宋诗,首先应读懂历史。因为著名的诗人,大多有着深厚的史学哲学功底,有着丰富的社会和政治实践。他们的作品之所以千载之后还能击中人心,是因为他们写出的困惑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所以,现代的常山人不满足于多省通衢,已经着手区域协调发展,这个作为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常山率先在两省三县之间,建立起一个边际合作示范区项目,目前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之中。在常山招贤渡口这里,让我们不难发现:

在这里常山江,千年之前就有四省通衢,莫非这才有了当下杭州湾的通江达海。

在这里招贤渡口,千年之前就有一条宋诗之河,莫非这才有了之后一江春水滚滚东流的钱塘江诗路。

冥冥之中,我突然觉得,没有常山也许就没有海上丝绸之路。

我这么说,应该一点不为过吧!

3

如果说,宋诗之河是常山向上与前行的一次试错,那么对于如今浙江大花园和钱塘江诗路的建设,无疑是充满理想与奉献的一次试验。

这天,我们沿着常山江港口,找到常山从何家乡搬迁到古县城的旧址。这是当地一个自然村落,取名直截了当叫古县村。

或许朝代不同,县城多有变迁可以理解。据《常山县志》记载:“晋信安旧址在县东常山乡招贤下,今名古县畈。”原城墙处现为胡柚林,可见堆积层。有村民给我们介绍,在堆积层附近建房开挖地基时,曾在多处发现城墙脚,城墙脚由青砖浆砌而成。

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古县城址,再也不见当年热闹繁华,偶尔被村民发现的石基和残墙,会让人联想起往日的辉煌与壮丽。有些题刻的宋诗字句,也早已在历史的风霜中变得斑驳陆离。

这个时候可能更宜说“宋室南渡”的故事,这是民族历史“靖康之耻”衍生出来的一个事件,但大批名臣巨匠的到来寓居,反之又给偏隅江南的常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

我见当地人喜欢把这段历史,与常山在何家乡建县相提并论,显然,在时间上有偏差。因为北宋灭亡后,南宋高宗赵构被金兵吓破了胆,率成千上万文武百官南逃渡过长江,建都临安,并对金求和,从此过上“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日子。

为了维系文化正统,赵构还不忘带孔子嫡孙衍圣公孔端友家族一同南迁,并感孔端友奉诏南渡之功,赐家衢州,从此衢州成为“东南阙里,南孔圣地”。跟随高宗南渡漂泊到南方还有很多北方士人,他们不可能享受孔圣人之后“赐家衢州”的待遇,只能流离失所,成为“南漂一族”。为了解决这些士人南渡以后无处藏身的窘况,高宗专门下旨,让“南漂一族”到寺观以居。

宋人周密《癸辛杂识·后集·许占寺院》记载:“南渡之初,中原士大夫之落难者众,高宗愍之,昉有西北士大夫许占寺宇之命。”南方寺院数量本来就多,在唐代即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说法,《珊瑚钩诗话》也记载:“两浙、福建诸州,寺院至千八百区。”

常山自古名刹众多,高僧辈出,现今保存完好、香火不断的唐宋时期的古刹,就有万寿寺、福田寺、石崆寺等多座,并出现过无相大师、桂琛禅师、了空和尚等历史上有名的高僧。由于寺庙众多,常山于是成为“南漂一族”的重要安身之地。

当地最著名的,便是寄居黄冈山万寿寺的以丞相赵鼎为代表的“三贤”,据《常山县志》记载:“永年寺,在縣北三十里,唐大中十年间建,宣宗赐额,曰容车,宋雍熙改元更万寿罗汉寺,祥符六年改赐今额,赵鼎、魏矼、范沖避地南来尝寓此寺。”赵鼎曾被《宋史》誉之为“中兴贤相之首”,南宋政权初建,赵鼎以他卓越的才能,协调将领之间的矛盾,很快使局面改观,树立了朝廷的权威。他力荐岳飞率军抗金,使得宋王朝从“靖康之变”中转危为安,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就像赵鼎在《夜坐(或题怀范元长)》诗中所言:

寺楼钟断锁长廊,谁共萧斋一炷香。

书册自能留久坐,灯花还解劝余觞。

风回绝壑沉虚籁,雨入幽林送嫩凉。

老懒由来贪睡美,秋衾不怕夜初长。

在赵鼎的诸多诗中,我觉得《题草萍驿》一诗,应该是最有诗意的:

才过常山到草萍,驿亭偏喜雨初晴。

麦畦水涨黄云重,柳絮风吹白雪轻。

身世自今忘俗虑,宦途从此快吟情。

魏公已辍江西镇,犹有甘棠颂政声。

对此,宋高宗对赵鼎赞誉有加:“赵鼎真宰相,天使佐朕中兴,可谓宗社之幸也。”“赵鼎两为相,于国有大功”。赵鼎两度拜相近四年,宋高宗亲书“忠正德文”赐之,又赠以《尚书》一部,以示褒奖。但所谓伴君如伴虎,赵鼎如此“于国有大功”,却也曾两度遭遇贬谪,最后受奸相秦桧迫害致死,临死前奏请皇帝让他“归葬常山”。

在寓居万寿寺的日子里,赵鼎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万寿寺僧人了空,与赵鼎交往密切,结下了深厚情谊。赵鼎的亲家翰林侍读、两朝帝师范沖时任衢州知州,好友魏矼乃唐朝名相魏知古之后,时任常山县知县,大家经常聚集常山,相互酬唱。

据明崇祯《衢州府志》记载:“(范沖)建炎中,知衢州,因请祠与赵鼎有连,夺职”。这些亲朋好友在常山,赵鼎被贬谪之后,毫不犹豫地携家眷来到了常山。由于赵鼎是当朝宰相,多年积极举荐人才,在当时深孚名望,已有“文坛领袖”之称,仅在常山,赵鼎留下的传世至今的诗歌就有80多首。常山在宋代文风繁盛,与赵鼎时常交游唱和的常山友人中,比较有名望就有黄冈山下的仕族名臣江景房的后代江纬、江袤等人,许多外地的文人墨客也因赵鼎在常山寓居慕名而来。由于赵鼎的關系,常山在当时一度成为浙西“文人聚会的中心”,亦如江袤在《灵峰寺》一诗中所说:

雁荡林泉天下奇,谢公不到未逢时。

碧云万壑千岩好,今日来游尽得之。

这时,南宋“中兴贤相”赵鼎可谓是常山历史上公认最具影响的历史人物,至今黄冈山万寿寺还留有他生活寓居的痕迹,古代常山十景中,石门佳气、忠简古冢,都是纪念赵鼎的人文遗迹,为纪念赵鼎、范沖、魏矼和敢与奸相秦桧抗争、义薄云天的县尉翁蒙之的高风亮节,后人修建了四贤祠、石门书院。就像范沖在《次韵元镇相思》诗中所说:

陨叶铮铮夜响廊,飘来桂子得余香。

生涯何日成三径,世味而今作一觞。

时雨不妨惊梦断,秋风又喜着新凉。

期公剩费七百斛,且乐人间意味长。

有一次,理学大师朱熹途径常山的球川,赞叹优美山水,乃题“山环成球、水汇成川”联句,遂成“球川”古镇名称由来;招贤古渡因杨万里、陆游、范成大、辛弃疾等游历而闻名遐迩,三衢山“清献书岩”因一代廉吏赵抃在三衢山苦读而令人神往,东案乡贤良宗祠因王氏“一门九进士”而享誉千年,何家乡江氏宗祠至今供奉始祖江景房,缅怀祖先丰功伟绩;南宋末爱国宰相、大文学家文天祥曾为《江氏宗谱》题书“御史之家”,至今字迹犹存。

那日,常山芳村镇宣传委员张倩告诉我们,芳村古镇因支持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方腊受到朝庭剿灭,为避免灭顶之灾而改“方村”为“芳村”,南门溪上的北宋“花石纲”遗址仍在诉说当年宋徽宗喜爱常山“巧石”而亡国的悲剧。

……

这些数不胜数的宋代文化遗迹或传说,随便拿出一件都足以令后人感到骄傲,可常山这样一个小县,竟同时拥有了这么多重量级的人文瑰宝,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对常山的厚爱垂青与慷慨馈赠。

在这里,宋代的灿烂文化,为常山留下了无比丰厚的文化遗迹和文物留存,而宋诗则是宋代留给常山最重要的文化瑰宝。当地将搜集到的近千首宋诗印成册赠予我们,这些都是常山宋诗中的精华,但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想想常山宋诗的辉煌历史和深厚底蕴。

将常山江“宋诗之河”,作为钱塘江诗路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出来,既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常山建设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江南水乡风物清嘉文化名县”的盛举。到这里,这时的常山又让我们不难发现:

在这里常山江,作为北宋南渡的第一块跳板,莫非这才有了南宋建都杭州、以及圣地孔庙南迁衢州的辉煌。

在这里古县城,有不少千年香樟树,莫非这才有了长三角一体化、甚至杭州的市树也是香樟。

纵观一部世界史,大国的兴盛、民族的复兴,绝非经济实力代表一切,必须依靠文化价值的有力支撑。宋代诗人历来有诗酒为伴、仗剑天涯的真豪迈,更有家国天下、社稷黎民的大情怀,有修齐治平、力挽狂澜的勇担当。在中国大而未强之际,在中国人尤需强化家国责任之际,在中国社会更需厚植人文情怀之际,在中国必须向世界说清中华民族强而不霸、弱而不分的文化基因之际,中国更需激活并提升包括常山宋诗在内的文化素养与精神气质。

这里我们应该肯定,常山“宋诗之河”的诗人们,率先做了文化引领者,做道德表率者,即以“明德引领社会风尚”,使得宋诗的精神与宋诗的灵魂的契合,这才是真正的中国软实力所在。

当然,宋诗还有不少问题迫切需要探讨,庆幸常山县委书记叶美峰、县委宣传部长余风都是明白人,也是热心人,及时拯救了这一条濒临消失的“宋诗之河”。解读好这些大气磅礴的史诗,需要从根上讲清楚“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这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大课题。我们必须以更加充沛的底气,集结宋诗的伟力,为国家和民族“培根铸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神聚气”!

4

没错,常山江这条悠悠的宋诗之河,从古至今,不知淘洗过多少绚丽的诗歌瑰宝。

这里,我们不妨对浙江诗路文化做一个大致判断,晋唐是浙江诗路文化的发生发展期,宋元是浙江诗路文化的兴盛繁荣期,明清是浙江诗路文化的深化融合期。

当我们聚焦到常山江“宋诗之河”,这才发现,宋诗是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意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时下浙江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大花园、大都市区建设,对于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发源地,全省大花园核心区的常山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如何以文化引领新时代,用优秀文化把诗路串联起来?

如何做好优秀文化的活化、物化和升华的文章?

如何用诗路文化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建设上下功夫?

如何促进文化与城镇建设融合、与产业培育融合、与文化旅游融合、与研学教育融合、与乡村振兴融合?

言下之意就是,常山如何通过以诗串文,文从诗始,文成浙学,学而载道,道行文治,尽快将常山江“宋诗之河”打造成为全国文化高地,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全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样板地,提升宋诗之河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

所以这一路走来,我觉得时下常山至少可以建立八大工程:宋诗之河遗存挖掘保存工程,宋诗之河文化产业振兴工程,宋诗之河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宋诗之河名镇名村提升工程,宋诗之河交通廊道建设工程,宋诗之河生态文化综保工程,宋诗之河文化宣传教育工程,宋诗之河文化合作交流工程。

就在我们即将离开常山时,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郭永平坚持陪我来到县城不远处的半典阁,原来这里是常山喝彩传承人曾令兵的家,他得知我们上门,凌晨3点才从外地赶回家。

源自常山本土的喝彩歌謠,历经六代人的传承发扬,已经深深根植于当地人民的劳动生活中,犹如钱塘明珠熠熠生辉,成了一代又一代常山人心中的乡愁记忆。2016年春节期间,常山喝彩歌谣还荣登中央电视台,成为举国上下欢度新春片花的开场节目,并由此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见到曾令兵老师时,我开门见山就问:“宋诗与常山喝彩的关系?”他说:“这太重要了!”虽然喝彩只是民间喜庆时,热闹与吉祥的一种娱乐活动,常常需要一些彩师改编、添词或再创作,这个时候常常就地取材——借鉴宋诗的文学艺术,从而使得常山喝彩的思想性文化性得到极大的提升。

可否这样说,在我们追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也许宋诗不一定让我们生活得更好,但一定能让我们生活得更有质量。就像钱穆先生所说的:“我哭,诗中已先代我哭了;我笑,诗中已先代我笑了。读诗是我们人生中一种无穷的安慰。有些境,根本非我所能有,但诗中有,读到他的诗,我心就如跑进另一境界去。”大师对诗歌的理解,真的说出了诗歌对当下所固有的基本价值与灵魂。

此时此刻,我们不得不被常山宋诗之河、喝彩歌谣的传承与保护者感动着。这里我要强调的一句话是——

宋诗之河在,光焰万丈长!

离开半典阁时,曾令兵又用他那特有的粗犷的嗓音,对我们喝彩道:

“福也!”

“好哇!”

“福也,好哇!”我们高声呼和道,这喝彩歌谣,在钱塘江源头这条悠悠的常山宋诗之河上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久久回荡。

作者简介:

张国云,浙江省发改委副巡视员。

工商博士、哲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作协主席团成员、报告文学创委会主任。

业余时间已出版《走进西藏》《穿透灵魂》《叩天问路》《云边书话》《水流云在》《一条大河里的中国》《致青藏》三部曲,《最后的工厂》三部曲等文学作品。有作品列入大学语文课本。

获得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第六届鲁迅文学提名奖。人民文学奖,诗刊奖,三次浙江文学奖,获中国时代艺术文学贡献奖,被誉为全球高海拔4500米以上“生命禁区”——写书第一人。

猜你喜欢
常山宋诗之河
春光里
春蜜桃试种表现及避雨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汉故博士常山太傅王君坐榻年代探讨
常山寻宝
常山药业不炒作
命运之门
论宋诗中的金明池
成为你自己
我会等你回来
《全宋诗》校读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