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朱孟迪 评析/金 奎
《平行与垂直》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单元起始课。教材基于“图形分类”的方式编排:在白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类——认识平行与垂直。这种方式有一弊端,学生所画的所谓的“平行线”不能突显其本质,换句话说,平行线很难画,稍一偏差就是相交(教材已取消平行线的作图要求)。教师借助方格纸让学生“直觉表征”,可以激发学生内部动力,通过改造“学习材料”,逐步剥离“错误的”、“偏差的”、“非本质的”经验,进而形成正确的认知。
师:同学们,这是一张白纸,今天我们要把它看作一个平面,请你展开想象:这个平面可以这样大,这么大,变得(用手比划)……无限大。今天,我们就要在这个平面内,研究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直线有怎样的关系呢?
师:请你先想一想,平行是怎样的?垂直呢?想好了吗?请你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你心目中的平行与垂直。
(学生操作,教师收集作品)
师:老师收集了一些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作品一:
师:这位同学这样画,符合你心目中的平行标准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1:平平的线就是平行。
生2:这两条直线的中间都是1 格,像这样即使无限延长后也不会碰在一起。
师:是的,像这样无限延长后也不会碰在一起的两条直线就是平行。
作品二:
生:因为中间都是3 格,所以无限延长后它们仍然不会碰在一起。
师:你们都说无限延长,那我一条这样延长,另一条这样延长,现在你认为它们还是不是平行,为什么?(如下图)
生:直线可以无限延长,长一点短一点都没有关系。
师:(转动方向)这样,你认为还是平行吗?
生:还是。因为它们还是不会碰在一起。
作品三:
师:有人这样画,你觉得它是平行吗?
生:是的。(将作品旋转至水平位置)
师:改变方向,只要不碰在一起,就是平行的。
作品四:
师:刚才同学们画了两条直线,这位同学呢?(1条)你们认为这是平行吗?(不是)如果给它加一条直线变成平行,你会怎么帮助他呢?(学生比划)看来,你们心目中的平行是指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①号为什么是平行?
生:无限延长也不会碰头。
师:②号为什么不是平行?
生:两条直线相交了。
师:我们把这样的位置关系称为两条直线相交,相交的点称为交点。
师:③号、④号作品也没有相交,它们应该算平行了吧?
生:③号向左延长后会相交。④号是两条曲线,不是直线。
(1)呈现概念。
师: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平行”前面加上“互相”两字?
生:只有一条是不够的,是两条直线的一种位置关系。
(2)语言表征。
师:如果老师给一条直线记作直线a,另一条直线记作直线b,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说——直线a 是直线b 的平行线,直线b 是直线a 的平行线,它们互相平行。谁能像老师一样来说一说?
(3)符号表征。
师:为了表示方便,数学上还给平行规定了符号——a∥b,读作a 平行于b。你看,这个符号多像平行线。请你们在草稿纸上表示出自己作品中的平行,并读给同桌听。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些相交的情况。你感觉哪两条直线最特殊?为什么?
生:⑤号,因为4 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
师:要知道是不是直角,我们得借助——三角尺验证。
(1)呈现概念。
师:在数学上,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2)语言表征。
师:如果我们给这条直线取名为直线a,这条直线取名为直线b,你会怎么理解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呢?
生:直线a 是直线b 的垂线,直线b 是直线a 的垂线,它们互相垂直。
(3)改变方向。
师:现在老师把这组互相垂直的直线旋转方向,再转动,现在你认为它们还是互相垂直吗?为什么?
生:只要这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它们就是互相垂直。
(4)符号表征。
师:数学上,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还可以用这样的符号表征——直线a 与直线b 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 垂直于b。
3.判断中深化垂直本质的理解。
师:这是同学们一开始画的“垂直”(一条竖线)。你猜一猜,他当时可能是怎么想的?
生:垂下来的一条直线就是垂直。
师:老师也画了这样的一些垂直,请你快速判断。
师:你有什么新发现?
生:要判定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垂直,至少看到一个直角就可以了。
师:学到这儿,现在你认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呢?请你静静地想一想:想好了吗?我们来快速判断。
(课件依次呈现“平行——相交——相交——相交(垂直)——相交”)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我们发现,在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相交,我们也可以称它为互相平行。另一种是相交,如果相交成直角,它们就互相垂直;如果相交成钝角、锐角,我们就称它们普通相交。
【评析】
一、改造“平行”经验,先体验、再实践、后概念
1.先体验。
课伊始,确定本课的学习范围——在同一平面内。学生根据自己经验尝试画出心目中的“平行”,教师借助学生的“作品”进行“改造”,进而完善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改造”中突出以下几点:(1)平行线之间的格数保持不变,突显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本质;(2)改造成“一条线长,另一条线短”的视觉效应,突破平行线的本质实则为“直线”,与画的长短无关;(3)改变平行线的方向,借助旋转变化,
突显“只要两条直线不相交”的本质。一次次的经验改造,一次次的思维冲突,打破非本质因素对概念建构的影响,进而把学生的思维聚焦于本质属性上。
2.再实践。
出示一组“判断素材”,学生借助直观经验,借助讨论辨析找到“平行”,丰富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3.后概念。
借助先体验与再实践,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丰富的平行表象,平行的概念呼之欲出,教师只需要顺势利导,呈现概念。
二、改造“垂直”经验,打破思维定势
1.借助判断,突破难点。
一方面,以“垂下来的线”为素材展开辨析,让学生知道数学中的垂直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另一方面,学生辨别一般的“垂直”几乎没有问题,但对于“丁字型”或“直角型”往往会出现问题。借助直观演示与争论,学生把思维聚焦于“两条直线”,进而很好地说明了问题,突破了难点。
2.沟通联系,形成体系。
以“快速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为载体,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垂直是一种特殊的相交;另一方面形成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框架结构,帮助学生在思维上形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