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特别要推进“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长期以来,围绕劳动力城市化转移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国外、特别是欧美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而近年来涌现出的许多前沿成果,对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我国农村转移人口城市化问题研究,具有很高的借鉴和学习价值。但是,国内学界对近年来西方劳动力城市化转移研究文献的整合与评析相对不是很多,特别是相对于长期以来对西方经典研究的系统整理上尤为不足。及时、准确和系统了解国外学术界围绕劳动力城市化转移问题所作前沿研究。把握国外劳动力城市化研究的进展动向与演化趋势十分重要。
对此,本文运用科学的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系统搜集国外劳动力城市化转移问题的相关前沿研究(2013年至今),分别围绕文献生产背景、文献知识结构(共节分析、共词分析以及共引分析)来分析当前国外劳动力城市化转移研究的学术发展脉络与即时动态趋势。并且,借助文献计量方法,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对比我国以及国外前三十年研究发展的知识结构特征,进一步总结当前国外劳动力城市化转移议题研究的重要学术信息。
文献计量方法是一种共现分析方法,“共现分析是运用统计方法和心理学原理等分析文本中知识单元的共现分布特征,从中挖掘潜在的知识演化的结构性特征以及学术生产的本体间关联,并以可视化的形式加以呈现”①。一般来说,虽然文献计量分析的对象是学术知识,但由于对分析对象有结构性、规范性的条件要求,因此载体主要限于学术刊物上的文献而非电子化的学术著作②。因此,本文依照惯例,将运用文献计量方法来分析符合一定文稿标准的期刊论文。
文献计量分析的基本内容(或对象)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文献生产背景与文献知识结构。文献生产背景主要基于简单统计的逻辑,通过资源整合,梳理整体文献的发文时点趋势和发文来源分布。时点趋势顾名思义,即各个文献被发表的时间点的序列穿引。发文分布来源主要是指依照文献发表主体所在机构、国别、学科、流派等不同统计类别,分析各个类别下的文献分布情况。由于对于重要的学术议题来说,文献体量较大,故而往往统计分布频次处于前十的文献来源。通过这两个环节的分析,能够基本把握特定研究领域内的研究发文情况。
文献知识结构,即文献集群内部具有共通性、关联性和网络性特征的知识信息。因此,文献知识结构的分析逻辑为信息聚类,通过设定不同层次的关联阈值,从而控制聚类数量,进而得以有效的提取文献集群内部的结构性信息。一般来说,文献知识结构的分析是文献计量分析中的主要模块。但因为信息内容复杂度大、相似信息堆叠度高,故而经验上,文献知识结构分析一般简化为文献集群内部共节关系(coterm)、共词关系(co-occurance)以及共引关系(co-citation)的分析。通过对文献集群内部这三类关系的分析,进而可以还原和描绘出文献知识结构,加之联系上文分析的结果,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学术研究议题的知识演化和发展脉络。
按照惯例,纳入本文文献计量分析的文献数据,主要从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编制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获取。该数据库中的文献信息条目较为齐整,规范程度较高,且与专业软件间的交互程度更高。
首先,本文以“urbanization”与“labor migration”为主题(TS)检索词,在数据库中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子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由于本文所关注的是国外关于劳动力城市化转移问题研究的前沿进展与趋势,故而将所搜集文献的时间起止范围限定为2013年至今。此外,语种设定为英语,文献类型设定为Article(论文)。最终在对文献数据导出表单进行简单的校对后,得到有效检索词条140条③,也即140篇文献。
在这140篇文献中,总共引用次数为1033次,施引文献949次,平均每篇被引用7.38次,h指数为16。
据图1可以发现,2013年以来,围绕劳动力城市化转移问题的研究文献,论文数量波动相对较大,个别年份的波动甚至达到两个标准差。这可能说明研究议题的学术来源个体(组织)有很大的开放性和不稳定性,但是引用数据的变化基本呈线性增加,因此,可以初步判断,该议题内部有较为稳定的学术生产来源,这部分来源保证了被引用数量,而不同年份增加或减少的文献,则来源于其他研究议题学者的临时参与。
首先,本文分析了这些文献的学科来源,占比最高的为经济学(economics),贡献文献占比达到28.5%。按照排序由高至低依次为环境学、地理学、(区域)发展学、城市区域规划研究以及城市学研究。可以看出,劳动力城市化转移问题的研究,越发体现出理论与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项特点,研究视角与理论资源的跨学科属性越发突显。
其次,本文分析了这些文献的国别来源,占比最高的为美国,贡献文献占比达到26.429%。按照排序由高至低依次为英格兰、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德国。从中发现,主要发达国家贡献了较高的学术文献量。
此外,本文又对140篇文献的作者发文来源④、机构发文来源以及刊物发文来源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但由于本文研究的对象是近年来的前沿研究,故而三项分布各自的聚类程度都很低,聚类节点较少,且聚类的网络化水平很低。因此,本文不再系统挖掘文献生产背景,直接进入文献知识结构的分析。
共词关系是文献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共词关系在于挖掘文献集群中的关键字词信息,从而更加精准的把握研究问题中的学术脉络。
通过下图2——共词关系图可以明显的看出,140篇文献依照共词关系分为了6个聚类。6个聚类各自的核心关键词节点分别为:migration,urbanization,labor,employment,households以及system⑤。此外,本文又采集了关键词的共现频次信息,并发现其中,migration与urbanization的出现频次远高于其他共词,而在第二个梯队中,我们发现了诸如hukou system,inequality,remittances,growth等与上文共节分析不同的文献信息。从共词分析的逻辑得以推测,国外劳动力城市化转移问题研究,愈发重视经济社会制度对于劳动力转移路径和模式的重要影响,愈发关注劳动力转移后一系列社会公平问题的治理,愈发重视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城乡间制度壁垒与资源鸿沟对社会福利分配合理性的影响。
图1 发文时点趋势与引文变化趋势
接下来,本文对热点共词的时序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从图3可以发现,膨胀词(burst detection keywords)有着时间阶段上的差异⑥膨胀词这里含义为不同分期阶段下的热点共词。。2013年至2014年期间膨胀词密度更大,这说明,2013/2014年的共词是近六年间国外劳动力城市化转移研究体系中的重心⑦。如果说图中共词显示得并不清楚,那么下表2则统计出主要共词及其参数结果。
图2 共词关系图
图3 热点共词时序变化图
表1 近六年主要共词分布情况
图4 文献耦合分析与文献共引分析
由上表1可以看出,虽然近两年出现的新共词与前两年有显著的差异。但是从共词的频次与整体中心度表现来看,都无法替代migration,urbanization,labor以及city等主要共词,这客观上说明本文的文献数据状况符合预期。但具体比较2014年至今的共词变化情况,可以显著发现其中微妙的变化。可以看出,2014年期间,学界关注的热点聚焦于劳动力资源向城市集中背后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贫困、社保、性别不平等、土地产权保护等。2015-2016年期间,学界关注的热点悄然转向为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城市化转移中的就地转移与跨国转移问题。2016-2017年期间,学界关注的热点又围绕劳动力城市化转移中的社会融入、社会资本培育与社保资格普惠化问题。而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则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热点分布更广泛,其中不乏出现新的热点议题,诸如企业责任、职业流动、社群聚合、劳动力的反向流动等等。由此可以总结发现,一方面,国外围绕劳动力城市化转移问题的研究,普遍关注和回应了核心知识概念;另一方面,学术研究的议题生产和发展能力非常高涨,议题走势更加多样,涌现出许多不同的研究热点。
共引分析是对文献集群内部相互引证关系的梳理与聚类统计,相比共节关系与共词关系聚焦于知识本身,共引关系关注的是知识载体间的网络交互关系。
一般来说,共引关系按照算法不同可以分为耦合分析与狭义的共引分析,按照载体类型差异,可以分为学者共引分析、作品共引分析以及刊物共引分析等等。学界常见的做法是重点进行耦合分析与狭义上的共引分析。
文献耦合分析与狭义上的文献共引分析有较大的差异。前者通过统计两篇或多篇文献共同引用其他文献的次数,来计算文献作品间的关系紧密度。后者则通过统计两篇或多篇文献被同时引用的次数,来计算文献作品间的关系紧密度。首先,利用学者共引模型发现,国外劳动力城市化转移问题研究的学者集群,内部共引的网络化程度相对较高,但分级程度不高,因为鲜有影响较大的核心节点来辐射整个学者群体,由此可见,国外近年来关于劳动力城市化转移的研究文献,学术互动的密切度不是很高,学术合作的复杂度也较低,涌现出的权威学者不是很多。当然,短短几年时间对于一个学术周期来说未免太短,学术关联度的低水平波动并不稀奇。但本文的分析则释放出一个信息,即该领域研究的碎片化程度还是比较高,有待学术组织机构间开展更多的合作与分工,从而提高学术产品的整合程度。
之后,通过图4的文献耦合分析与共引分析结果,可以进一步发现其中显现处的知识结构信息。首先,文献耦合分析图的聚类复杂度要低于文献共引分析图,根据两种分析算法的逻辑差异自然可以推断出,近几年国外劳动力城市化转移问题研究的文献作品数量较少,但学术影响力、特别是高水平作品的影响力很大,从而导致一些文献被引次数超出了引用次数。但与此同时,由于学术作品数量较少,从而可能说明许多被引信息实际上为内部多次的自引。学术研究议题的重要性无法弥补学术生产能力的滞后性困境。其次,文献耦合分析图的知识节点密度相对文献共引分析图较少,这可能意味着虽然缺乏权威性的学者,但不乏被学界反复推崇和评价的研究作品。最后,无论是何种分析算法,华人或者中国学者在该领域中的作品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西方学界越发重视华人学者或者中国学者围绕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劳动力城市化转移经验所作研究。以上便是共引分析的相关发现。当然,共引分析的内部细节还有待进一步探求,但现有分析结果足以很好的说明国外该领域研究的近期状况态势。
在分别对几年来国外劳动力城市化转移研究文献集群展开共现分析,能够得到一系列该领域研究文献生产背景和知识结构特征的学术信息。但是仅仅就这几年的发展态势来评价这一阶段学术研究的发展特点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只有通过再对该领域横向、纵向学术发展状况的对比,才能够更准确的把握近几年来的学术发展特点。
对此,本文分两步来进行对比。首先,本文重复上文的文献检索与提炼方法,对1980-2010年三十年间,国外劳动力城市化转移问题研究进行简单的知识结构分析,从而将当前的分析结果与前三十年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找到当下学术发展的特点信息。之后,本文借助国内文献数据库来对13年至今该研究领域国内知识发展状况加以简单分析,从而将当前的分析结果与同期国内研究的分析结果加一对比,更加全面的掌握国外近年来该领域学术发展的特点。
对此,本文依旧沿用之前文献搜集方法,以“urbanization”与“labor migration”为主题(TS)检索词,在数据库中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子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将所搜集文献的时间起止范围限定为1980年至2010年。语种设定为英语,文献类型设定为Article(论文)。最终在对文献数据导出表单进行简单的校对后,得到有效检索词条59条⑨数据采集时间为北京时间2019年5月25日。,也即59篇文献。囿于篇幅,本文不再像上文那样,重复每一个知识结构分析环节,而仅仅探讨共词分析和共引分析(文献共引分析)的结果。
对比上文总结和梳理的热点共词以及其时序演化情况,本文发现,1980年至2010年间的热点学术概念主要为fertility,woman,urban rural relationship,household以及rural industralization等等。可以看出,这些热词与近几年的热词有很显著的不同。进而可以发现国外该领域研究发展的议题切换和迭代发展速率还是较快的。主要的几个被引用的文献与近年来主要共引有较大的差别,比如之前主要以托达罗、Goldstein,索林格等人作品为主,近年来则以一些中生代的学术研究者,如Chamberlin,Dredge,Henderson等人的作品为主。虽然其中最经典的文献已经在研究群体内部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但仔细观察被引结构比重的相互变化,则可以发现越来越多学术新锐不断地涌现,前沿学术作品的内部共享度和总体替代率越来越高。
接着,本文利用知网数据库(CNKI)作为基本数据库,检索关键词为“劳动力转移”并联“城市化”的相关研究文献。本文同样所搜集文献样本的前后起止限定为2013-2019年(近6年),语种设定为中文,文献层次设定为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最终得到有效文献499条。共词分析图与热点共词时序变化图如下图5所示。
图5 近年来国内研究界学术共词分析图
从上图可以分别清楚地发现,国内关于劳动力城市化转移问题研究并未与国外研究发展趋势相割裂,而是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国内外共享相似的理论资源,其中包括易斯的二元经济转型理论、托达罗城市化转移理论、舒尔茨人力资本涵养理论节点都在图中十分醒目。另一方面,国内外对热点议题关注的共时性程度也较高。比如在劳动力市场的构建、社会资本的培育、社会承认与认同、城市社群的融入与公民权资格的获得、就业权利的保障与政策支持等学术议题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共通性。这就说明国内学界在这些领域的发展能够与国外学术研究互相取经,在合理借鉴的基础上推进国内研究质量的提升。而且,无论是从同期研究主题与方法的相近性来看,还是相近研究主题的时空错位程度来看,劳动力城市化转移研究的国内、国外界别已经非常模糊,大量的本土学者已经广泛、深入和连续地参与到了国际学术对话,并在劳动力城市化转移的若干子议题上引领学术界(比如宏观制度与政策对于劳动力转移程度的影响、劳动力城市化转移的福利定价与成本分摊问题等等)。总体上看,在劳动力城市化转移研究集群中,国内外的前沿学术交流程度较高。一方面,我国是全世界劳动力城市化转移中的大国,是这一议题下的典型案例,必然会吸引国内外研究者的同步关注;另一方面,国内研究者在ssci舞台上的参与越发广泛,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声音,稀释了国外学术界的“西方化程度”,让传统意义上的科研“分家”现象不那么突出。
当然,国内研究界也保留了许多本土性的特点。比如,国内学界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就具有“中国情境属性”。此外市民化成本问题、社保全覆盖问题、城乡一体化问题、农村土地制度分置改革问题等等,体现出我国的国情与发展特点,因此可以相信,随着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推进,将在未来丰富和强化劳动力转移理论和城市化理论的结合与发展,推进中国转型发展经验与世界的融合积累与学术转化。
国外围绕劳动力城市化转移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这与各国普遍面临劳动力资源短缺挑战,以及人力资本流动和劳务资源全球化的大背景息息相关。通过本文的科学计量分析,可以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国外劳动力城市化转移的研究议题将很有可能聚焦如下四个方面加以推进。即:城市经济状况波动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机制检验;劳动力城市化转移对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形成的影响与反向影响;劳动力城市化转移与政府城市治理间关系的探讨;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城市化转移对国际经贸竞争的影响。
随着国内研究者研究素养的提升和条件的改善,与国外学术研究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但未来中国学术界要在进一步推进与国外研究界的学术交往与知识互补的前提下,立足于我国劳动力城市化转移的独特背景与城市化发展的特有模式,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