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怡然 李治兵 董法尧
2017年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妨碍我国城乡资源平等交换和优化配置,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路径之一。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发展一体化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进一步深化,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和政策体系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城乡发展一体化主要是指工业与农业的一体化、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化、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的一体化,而这些“一体化”必然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前提,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必然伴随着劳动力的转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Lewis W A.),是最早运用数学模型来对城乡人口流动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他指出二元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到现代部门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Todaro M.P.)以拉美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就业分析为基础创立了新的人口流动模型,主张发展农村经济来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由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移。博格(Bogue D.J.)则在拉文斯坦(Ravenstein E.G)“人口迁移法则”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推拉理论”,他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了巨大的拉力作用,吸引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着比较利益高的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推进将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速城乡融合的进程。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农民生活富裕。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就要不断提高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增大农民的受益面,促进农民就业及持续稳定增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既是受益者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体,民族地区农业人口占绝大部分比重,但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和农民生活水平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突出。如何根据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文化特征、劳动力素质等特点,使农村劳动力就业适应产业结构的转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关键。5·12震后10年,连接汉、羌、藏三个民族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也面新的问题,尤其是产业结构转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问题,关系着该地区后发赶超和长治久安。本文以阿坝州为研究区域,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基于该地区复杂而特有的地域条件、资源禀赋和劳动力状况,对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及二者的适应性、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暴露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缘的横断山地带,是岷江上游地区最大的“绿色生态天然屏障”和“珍贵的生态基因宝库”。户籍人口9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1.5万人,占总人口的77.5%。农村人口多以村寨形式聚居于河谷开阔地或半山、高半山缓坡地带。由于受限于历史原因、地理位置和地质特点等因素,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滞后,是生态脆弱区、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地质脆弱地区高度耦合区域。总人口中,藏族占57.58%,羌族占18.59%,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
1.产业结构及发展趋势分析。从2006年至2016年,阿坝州地区总产值从86.98亿元增长到281.32,增长223个百分比。第一产业比重从19.56%降低到15.66%,第二产业比重从40.82%增长到47.24%,第三产业比重从39.62%降低到37.1%。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变动的总体特征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呈现先降后升的但大致稳定状态,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说明了阿坝州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现代化产业结构越发明显,产业转型初见成效。
2.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变动趋势分析。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2006-2016年间,阿坝州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从65.4%降低到56.7%,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比从7.9%降低到7.7%,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比从26.7%增加到35.6%,就业结构并没有相应地变为产业结构“二、三、一”分布,而呈现出“一、三、二”的分布状态,二者太不协调。根据四川省统计年鉴各市(州)乡村户数及分行业乡村就业人员数据,统计出阿坝州农村劳动力就业数据(表1)。数据表明2006-2015年期间,农村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总体仍在70%以上,这充分说明阿坝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劳动力来源于农村。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占绝大部分比重,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极少。
表1 阿坝州2006-2015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布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与相应的劳动力比重的差异程度,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计算可分析阿坝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是否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转出的趋势。
产业结构偏离度计算公式:
表2 阿坝州2006-2016年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系数
一是第一产业生产率低,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但转移困难。阿坝州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占就业总劳动力50.8%的就业人口仅创造了15.3%的产值。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受资源和技术水平的双重束缚,加之其农产品需求弹性小,边际生产率低,决定了其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较低。大量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选择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而不往二三产业转移,说明转移存在障碍,这与各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质量有较大关系。首先阿坝州总人口构成是藏族57.58%,羌族18.59%,汉族20.36%,回族3.27%,其他少数民族0.21%,这就意味着劳动力在语言交流上存在障碍,只能选择对语言要求较低的农牧业,而对语言交流要求相对较高的二三产业,尤其是在阿坝州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存在明显的进入障碍;其次,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多以初中和小学为主,同时民族地区辍学率高,辍学青少年过早加入农村劳动力行列中,造成农村劳动力低教育程度的恶性循环,不能满足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基本需要,无法胜任二三产业的工作。
二是第二产业劳动力生产率高,对劳动力需求大,但转入困难。工业发展的特殊性、城镇化水平低是剩余劳动力转入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第二产业虽然是阿坝州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高,但是工业发展主要靠国家投资,且这些地区的民营企业从事的行业主要是矿产资源的开采,对劳动力技术能力要求较高,难以吸收文化和技术水平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阿坝州在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及拉萨市中经济水平发展处于中等水平,城镇化水平低,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城镇区域的产业结构并未真正转型,城镇缺乏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二三产业缺乏支撑力。
三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未能发挥强大的劳动力吸纳作用。西部大开发及地震后灾后重建实施以来,阿坝州经济迅速发展,第三产业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吸纳力未能充分发挥。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第三产业发展除了旅游业外,整体比较落后,旅游的辐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同时,占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近五成的旅游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既存在量的需求,同时也存在质的需求,高素质的旅游从业者存在较大缺口,而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却不具备专业旅游从业者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水平低下也限制了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升;二是是阿坝州第三产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内部结构不合理,同时也缺少第二产业的支撑,使其发展受限,从而限制了第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要求与阿坝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阿坝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大农民受益面。阿坝州城镇化速度缓慢,城乡融合发展程度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而工业和旅游业是阿坝州的支柱产业,以工业和旅游业推进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在生态环境脆弱、工业发展较好且具有旅游业发展优势的阿坝州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工业与旅游业直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民富裕的实现。
二是提升劳动力文化素质,努力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大、素质低与第二三产业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的矛盾制约了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根据阿坝州十三五发展规划,政府还将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将会大大拉动第二产业的就业水平。但要想顺利转入第二产业,必须提升劳动力文化素质。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开展:一是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继续做好农民夜校等职业培训工作;二是争取政策支持,与高校合作,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扩大民族考生招考规模、9+3、3+2模式;三是加强基础教育投入,一村一幼、免费师范生培养等,持续完善阿坝地区民族教育体系。
三是推进旅游产业振兴,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道。2016年,阿坝州三次产业比重为15.7:47.2:37.1,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4.36亿元,比上年增长7%,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1%。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针对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相对稳定,但后劲不足的问题,可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来解决。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方法,每增加一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旅游相关产业将增加 5-7 个工作岗位,以2015年为例,全州旅游直接从业人员7.4万人,占总人口的8%,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42.8%。由此可以推断出2015年阿坝州旅游业为36.5万~51.1万人创造了间接就业机会。阿坝州的生态环境优良,立体气候明显,地理环境独特,旅游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农牧区发展旅游,能够为当地村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有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