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先
(包头市第四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妊高症)也是产科临床常见并发症,好发于孕妇妊娠20周之后,并且妊高症也进一步增加了孕妇弥散性血管凝血的风险,也是导致孕产妇发生死亡的重要原因[1]。通过在产前掌握孕妇的凝血功能和纤溶平衡状态等,对于维护孕产妇安全以及改善围生期指标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重点探讨在孕妇产前检查中通过检测D-二聚体与凝血4项的临床价值。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院内收治的孕晚期的妊高症孕妇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处于孕晚期的正常孕妇6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28.4±0.3)岁,孕周28~40周,平均孕周(34.2±0.3)周;对照组年龄23~40岁,平均年龄(28.5±0.3)岁,孕周29~40周,平均孕周(34.4±0.2)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孕妇均于清晨保持空腹状态抽取3 mL的肘静脉血,储存在抗凝试管当中,以3000 r/min速度进行离心并分离血清,并在1 h内进行D-二聚体及凝血4项测定,凝血4项中指标有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其中D-二聚体测定采取免疫比浊法,FIB指标测定采用Clauss法进行测定,APTT、PT、TT均采取凝固法测定。在检测过程中严格依据仪器和试剂的说明书进行操作。
比较两组孕妇的D-二聚体及凝血4项指标的测定结果。
观察组孕妇的D-二聚体测定结果为(746.53±42.36)u g/L,同期对照组孕妇的D-二聚体测定结果为(386.59±32.17)ug/L,两组孕妇的D-二聚体测定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孕妇的TT测定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的APTT、PT指标测定结果低于对照组,而FIB测定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孕妇的凝血4项测定结果对比(±s)
表1 两组孕妇的凝血4项测定结果对比(±s)
妊娠期是女性经历的特殊生理性阶段,在该阶段内孕妇机体凝血系统以及纤维系统均产生变化,特别是处于妊娠晚期孕妇机体内凝血因子量明显增加,同时抗凝血酶活性和纤溶活性显著降低,使得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2-4]。D-二聚体属于特异性的降解产物,同时也是纤溶过程中的重要标记物,能够反映出机体的高凝状态以及继发性的纤溶亢进。同时D-二聚体在临床中对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诊断及病情监测中均发挥极高的应用价值,孕妇妊娠期内若合并妊高症容易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5-6]。主要特点表现为机体中凝血及抗凝机制发生失衡,使得弥漫性的小血管中发生血栓以及继发性的纤溶亢进,并且在患病早期即可表现为D-二聚体上升,同时随着患者病情进展D-二聚体持续性升高,因此D-二聚体也能够作为产科中对于产妇进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相关疾病进行早期诊断的敏感性指标。凝血4项指标能够反映出机体内凝血系统和纤溶功能,并且在对于内源性的凝血因子以及外源性凝血因子等浓度变化时,诱发的血液抗凝状态以及血栓前状态等进行筛查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其中PT指标在外源性的凝血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孕妇处于妊娠晚期时合并妊高症,其PT水平与正常孕晚期孕妇相比明显降低,这也表明妊高症孕妇机体中的外源性凝血因子的活性异常增加[7]。而APTT的指标则是在内源性的凝血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的APP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低,这也表明妊高症孕妇机体中的内源性凝血因子其活性异常增加,使得机体处在高凝状态下。FIB指标则属于肝脏所合成的具备凝血功能的一种蛋白质,同时纤维蛋白是人体凝血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同时FIB也是血小板发生聚集时的重要物质,在凝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孕妇的FIB指标高于对照组,这也提示妊高症孕妇机体中的血液粘度、血小板聚集性以及红细胞等均明显上升,导致血液处在高凝状态下更容易诱发血栓形成。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处于孕晚期的妊高症孕妇其机体呈现为高凝状态,同时凝血功能异常增加而纤溶功能和抗凝功能则明显减弱是妊高症孕妇出现的上述生理变化,虽然能够促进产后的有效止血,然而若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则容易诱发血栓形成和相关产科并发症。
综上所述,通过在孕妇的产前检查中测定D-二聚体与凝血4项指标,有利于避免孕妇在其分娩过程中出现血栓性疾病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可降低产科意外事件发生风险,D-二聚体以及凝血4项可作为孕妇进行产前筛查的重要指标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