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丽君
【摘 要】 目的:分析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甲亢突眼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治疗的甲亢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7),对照组给予小剂量的甲状腺片及常规的抗甲亢药物治疗;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我院制剂室自制的中药丸剂,连服6个月,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中,显效6例,好转25例,无效6例,眼部的症状缓解率(81.8%),神经症状缓解率(91.4%),高代谢症候群的缓解率(85.3%);对照组中,好转20例,无效17例,眼部症状缓解率(57.5),神经症状缓解率(67.1%),高代谢症候群的缓解率(5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甲亢突眼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单纯治疗。
【關键词】 中西医结合;甲亢突眼;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18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8-062-01
甲亢突眼是一种甲亢中比较难治的并发症[1]。古代医学中称之为:鹘眼凝睛。目前来说,还缺乏易行、简单、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临床治疗方法。本文就选取我院门诊治疗的甲亢患者74例,分成两组,分别用西医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治疗的甲亢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7)。对照组中,男17例,女20例,平均年龄(29.4±1.2)岁,病程平均(1.5±0.8)年,脾虚痰瘀型16例,肝火旺盛型11例,肝肾阴虚型10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8例,平均年龄(30.1±1.1)岁,病程平均(2.1±0.5)年,脾虚痰瘀型18例,肝火旺盛型9例,肝肾阴虚型10。两组的性别、年龄、病情和病程、中医分型上比较P<0.05。
1.2 诊断和纳入标准 ①纳入标准:有典型的眼部症状;伴有甲亢病史或甲亢者;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②诊断标准:甲亢符合《临床疾病诊断所依据的治愈好转标准》;甲亢突眼的诊断分级标准按照1977年美国的甲状腺协会所提出的分类标准。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低碘饮食,注意多休息,心情保持舒畅,情志避免刺激。服用甲亢治疗药物丙基硫氧嘧啶或者他巴唑片(丙基硫氧嘧啶起始剂量为100 mg,他巴唑起始剂量为10 mg),3次/d,症状好转后,心率<100次/min时,加服用甲状腺片40 mg,1次/d。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检测体征、临床症状、甲状腺的功能,随时准备调整甲亢治疗药物的用量,让甲状腺的功能慢慢的恢复正常。
1.3.2 观察组 在观察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脾虚痰瘀型给予二陈汤加减:半夏10 g,陈皮6 g,白术12 g,茯苓15 g,浙贝10 g,莪术10 g,丹参15 g,僵蚕10 g;肝火旺盛型给予栀子清肝汤加减:白芍15 g,山栀子10 g,柴胡10 g,白蒺藜15 g,夏枯草15 g,谷精草15 g,赤芍10 g,草决明10 g;肝肾阴虚型给予杞菊地黄汤加减:菊花10 g,枸杞子15 g,泽泻10 g,丹皮10 g,熟的10 g,山萸肉10 g,茯苓15 g,密蒙花12 g,淮山15 g,白蒺藜15 g,以上的各型药物常规加用活血化瘀型、化痰散结型药物。水煎服,2次/d,1剂/d,服用6个月1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按照中国医科大学颁布的标准,显效:突眼度减少>2 mm,并且角膜的刺激症状消失;好转:突眼度减少1~2 mm,并且角膜的刺激症状消失;无效:突眼度没有变化或者减小<1 mm,并且角膜刺激症状无改善。
2.2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系统软件进行处理,组间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治疗结果 观察组中,显效6例(16.2%),好转25例(67.6%),无效6例(16.2%),眼部的症状缓解率(81.8%),神经症状缓解率(91.4%),高代谢症候群的缓解率(85.3%);对照组中,好转20例(54.1%),无效17例(45.9%),眼部症状缓解率(57.5%),神经症状缓解率(67.1%),高代谢症候群的缓解率(54.2%),两组比较,经χ2检验,P<0.05。
3 讨论
甲亢突眼属于甲亢中的一个临床表现,在中医学里面认为[2],甲亢突眼形成和情志、痰瘀等因素相关[3]。情志郁滞,目为肝之窍,肝气郁结,津液则不行,凝聚成痰,痰气又凝结于眼,即致目突,肝郁之化火,肝火则上逆,痰火结于目,则眼瞳如怒视状,因此突眼的形成属痰火、气滞、淤血之病症,且肝肾同源,故肝受病必然累及肾,然肝木旺必累及脾土,所以此病变主要和肝、脾肾相关。所以本文在治疗甲亢突眼的过程中分成了3型:脾虚痰瘀型、肝火旺盛型、以及肝肾阴虚型,分别给予相对应的中药汤处方制丸加减治疗。
二陈汤,燥湿化痰,且行气散结[4];栀子清肝汤,清肝明目,清热泻火;杞菊地黄汤,清肝明目,滋阴补肾。近些年来又认为:甲亢突眼发病机理是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炎症的水肿、浸润,导致眼外肌的增生,逼眼外突而致。这和中医的血瘀、痰凝相似[5]。研究表明,在甲亢的稳定期,突眼患者血流缓慢,有血细胞聚集等现象,所以在辩证论治同时,给予化痰散结和活血化瘀的药物能取的良好的效果。
总之,本文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甲亢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单独用西医的治疗,所以提倡推广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魏学辉.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0,2(2):34-35.
[2] 藏莉.采用中西医结合对40例甲亢患者的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3,2(35):12-13.
[3] 康小俊.中西医结合联合护理支持治疗甲亢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民间疗法,2014,8(8):36-37.
[4] 王楠楠.中西医结合治疗甲亢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3(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