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山
摘 要:高等数学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要始终贯彻“以应用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理念。本文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实践及所存在的问题出发,综合高职院校教学理念和自身教学经验,提出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以期能够提升高等数学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
一、引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这一重要举措的落地,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将对我国教育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然,高职扩招也对当前职业教育提出了更大挑战和更高要求。比如,如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不降,如何适应不同生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还需要职业院校做科学审慎的探索[1]。
马克思说:“一门学科,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华为总裁任正非在采访中谈到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战,也不止一次地强调数学人才的重要性。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虽然重在实践应用与就业,但是也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为更好地应用和创新作支撑。高等数学作为众多专业课程设计中基础必修课,无论是理学、工学,还是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专业的学习都需要有一定的数学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和问题,导致高等数学课程的开设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本文基于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索出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措施和建议,对高等数学课程改革进行初步探究,以期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完善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谋求学生的更好发展。
二、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现状
目前,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众多专业课程设计中的基础必修课,由于在课程内容上专业定向性和实用性较差,与同类其他课程相比往往课时安排较少而内容设计较多,再加上高等数学教师课程的创新性不足,学生的相关基础知识匮乏等,使得教学效果不凸显[2]。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专业定向性和实用性较差
目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在课程设置上过于传统和理论,没有充分去考虑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定位和现实状况,使得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设置没有真正体现知识、能力与素质需求的统一。
同时,在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基础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占比过大,不切实际的过分追求完整的体系,比如,为追求教学内容完整,采用的方式是一刀切统一规定上课学时、计划,教学内容却没有变化,不论这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是否有用,必须按计划将教学内容全部完成。而且教学内容与专业课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在学生的数学应用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上侧重不足。
(二) 学生基础薄弱、兴趣不足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高職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入学门槛降低,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高职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都比较薄弱,导致这部分学生难以接受高等数学的知识。同时,很多学生认为高等数学概念抽象难懂,定理证明枯燥乏味,对高等数学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学习心不在焉,做作业敷衍了事,考试也马马虎虎。
(三) 教师创新性不足
目前高等数学课程的课堂模式、教学手段还有考核方法相对都比较传统。首先,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沿用,不利于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开展。现在大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进行单纯地教与学的一种互动过程,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解以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其次,目前主要采取的教学手段也很单一,以口头语言讲解和板书为主,但是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直观体会的效果,影响了学生对很多知识理论的理解和接受。最后,学生的课程评价和考核方式也很传统和单一,高等数学课程的考试主要还是采取闭卷形式,课外作业以课后习题为主,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同时也不能激励学生进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基于目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现状和问题,并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提出几点建议,对高等数学课程改革进行初步探究。
(一)课程设置要满足学生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定位和现实状况,决定了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都应该体现学生对知识的实际需求,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内容的设置要达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需求的统一。同时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使毕业生既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又具备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高等特点[3]。
因此,我们应打破高等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对内容进行重组,数学知识深度以支撑专业后续课程为度,降低理论,淡化形式,避免繁杂运算,尽量用既简单又准确的语言代替某些数学概念的叙述,让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
(二)教学内容要增强专业适用性需求
高等数学作为理工商科等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专业,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结合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重组课程结构,让学生学有所用,获得必需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针对不同专业对数学的不同需求,有选择地进行教学[4]。
高等数学课程教师应认真听取专业课教师对数学课程内容的要求与建议,掌握各系、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不同需求,清楚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从而更加科学地确定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同时也要与专业课教师经常沟通,使我们的教学内容不断得到调整与完善。教师也可以会根据教学经验和学生专业情况,进行自编教材,进而加强教材建设的适用性。
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一定要与专业紧密结合,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对于数学概念和原理的讲解,尤其是在例题的选取上,以专业性、实用性为标准[5]。例如,在讲解导数的概念时,可引入与专业有联系的实际案例,能够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也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同时更能体现高等数学的思想性和工具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数学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针对学生数学基础,开展层次教学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在新生入学时依据升学的数学成绩将其分类,教师依类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基础好的学生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基础差的学生教会他们解决一般问题。在教学内容上,对基础好的学生可以结合本专业知识适当扩大知识面,对基础差的学生教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同时还可以举办学习辅导班,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例如学习网络优质课程,建立QQ、微信学习交流群,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还能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开辟数学选修课,如专升本数学选修课,数学建模选修课,数学实验选修课,工程数学选修课,这些选修课的开设一方面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的困难,另一方面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辟了又一课堂,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提供平台,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课堂模式,促进课堂角色转变
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和我国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也被赋予新的期待与要求,并发生了新的转变。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真正切实地饯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6]。
我们可以通过创新课堂模式,促进课堂角色转变。例如,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活动,组长负责制,学生作为主体角色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教师制定奖惩措施,进行引导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参与到课堂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而课堂教学具体以智勇大闯关的形式,分为基础闯关、提升闯关、终极闯关等,分层次进行讲解和练习,分小组比赛来进行抢答,板演,根据小组参与情况进行加分奖励,最后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课堂总结,各小组补充。对于各小组的课堂表现在学期末进行评比,可以选取前五名或者前十名学生免考,进而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積极性。最后,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可以增设课前活跃气氛环节,例如,每次课提前安排一个小组负责贡献一个小节目:数学笑话、数学名人轶事或者个人特长展现等。
(五)创新课程评价体系,完善考核方式
目前高等数学课程以往的评价手段过于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教师应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引入多维度考试方式,将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理论考核层面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等考核形式,使得评价更科学、更全面。
每学期还可以增加开展本模块拓展活动环节,作为课程评价和考核的辅助手段。将与数学相关的有趣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不仅丰富学生的数学视野还可以作为课程评价的一部分。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者搜索去了解并分享一些数学游戏、生活中的数学规律、数学名人欣赏或者逻辑问题。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数学知识面,活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和完善了课程的考核体系。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着重提升学生的实践和职业能力。高等数学作为众多专业课程设计中基础必修课,更是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课程改革。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本文就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进行初步的探索,以期为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一些思考和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450.
[2]冯秀琴.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现状及教学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3(1):30-31.
[3]麦劲声.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资治文摘,2016(02)165-167.
[4]云连英, 汪荣伟.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职业教育研究, 2008(02):212-213.
[5]刘爱国, 方一平. 高等数学教学与专业结合模式的初步探索[J]. 大学数学, 2003(03):38-40.
[6]田爱丽, 于天贞. 教师的角色转变与责任担当[J].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8(13): 20-22.
(作者单位:郑州理工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