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珂
“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目标的四大领域之一。三年级作为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由浅入深阶段,对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刚刚接手三年级,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这一板块,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分析与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反思,寻找出易出问题的关键点,提高本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本文就结合对学生解决问题困难处分析,结合错例、课例,来粗浅谈一谈如何提升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些策略,以便更好地落实新课标,做到前后衔接。
笔者设计了一份问卷,对本校三年级的两个班进行了一次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2份,回收90份,有效89份。下面是问卷调查的汇总:
问题调查结果在常见的考试题型中,你觉得哪一种最难做?填空题计算题(口算、笔算、巧算)操作题解决问题28%8%3%61%你最喜欢哪一种类型的解决问题?图文式纯文字式说理题式画图式35.4%33.5%10.7%20.4%解决问题时,你常想到的方法有哪些?(可多选)画图列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从问题想起的策略68.547.874.169.4对于题目较长、文字较长的解决问题,你会怎么做?只读一遍就开始做读两遍反复读,直到读懂为止多读几遍,借助方法整理信息5. 4%32.8%40.5%21.3%做到解决问题时,你会分析数量关系吗?反复分析后做题偶尔会分析,分析片刻后做题从来不分析,读题后直接做题35.8%54%10.2%解决问题后,你会检查吗?会偶尔会从来不32.5%52.6%14.9%
从调查结果来看,呈现了两个重要点。一是有61%的孩子觉得自己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上存在困难。选择填空题的28%同学中,大多数也是因为填空题中的“解决问题”题型觉得困难。二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缺少正确的解题过程,如读题未理解就开始动笔等。从这份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距离熟练着手“解决问题”还有很大的距离。
在日常的教学,笔者发现在解决问题的练习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错误。这些错误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当时的真实思维,另一方面可以给予其他学生不同的启发,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为了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困难之处,笔者以学生日常作业、练习卷为样本,收集学生错例归类分析,探寻他们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根源。
错例1: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80千米。照这样计算,9小时可以行驶多少千米?
学生错解:180×9=1620(千米)
错因分析:三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的阅读能力有限,对于一些词义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例如题目中的“照这样计算”,就是按照每小时60千米这样的速度来计算。造成的答题错误。
错例2:游乐园成人票16元一张,儿童票8元一张,陈老师带12名同学游玩,一共要多少元?
学生错解:8×12=96(元)
错因分析:这种错误很明显是没有看清题意。只算了学生们门票总价,忽略了老师也需要付票价。造成答题错误。
错例3:每袋化肥重50千克,一辆卡车一次运80袋。由6辆这样的卡车运两次,能运走多少袋化肥?
学生错解:50×80×6=24000(千克)
错因分析:本题信息多,学生未发现“每袋化肥重50千克”是一个多余的条件。问题要求的是“能运走多少袋化肥”,可以先求出一辆卡车两次运多少袋,也可以先求6辆卡车一次运多少袋。在新教材中,像这样以纯文字叙述出现的应用题形式,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多余条件来让学生选择,考察学生的能力。
错例4:小明和爸爸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黄色运动服130元/套,粉红色运动服148元/套,蓝色运动鞋85元/双;黄色运动鞋108元/双;黄色帽子16元/个,蓝色帽子24元/个。
问: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可以剩下多少元?
学生错解:
(1) 130+85+16=231(元) 300-231=69(元) (2)130+85=215(元) (3)108+148=256(元) 300-256=44(元)
错因分析:本题呈现的错误资源较多。(1)错误在与学生审题不清,问题要求选两样,而不是三样。(2)、(3)错误源自于思路没有理清。题目中要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应该用带来的300元减去用去的钱数等于剩下的钱数,也就是一共的钱数-用去的钱数=剩下的钱数。同时,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也导致对最多剩下的理解不透彻。
错例5:李红想买一支钢笔和一支圆珠笔。钢笔8.5元一支,圆珠笔2.8元一支,请你估一估,她付给营业员一张10元的纸币,够不够?请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学生错解:8.5≈9,2.8≈3,9+3=12(元)
错因分析:按照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会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来进行估算。然而就本题来说,应该是把8.5和2.8都看小了估,分别看成8和2来估算。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学情,循着学生错误的分析,笔者对症下药,在教学重视以下三点。
三年级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的开始阶段,上下两册教材中需要教学《从问题想起》和《从条件想起》这两个策略。笔者以《从条件想起》这课为例,谈一谈在教学时可以注意的方面。
1. 引发策略学习的需要
例题的编排要注意引发学生策略学习的需要。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从条件想起》一课中以小猴摘桃的情境引入新课,重点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一条件,充分理解后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完成由条件向问题的推理过程。
2. 经历策略形成的过程
三年级教材中增加“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不仅要求学生会解决某一类问题,更要求学生经历并体验每一种策略的形成过程,获得对策略内涵的认识与理解。
3. 回顾反思促策略形成
在课堂的最后,教材上编排了“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这问题,帮助学生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体验进行整理归纳,最终形成自己的策略。
“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查反思”是解决问题的四个基本步骤,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仅是把问题解决了,更重要的是经历解题的过程,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1. 理解题意。读题、审题是引导学生关注题中信息、理解题意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在练习中,学生往往会因为读题、审题不细致而导致错误。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学一些读题的技巧,譬如:可以画图或列表等形式来抓住题目重点信息,把复杂题目简单化。
2. 分析数量关系。找准解题思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分析数量关系在这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一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来说,它是和四则运算的意义是紧密联系的,教师要教会学生能抓住四则运算的意义,理解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3. 列式解答。正确解答也是解决问题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分析能力和思考过程的直接体现。在引导学生按照正确思路针解题的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形式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不同解题方式的方法指导。
4. 检查反思。“检查反思”是解决问题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正确解答的保障,但却往往会被学生忽视。教学时,对于学生这一环节,教师也可以加以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设计一些对比练习、题组练习、拓展练习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灵活应对题型的能力。
面对学生练习的错误,面对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我们都需加以重视,细分析,勤思考,积极寻找对策,及时对症下药,查漏补缺,才能有效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