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祥 屈凯 李云飘 吕彦 赵国菁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天津 300074)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建于城市地下容纳两类以上城市工程管线的箱涵或隧道类构筑物,可将电力、通讯、给水、再生水、雨水、污水、热力、供冷、天然气及垃圾收集等管线纳入其中,是保障城市“生命线”健康、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综合管廊的建设始于19世纪欧洲,至今已有180 多年发展历程,早期:巴黎于1833年就开始兴建综合管廊,伦敦于1861年、德国汉堡于1892年开始建设综合管廊。其后,欧洲国家相继建设综合管廊,如莫斯科(1935年)、马德里(1941年)、布拉格(1969年),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苏黎世等城市也开始建设综合管廊。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以来很多大学建设了综合管廊。日本自1926年以来很多城市建设了综合管廊,中国于1958年在北京建设了综合管廊,新加坡的滨海湾综合管廊自2004年投入运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作为综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一种有效途径,贯穿于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进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全世界已建综合管廊(不含缆线管廊)里程超过3100km。
世界上最早的综合廊道出现在法国巴黎,巴黎很早就开始修建排水系统,至1800年其排水系统的长度达到20km。自1833年开始规划建设巴黎市区规模庞大的排水系统(图1),随着技术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利用排水隧道上部空间敷设供水、电力及通信管道和线路,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综合管廊,至今其总长度约2400km。巴黎老城区利用排水隧道形成的传统综合管廊主要采用圆形、椭圆形断面,一般合舱布置,舱内主要敷设了饮用水、非饮用水、通信、电力等管线;有些是利用隧道内排水渠两侧的平台敷设各类管线(图2),有些是悬挂于隧道的顶部空间(图3)。
除了巴黎市早期建设的利用排水隧道形成的传统型综合管廊外,20世纪以来巴黎市拉德芳斯地区以及里昂市、贝桑松市、图尔市等很多城市也建设了一批新型管廊。
图1 巴黎早期排水系统规划图Fig.1 Early drainage system plan of Paris
图2 巴黎管廊管道布置示例Fig.2 Example of pipeline layout of utility tunnel in Paris
图3 巴黎管廊管道悬挂布置示例Fig.3 Example of suspension pipeline layout of utility tunnel in Paris
20世纪60年代开始,拉德芳斯区域开发公司(EPAD)开始建设该区域综合管廊。巴黎拉德芳斯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是巴黎拉德芳斯商务区整体规划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拉德芳斯商务区占地约60hm2,该区域的综合管廊使得各类管线在城市地下空间内合理发展,该区域综合管廊总长度达到十几公里,在部分综合管廊中还预留了交通运输空间。根据区域开发公司对地下空间的发展规划,综合管廊应与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一样,位于城市地下多层次空间的较低层。该综合管廊的建设一般是在公共基础设施地下敷设矩形封闭钢筋混凝土管廊。在一些区域也采用先布设下部廊体,再安装顶部盖板构成管廊结构的施工方法。除燃气管道外,该综合管廊容纳了全部市政管线,其中包括热力管道和制冷管道(图4)。
图4 拉德芳斯管廊断面布置Fig.4 Section layout of La Défense Utility Tunnel
管廊内容纳的电力管线隶属于法国电力;通讯管线隶属于法国电信和拉德芳斯光缆公司;供水管道隶属于供水公司;城市供暖和制冷管道隶属于Enertherm 公司和Suclim 公司。相比于其他管线,排污管道在综合管廊中的位置相对较低,并敷设在专用的封闭空间中。
管廊内安全设施包括:物体检测器和接触探测、连接到安全控制中心的对讲系统、火灾检测报警系统、由安全控制中心控制的日常与应急照明系统、清晰的警示标志和安全标识、应急排水泵、平推杆式防火逃生门等。安全控制中所配备的管理软件可监控综合管廊全部安全设施。此外,综合管廊内的照明系统也由中心控制,通过照明系统的工作情况也可以了解人员进出综合管廊的情况。
20世纪60年代,法国贝桑松市西部地区规划为优先城市化地区-柏兰莱斯城区,该区域综合管廊建设在规划开发的城市新区。区域内与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同时建设的还有区域供热系统。这些重要的管线被集中在一个干线综合管廊,其他较小的管廊被统称为支线综合管廊。支线综合管廊是为了保障建筑物与主管廊之间的连接。1965年干线管廊开工,经过十五年的建设,该区域综合管廊最终竣工并投入运营。从1965年至2003年,该区域建设综合管廊长度11km。
该区域综合管廊主体结构为现浇混凝土结构,采用滑动模板施工方法。干线综合管廊,舱室内净空高度2.7m,长度8.5km。支线综合管廊,舱室内净空高度高度 1.8m,长度2.1km。舱室截面采用椭圆形截面,平均埋深6m,坡度为3%(图5)。入廊管线主要包括:供水、污水、电力、供热、通信等。供水管道由直径 100mm至300mm 直径的铸铁管道组成,每3m 由支架支撑。电力管线(法国电力公司):中压电力电缆铺设在封闭式电缆桥架内,低压电力电缆铺设在开放式电缆桥架上。供热管道:采用200mm 直径的高压蒸汽循环管道,在管廊上部安装。通讯管线(法国电讯公司):铺设在开放式电缆桥架上。有线电视线路:由一根或多根线缆组成,采用固定钉或塑料管套的方式铺设。光缆:由一根或多根线缆组成,采用固定钉或塑料管套的方式铺设。污水管道:采用合流制,混凝土污水槽与管廊建造一体成型,平均坡度3%。
图5 贝桑松-柏兰莱斯管廊断面示意Fig.5 Section of Besancon-Berlanes Utility Tunnel
该综合管廊并未安装访问控制设备。人员可以通过管廊两端带有楼梯的入口或道路中间的窨井进入管廊。该管廊中无专用监控设备和自动控制装置。开放式污水汇流槽并不会造成环境卫生问题。如遇强降雨天气,该管廊可以承受约1m的污水水位上升而不会有污水侵入其他管线中。该管廊也能够偶尔承受短期内更强水位上升直至其他管线,但是水位不能超过管道中供热管线的高度。
1985年里昂城市共同体在里昂市热尔兰区域实施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期间建设了综合管廊。该综合管廊总长245m,采用矩形舱室截面,其尺寸如下:宽度在 1.30m 到 2.20m 之间,高度在1.90m 到2.70m 之间。该综合管廊内集中了以下管线:供水管道(玻璃纤维管)、公共照明管线、法国电力输电管线、法国电信通讯管线、排污管道(直径500mm 的石棉水泥或钢筋混凝土管道)、部分管廊内容纳了城市供暖管道(图6)。
图6 里昂-热尔兰管廊断面示意Fig.6 Section of Lyon-Gerland Utility Tunnel
图尔市卢瓦河畔某居住区道路下综合管廊,隶属于街区自行建设和管理,建设于20世纪40年代二战后城市重建时期,管廊同相邻建筑物地下室同步建设,建筑物有两层地下屋,地下二层有专门为管线敷设使用的廊道与道路上管廊相连接,即分支管廊进入建筑物地下室内(图7)。道路上管廊逃生口位于人行道上,采用铸铁排水井盖简单方便,通往地下室管线廊道的出入门也十分简易(图8)。管廊内管线主要包括供水、热力、电力和通讯管线,管廊内没有通风、监控等复杂的附属设施。
图7 地下室管廊Fig.7 Utility tunnel in basement
图8 道路上管廊出入口Fig.8 Utility tunnel access on the road
布拉格市于1969年建设了第一条综合管廊—霍特科瓦街管廊,近50年来布拉格建设了总长度约90km 地下综合管廊。“布拉格中心城区综合管廊系统发展总体规划”于1982年发布,1984年再次发布,1991年最终发布,过去的几个2 类和3 类综合管廊就是依据该规划建造的。未来一段时期(即2010年至2010年之后)地下综合管廊网络的发展规划应由1999年批准的综合管廊规划文件控制,该文件是“布拉格历史保护区城镇规划研究”的一部分。此项研究也是该地区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或作为城区部分管理计划的基础。该研究的另一个阶段涵盖了扩展区的综合管廊,即布拉格历史保护区以外的城区,该阶段成果于2005年11月完成并提交。
该综合管廊规划定义了两种管廊:第2 类管廊,主干管廊;第3 类管廊,支线(分配)管廊。主干管廊被用来将介质或信息路径传送到中心区域并分配至各个节点。支线(分配)管廊则包括与这些干线相连的分配路线,它为特定消费者、订户和各个地面建筑物提供供应或连接。主干管廊(图9)埋深25m~30m,其路由不会与其他基础设施冲突,因此,按照其联络的目的地,其线路可以尽量取直线。系统的进出口采用竖井,或直通地面或通过第3 类管廊到地面,经常连接两类管廊都到地面。最后方案的主要优势是把两类管廊的通行与逃生路线结合起来。
图9 主干管廊断面示例Fig.9 Example of arterial utility tunnel section
主干管廊一般坐落于基岩上,采用新奥法隧洞施工。支线(分配)管廊(图10)把管线连接到地面楼宇建筑,位于地下6m~11m。支线管廊埋深的限制因素主要是现状污水管道,污水收集系统及通信管道等的位置。根据地面建筑物的位置以及拟建网络数量的要求,或者设计一个两侧有接口的地下通道,或者设计一对地下通道,每条地下通道各沿街道一边从一侧连接。支线管廊一般采用传统的明挖法施工或隧道施工。部分道路准备参照瑞士苏黎世的做法,在有轨电车下方建设分布管廊。入廊管线主要包括:供水、燃气、电力、通讯(金属、光纤)、供热和供冷等管线。该区域设置了3 个控制站,管廊的监控系统可以对电能计量、电源插座、门及逃生通道、防火阀、通风系统、照明、报警、管件、廊内运输设备、管廊周围人流动向等进行监控。布拉格综合管廊的地上通风设施的建筑设计与周边环境融合协调一致(图11)。
图11 地面通风设施Fig.11 Surface ventilation facilities
布尔诺市综合管廊建设从1973年开始至今,该城市的综合管廊在城市各个区域中都有发展,包括了旧城区和20世纪80年代兴建的大型集中住宅区。1987年之前完成了干线管廊建设(图12),支线管廊建设(图13)从 1993年开始,大型集中住宅区管廊的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该市运行管理条例颁布于1994年,1998年更新。该市管廊由布尔诺市政府建设,布尔诺管线技术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该公司为布尔诺市政府全资建立,与综合管廊的各入廊管线单位签订具体使用合同。该综合管廊的监控由一个调度中心负责,该调度中心同时管理城市公共照明系统。管廊总长度17km(干线管廊直径5m,支线管廊直径2.5m~3m)。
图12 干线管廊断面示例Fig.12 Example of arterial utility tunnel section
图13 支线管廊断面示例Fig.13 Example of distribution utility tunnel section
布尔诺市综合管廊内干式管线与湿式管道共存。其中容纳了自来水管道、供热管道、热水管道、电力管线(超高压输电线路、高压供电线路与中低压供电线路)、通信管线、光缆、交通信号管线、有轨电车牵引管线和公共照明线路。该综合管廊中几乎容纳了除燃气管道以外的所有管线。圆形的干线管廊采用盾构施工,支线管廊使用盾构施工或明挖施工。
该市综合管廊运营管理条例中明确了安全设施以及综合管廊运营单位与管线单位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管廊运营单位负责综合管廊的维护、检修以及运营期间24h 监控管廊运行情况。管廊入廊管线单位需以书面形式向管廊运营单位申请进入管廊施工。管廊舱室中有完善的照明系统,入廊人员会配备一个能随时与调度中心联通的无线对讲机,带有防爆矿灯的安全头盔。管廊中安装了报警系统和通风系统。该管廊安装了Diamo 公司和SAIA 公司的控制系统,可对开关舱室门、照明系统及人员在管廊内的移动等进行监控。管廊入廊管线单位需向管廊运营单位支付管廊使用费(租金)。使用费仅涵盖小型维护、照明、通风和调度。
综合管廊的投资主要来自国家预算,建成之后由地方政府所有。作为大型集中住宅区建设的重要配套设施,布尔诺市大型集中住宅区管廊的建设费用由国家承担。管廊入廊管线单位并未支付任何费用。分布于布尔诺市老城区的支线综合管廊的建设费用是由市政府出资。其中60%来自国家补贴,剩余40%为布尔诺市财政支出。除通讯管线单位外,其他入廊管线单位均未参与综合管廊建设投资,但需支付管廊入廊使用费用。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造成重大灾害,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日本土木学会提出建设干线共同沟(综合管廊),以减少路面反复开挖、避免电线杆损坏带来的次生灾害,减轻今后再改造的困难,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日本于1926年开始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管廊内纳入的管线种类包括给水排水、电力、通信、广电、热力、燃气、及垃圾输送等市政管线。1963年,日本制定了《关于建设共同沟的特别措施法》,从法律层面将地下综合管廊确定为道路附属物,由道路管理方承担相关费用。1986年日本颁布《共同沟设计指针》,对于地下综合管廊的总体设计、主体结构以及通风、排水等附属设施的设计进行了规定,对于共同沟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日本很多城市都规划建设了综合管廊,如东京(图14)、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以及仙台、广岛、冈山、福冈、熊本等核心城市等。东京市综合管廊的规划长度超过2000km,部分城市建成综合管廊情况见表1。目前,日本中央政府以及各都、道、府、县、市及开发区均建有干线共同沟或支线共同沟。据日本共同沟工业会统计数据,到2015年全国约有9000km 的缆线共同沟。已投入使用的日比谷、麻布和青山地下综合管廊是东京最重要的地下管廊系统。日本采用盾构建设的综合管廊较多,技术先进,盾构断面有圆形(图15)、矩形(图16)、双圆形等多种断面形式。采用盾构法施工的日比谷地下综合管廊全长约1.55km,埋深 23m~35m,采用圆形断面形式,盾构内径6.7m,同时与管廊相结合,在日比谷公园处修建了体积2100m3的贮水池。东京大手町干线共同沟(图17),主要收容电力和电话的主缆线和排水干管。
图14 东京管廊布局Fig.14 Layout of utility tunnel in Tokyo
图15 麻布共同沟Fig.15 Utility tunnel of Azabu
图16 小田井山田共同沟Fig.16 Utility tunnel of Koyamaiyanmada
图17 东京大手町干线共同沟Fig.17 Arterial utility tunnel of Tokyo Otemachi
表1 日本部分城市建成综合管廊情况Tab.1 Built utility tunnels in some cities in Japan
临海副都心的地下管廊(共同沟)总长为16km,根据所敷设管线的数量、种类有5 种断面形式,标准断面的主管廊宽为 19.2m,高为5.2m(图18)。共同沟采用开槽方式建设,在道路下与道路平行,沟顶覆土深度5m~6m。敷设的管线有供水管、中水管、污水管、配电线路、电话通信线路、数据通信线路、供热管道、供冷管道、燃气管道和垃圾输送管道,各种管线都有明确的位置,同时管沟中还留有一些待敷设管道的平台,为未来建设的管线作好了准备。标准断面中纳入的管线包括:给水管道4 条,中水管道3 条,污水管道 4 条,电力管线 3 回,电信管线若干,热水管道为2DN800 和2DN400,冷水管道为2DN1200,垃圾真空输送管道为2DN600,燃气管道DN400 设置在封闭的管沟中。共同沟的运作全部采用信息化管理,管沟每一个出入口及管沟内都装设了大量感应器和探测器,各种情况即时反映在主控室,管线的运行情况一目了然。另外,人员或动物一旦进入管沟马上就会被发现,并显示其所在位置。共同沟的工作环境是自动监控的,一旦上下水管道发生泄漏、管沟进水或者沟内空气含氧量下降,共同沟的抽水泵或通风系统就会自动启动。管线共同沟的照明系统非常完备,沟内的照度足以满足检修的要求,燃气管沟的照明灯具都是防爆的。各种管道设置均采取了防震措施,管道采用柔性接口,管道固定有一定的震动余量。此外,各种安全标志也很醒目完善。
图18 临海副都心管廊断面Fig.18 Utility tunnel section of waterfront subcenter
日本《共同沟设计指针》,对于地下综合管廊的内径尺寸、覆土深度、平面及纵断面线形、与各类构筑物的关系(距离)、主体结构的设计以及通风、排水等重要节点的布设等地下综合管廊设计关键要素进行了规定。提出了综合管廊与其他设施交叉或者共同建设时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对断面设计要求进行了规定,并说明从管理以及防灾方面考虑,一类专业管线以单独成舱为宜,条件受限时也可共用舱室的要求。并考虑到燃气管线发生事故灾害时的影响,提出燃气管线原则上采用独立舱室敷设。对共同沟结构设计的各种荷载、地震、地基、接头、防水及结构构造等提出要求。对共同沟的抗震设计作出了详细规定。在附属设施相关章节中,明确提出防灾安全要求,明确了防灾安全设备包含:报警设备、灭火设备、通讯设备、避难向导设备及其他设备等,指南对各类防灾设施制定了非常具体的设计要求。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的数十所大学校园和机构院区内修建了许多综合管廊,采用管廊的优势主要是便于安装、检查、维修、更换和扩建;管线建设时没有交通问题和交叉问题以及美观的考虑。管廊的不利因素也是存在的,主要是各种管线的相容性问题;管廊内现有管线的使用和扩展的问题以及投资限制。大学校园内综合管廊容纳的主要管线有:热力、供冷、供水、燃气、电力、通信,部分也有污水、空气管、灌溉水管等。电力线在大部分管廊中都有,大约一半的管廊中有供水管,只有极少的管廊纳入了燃气管道,燃气管道直径仅为100mm~150mm,燃气管入廊比较慎重。污水在管廊中没有安装,显然重力流和埋深问题使得其被排除在外,当采用压力输送时,污水是可以纳入的。随着社会发展,不少地方发现线路的需求超过了管廊的容纳能力,所以需要长期规划管线需求的发展。
开挖施工的管廊多为矩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现浇为主也有预制的,圆形断面用于隧道法施工。矩形的断面用于预制管廊和管涵,钢结构管廊用于化学管线、穿越铁路和人行通道。有些管廊的盖板是可打开的,管廊内人员不能通行。常规的管廊内布置如图19所示,大多数管廊有照明,当管廊内同时又有电力和蒸汽时,一般有通风以控制廊内温度。有报告显示管道膨胀引起螺栓和混凝土破坏的情况。同时指出,在综合管廊建设时,必须考虑安全和洪水这两个重要问题。
图19 管廊图示Fig.19 Pictures of utility tunnel
在这一阶段,美国道路下管线的敷设一般有三种建设方式,即同沟敷设、多孔管道和综合管廊。三种建设方式在城市道路下均可采用,其特点如下:(1)同沟敷设方式,可敷设多种管线,占用地下空间少,施工方便,对环境的影响小,降低安装和维护成本。需协调各管线单位,协调管线单位成本分摊问题,需要一个管线单位牵头执行;(2)多孔管道敷设方式,适用于电力通信等管线,节省地下空间,与各管线独立建设相比成本更低,扩容成本低,施工、扩容和检修方便,已大量用于地下管线。同样需协调各管线单位,并存在成本分摊问题,需要一个管线单位牵头执行;(3)综合管廊占用地下空间最小,管线的位置可见,管线的施工、安装、维修、扩容方便,为管线的扩容提供可能,减少故障的维修时间,管线施工的相互干扰最小。其建设成本高、需要配置如照明、通风和排水等设施,对不兼容的管线需要特定的间距、位置要求,其建设需协调各管线单位,解决成本分摊问题,需要一个牵头执行单位,且需制定长期的运行维护程序。
新加坡滨海湾商务中心区面积360hm2,是全岛最密集的写字楼群。在滨海湾推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新加坡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的一个成功案例(图20)。这条地下综合管廊也是保障滨海湾成为世界级商业和金融中心的“生命线”。根据规划该区域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分四个阶段进行,管廊总长度约为20km。综合管廊的第一阶段长度约1.4km 于2004年开始运营,主要服务于商业和金融中心;第二阶段建设管廊长度1.6km 已于2009年投入运营,主要服务于滨海湾综合性度假发展区;第三阶段建设管廊长度超过2.6km 已于2011-2016年投入运营,其他部分仍在建设中。
新加坡综合管廊大部分采用矩形断面钢筋混凝土结构,一般埋深在地下8m 以上。一般入廊管线包括给水、再生水、中央供冷、电力、通信及气动垃圾管道等,污水和燃气管道没有入廊。管廊采用两舱结构,分为管道舱与电信舱,管道舱内容纳给水(DN1200)、再生水(DN300)、中央供冷(2DN1500)及气动垃圾管道,电信舱内容纳电力和通信管线(图21、22)。
图20 新加坡滨海湾管廊布局Fig.20 Layout of Marina Bay Utility Tunnel in Singapore
图21 滨海湾管廊断面示意Fig.21 Section of Marina Bay Utility Tunnel
图22 滨海湾管廊Fig.22 Marina Bay Utility Tunnel
新加坡综合管廊内设置了安全系统和安保系统,安全系统主要包括:火灾探测系统、通风系统、环境监测系统、通信系统、照明系统等;安保系统包括:安全门禁和闭路电视系统和电磁接触器与红外探测器等。管廊内安全监控措施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管廊内公共空间设置各种气体实时探测器,闭路电视等;(2)管廊内各种管线由各管线公司针对不同类型的管线采用先进监控设施;(3)管廊内结构安全采用结构震荡探测器监测。
为加强管廊管理系统而设置的硬件包括:通风系统及空气质量检测系统、开关设备组装、低压配电系统、灯具、备用发电机组、播音装置、内部通信系统、闭路电视、感应卡门禁系统、消防系统等。并与此配套了软件系统,包括:设施设备管理系统、自动呼叫/短信报警系统、无线通信系统等。
新加坡综合管廊的管理组织结构主要由国家发展局、市区重建局、CPG FM 和业务承包商组成。其中业主为国家发展局,管理代表/部门为市区重建局,运营管理主导公司为CPG 集团FM物业管理公司,FM 公司管理管廊内各设施设备并收取管理费用。综合管廊运维费用分为固定运维费用和特例运维费用两部分。固定运维费用由CPG FM 核算出总数,并平均分摊给各个公共事业供应商,再根据各个供应商所占管廊空间的大小在每月平摊费用的基础上进行微调,尽量让所有公共事业供应商达到共识。特例运维费用会根据每个入廊管线供应商的使用情况而定。
在综合管廊故障管理方面,制定了故障处理的优先次序,分为:优先级1(危及生命的或资产的故障)、优先级2(紧急故障)和优先级3(常规故障),对三类优先级的事故情况,分别制定了事故的回应时间和事故处理的完成时间要求。
1.巴黎、东京及布拉格的综合管廊建设发展历程表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科学规划非常重要,这些城市的成功经验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巴黎百余年排水系统及管廊规划建设的历程表明,规划的远瞻性以及对系统布局规划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是十分关键的。管廊规划必须科学预测综合管廊未来的使用状况,并预留适当的发展空间。
2.各国综合管廊建设的历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新区及重要新兴城市,与城市道路等市政设施建设同步进行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是十分适宜的,如巴黎拉德芳斯新区、东京临海副都心、横滨21世纪未来港、新加坡滨海湾综合管廊等项目。城市中心区的管廊建设可结合实际条件进行,可采用埋深较大的隧道或盾构等方式建设,如东京、布拉格等城市都有成功案例。
3.各国综合管廊入廊管线主要包括给水、再生水、电力、通信、供热、供冷、排水等管线,部分管廊敷设了燃气管道,少部分管廊纳入垃圾输送管线和其他管线。除了巴黎的传统管廊采用明渠作为排水管线之外,重力流排水管线入廊相对较少。
4.早期管廊的附属设施比较简单,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综合管廊建设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管廊的附属设施在不断地完善,尤其涉及人员和管廊安全运行的一些设施,如火灾探测系统、通风系统、环境监测系统、通信系统、照明系统等、安保系统等均有配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基础设施重要性的认识,综合管廊的高标准及长寿命建设是普遍趋势。
5.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后的运行、维护和更新是管廊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环节,综合管廊的运营管理一般由专业公司承担。综合管廊应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体制,管廊的运营管理单位与管线的运营管理单位应有合理有效地协调管理机制和协作机制,以便在日常的维护管理中实现职责分明,信息互通,同时在事故应急情况下能够快速高效地处理现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