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凤霞
20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同时把优秀学生选拔到教师岗位,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中等师范学校开始从初中毕业生中选择优秀学生入校学习,为小学输送高品质师资。在这样的机缘下,我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一做就是33年。33年里,我做了15年班主任,经历了教师和管理等不同的岗位,从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陪伴着一批批孩子从懵懂儿童成长为翩翩少年。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懂得了如何做教师,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努力把自己的教育生活过成一道可供研究的风景。
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我才18岁。那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教育理念,只是一心要培养学生为祖国读书的情怀。我把周恩来总理的名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拿到了课堂上。师生问好后,全体学生响亮地念一遍。还真别说,每次念完后,我总能感觉到教室里刹那问的肃穆和庄严。
工作时间稍长,我意识到为祖国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爱祖国就应该了解她,为她做点事情。于是我尝试通过少先队活动来达到目的:组织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发现家乡发展的成就以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们通过各种渠道带来了许多让我意想不到的资料和思考:学生小朱说,一年级的时候跟爸爸骑车走在振兴路上,太阳晒得眼睛睁不开,今年振兴路上的凤凰树搭起了成片的绿荫,一朵朵绒花开得很红火,非常漂亮。学生小许说的是问题——他的老家在县城,那里有很多油井,他拍下了油井周围光秃秃的土地,问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油井四周依然能长出绿油油的庄稼。学生小范去的是医院,调查的是一年里肿瘤科病人的数量,他为当下的医疗不能根除病症而伤心。四年级的学生,充其量十岁的孩子,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带给我无比的震撼和惊喜,让我深深感到,一个班主任、一个语文老师,如果仅仅是带着学生在一篇篇课文中寻找英雄人物的品行,仅仅用文字中美丽的风景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是远远不够的,走向社会的综合实践活动才更能触及到学生心灵。
事实也是如此。孩子们大学毕业后,聚集到学校看望我,对那次调研中某些同学憨憨的趣事依然记忆犹新。他们告诉我,当年去医院调查的小范已经是京城一家大医院的医生啦,那一届我教的学生中有三名成为了医生。这样的发展路径与那次活动有关系吗?我实在不敢妄言,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我们在学生的心里种下一颗向善向美的种子时,我们同时也就种下了希望,而且这希望也许并不遥远。
一个学生—定要首先成为有德行的人,然后才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我执念于心的教育思考。所以,当我还不能把一篇篇课文教得精彩纷呈的时候,我对学生人格育养的方法及成效就得到了同事和家长的认可。工作第三年,学校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推选河南省濮阳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我以第一名的票数当选。这是我在工作中获得的第一个荣誉,一直被我珍爱于心,即使后来国家、省级荣誉也获得了不少,但是依然埋没不了第一次的光辉。
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前两年,我总希望有孩子突然生病,或者因为贪玩忘记上厕所等特殊事情发生。因为我希望通过这些事向大家证明我的优秀(当时很多报告和文章都是这样宣传的)。但是盼了三年也没遇见一次。反而,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教育现象——教师越是事必躬亲,班级管理越容易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我的思维在不知不觉问离开了“系鞋带”“洗衣服”这些偶发小事,开始思考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勤”还是应该“懒”?我开始尝试让学生自我管理。还记得我的第一次放手——“今天放学请同学们自己站好路队,体育委员负责,站队要做到快静齐,精神抖擞走出校门,和老师再见声音要响亮。我站在楼道里目送你们回家。”说完,我走出教室,注视着体育委员站的地方,我看到每一个孩子都迅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站好,个别调皮的孩子还时不时向我瞟一眼,看到我远远地注目,马上端端正正,比平时还要精神,走得比平时还要整齐。我明白了,教师管理班级时,做一个引领者比做一个事必躬亲者来得更有成效。
于是,我开始把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一件件放手,給予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的机会——学生中出现了矛盾,我在班级公开招募教师代理人:“愿意代替老师来处理这件事的同学请报名!”很多时候,会有好几个乃至十几个学生报名,没关系,选一个组长,大家都是智囊团的一员,事隋简单立即处理,事情复杂放学后处理,感觉那就是一个小小的法庭,有审判官,有陪审团,还有旁听者,大家随时可以辩护,可以举证,直到都满意为止。虽然孩子们常常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闹矛盾,有时也会为朋友的错误打掩护,但是当处理权交给他们的时候,又是十分公正,哪怕犯错的是好朋友,也不会有丝毫的偏袒。
我常常想,当我们感叹年轻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上进意识、纪律观念等一代不如一代的时候,是不是需要反思作为教师的我们曾经给予了他们怎样的学习生活。12年基础教育,整整走过了_一个孩子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在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的教育面向的是哪里?
是的!我这里说的就是常常被忽略的教育方向!是谁帮我打通了教育的“任督二脉”,让我从时刻盼望实现“能为学生洗衣服”“能背着学生上医院”的“小愿望”,转变为“把行为习惯养成放在首位”“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的大追求呢?是蔡元培先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蔡元培先生的一句话:“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也让我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反思怎样的教育才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于是,我把更多的学校生活教给学生去管理:早自习,我告诉他们,自己学习的时间要自己负责;课问操,锻炼身体,更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甚至一些比赛,比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我也会把选拔和推荐的机会交给学生来完成。如果我带的是高年级,还会把一些主题明确的班队会交给学生自己去安排和组织,他们从不让我失望。20世纪90年代初《河南教育》连续刊登了我写的两篇班队会实录《劳动最有滋味》《做真正的男子汉》,都是学生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完成的。我越“懒惰”,他们越“勤奋”,我越是做一个观察者,他们越会竭尽全力表现自己内心及行为的美好。
我是一个很喜欢课堂的人,无论心中有多少不如意,无论身体有怎样的不舒适,只要站在讲台上,我立即容光焕发。一位老师在十年前听过我一节课后评价说,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讲台上比课下更漂亮的人。我对学生的学习抓得很紧,因为我知道:没有深厚的学养,学生未来发展的空间就很受限制。爱学生就让他爱学习,爱学生就帮助他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更强的学科能力。我是语文老师,我深深知道语文在以后学习生活中的价值,语文能力的强弱不仅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发展,影响到学生的交往和表达,同时也会影响到对祖国文化的传承。所以,让学生爱上语文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此,我苦练自己的备课功力。年轻时做老师,教案常常几易其稿,直到发现最简捷、最有效的学习路径。记得四年级《捞铁牛》一课我整整写了八遍教案,用完了一个教案本。因为我知道,教师对教材理解得透彻,学生才能学得清楚;教师的教学设计合理独到,学生才能学得扎实有效;教师对教学胸有成竹,指导学生才能运筹帷幄。这种深入备课的习惯—直跟随我到今天。即使作为一名特级教师走上讲台,我的内心依然会对教学产生一种敬畏之感——我敬畏我的学生,也敬畏属于我的这段时间,唯恐因为自己的疏忽或潦草浪费了时光,懈怠了学生的发展。
刚毕业的那几年,我喜欢带着学生朗诵,所以总有几个学生的朗诵能力全校闻名。后来,我逐渐把教学的目光转移到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上,努力通过教学带给学生触及心灵的真实成长。当下,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又提升到关注思维发展的層面,喜欢用大问题统领教学,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语言文字中涵泳,在故事情节里发现,在深入思考后表达。
语文学习中,我十分关注来自学生的问题,哪怕是无意识的提问。一个偶然的机会,同事的孩子问我:校长,你说为什么有的课是两首古诗,有的是三首呢?为什么把这几首放在一课中呢?小男孩问完就蹦蹦跳跳走了,却留给我深深的沉思:是啊,为什么是这几首编在一起呢?我们怎样设计学习活动才能把几首诗当作一个整体来教呢?于是,我带着学校一位颇有思考力的教师尝试着把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当作一个整体来教学。切入点就是“三首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于是学生在三首诗中来往穿梭,辗转腾挪,不停地比较、鉴别、发现、表达,编者隐藏的密码就这样一点点被破解了。有一次在山东上课,一个小男孩下课后不愿意离开,对我说:“武老师,我们再学三首诗吧。”
我很感动孩子的话,因为几十年历练自己的教学功力,就是为了能够努力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有成长,为了学生能够爱上语文学习。
33年光阴似箭,33年为祖国育英才初心不改。为祖国培养有道德、有学养、有能力、有担当的人,—直是我孜孜以求的事情。为了给我的学生“未来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我—直都在竭尽全力。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 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