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配合预制接骨板在骨关节创伤微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019-10-28 03:06安晓龙蔺广生
陕西医学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骨板骨骼肢体

安晓龙,付 军,蔺广生

1.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西安 710032);2.陕西省志丹县人民医院骨科(延安 717500);3.陕西省延安市人民医院骨三科(延安 716000)

骨关节创伤是骨科领域常见的疾病之一,多为外力因素所致,受伤机制主要是暴力传导或直接受力导致骨骼断裂,常伴有关节软骨损伤,以及关节周围软组织受损,严重时危及血管神经。骨关节创伤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关节内骨折如果未获得解剖复位,关节的局部承受压力过于集中,关节面骨质容易发生疲劳性磨损。由于关节周围组织结构复杂,其骨骼与周围组织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单位,一起协同完成关节功能。关节运动对生物力学的要求较高,关节内骨折对复位要求相对严格,加之关节周围软组织致密,尤其是肌腱和韧带结构为细胞成分少、纤维成分多,而且皮下组织层薄,血运相对差,手术治疗常造成切口愈合不良、软组织及骨质感染、疤痕挛缩等手术并发症几率高。选择在合理保护软组织血运的前提下,能良好复位固定骨折的手术方案,才能够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最大程度恢复关节功能。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对53例骨关节创伤病例进行分组对照,将骨骼影像进行三维重建,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成型,在术前对骨骼模型模拟复位,设计接骨板,并科学预制,模拟固定。术中采用微创复位固定技术,取得满意疗效。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组纳入病例53例,男39例,女14例;年龄26~79岁,平均47.3岁;其中肱骨上段骨折3例,胫骨平台骨折19例,胫骨远端骨折31例;合并有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挫伤5例,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挫伤22例。根据相同部位骨折随机分配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3D打印技术配合预制接骨板微创手术治疗的微创组27例,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33~79岁,平均49.6岁;其中肱骨上段骨折1例,胫骨平台骨折9例,胫骨远端骨折17例。采用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对照组26例,其中男22例,女4例,年龄26~58岁,平均40.7岁;其中肱骨上段骨折2例,胫骨平台骨折9例,胫骨远端骨折15例。手术操作者为同一组医师完成。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所有患者术前接受X线片检查,远、近折端以外完整骨骼的各5 cm处之间的范围,进行CT平扫加三维重建。纳入标准:①肱骨上段、股骨上段、股骨下段、胫骨上段、胫骨下段累及到关节面的骨折病例;②年龄为23岁以上的成年患者;③无肢体发育畸形;④局部皮肤无感染、无皮肤病及肿瘤病变患者; ⑤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接受微创治疗手术。排除标准:①具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②Gustilo-Anderson Ⅱ型以上开放性骨折,软组织条件较差的患者;③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严重影响关节功能的患者;④合并肢体血管或神经损伤,需要术中探查的患者;⑤依从性低,不能配合功能锻炼的患者;⑥术后不能随访的患者。

表1 微创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

2 研究方法

2.1 术前准备:将病例患肢骨折部位进行CT平扫(层厚0.5~0.6 mm),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后,输入3D打印图像处理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设置骨骼模型保留长度和打印范围,建立骨块之间的连接及支撑,然后将处理好的数据转换成3D打印机可读取的数据。在打印机上,应用高分子材料进行热熔阵型堆积,打印成模型。要求模型的大小同病例骨骼1∶1的比例,形态与骨骼骨折后一致,在模型上保留可分辨的所有游离骨块。同一模型打印两个。

对模型进行处理后,沿骨折线,用雕刻刀切开模型的各个骨块,根据骨骼解剖结构,将骨块逐一复位,用液态速干胶将复位后的骨块逐一粘接固定。选择合适接骨板,依照骨骼模型,进行比量,将接骨板进行折弯预制,使之长度、角度符合固定要求,与骨面贴覆。

将预制好的接骨板先用软水常规清洗,再用酶清洗剂清洗后,进行高温高压灭菌消毒;同时将另外1个模型用软水常规清洗,低温等离子进行消毒后,备术中参照观摩。

2.2 手术方法:患者麻醉后,采用合适体位,肢体消毒铺巾,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通过手法间接复位,配合应用克氏针经皮撬拨复位游离骨块,复位过程中,结合模型形态,更有利于达到解剖复位效果。复位过程中,合理保护软组织,防止骨块及克氏针损伤周围血管及神经。复位满意后,按照术前在模型上设计的接骨板位置,在接骨板预置部位远离关节的一端,经皮肤切一小口,避开神经、血管及肌腱,显露骨质,经切口在骨膜下潜行剥离一隧道,隧道与预制接骨板长度、宽度一致,将预制好的接骨板经切口置入骨膜下,使之与骨面贴覆,X光机透视见骨折复位良好后,在导航下,经皮在骨质上钻孔,拧入相应长度螺钉固定。透视检查骨折复位情况及固定效果,满意后,彻底冲洗切口,放置引流管,应用可吸收线无张力缝合,引流管接负压引流器。肢体适当加压包扎,术后患肢抬高,缓解骨膜剥离处出血。

术后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肢体血运及肿胀情况,拍摄肢体手术区域X线片。早期肢体无痛、不负重功能锻炼。记录手术切口是否出现感染、愈合延期等并发症,应用相应的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估并记录。

2.3 术后随访及疗效评价:术后应用统计学将微创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进行分析。同时对比两组手术的固定效果、术后软组织肿胀程度、肢体血运情况、切口愈合效果、早期功能情况等;术后每2周进行回访,综合评价关节功能评分。

结 果

1 微创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微创组与对照组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随访12.9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90.8±10.7)min、(111.9±11.3)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82,P=0.000)。微创组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平均分别为(137.2±12.6) ml、(358.5±11.7) 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194,P=0.000,表2)。微创组手术切口较对照组明显小,对软组织创伤轻。

表2 微创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2 术后随访 两组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随访结果,根据关节功能评价评定疗效,微创组优16例,良11例;对照组优9例,良8例,可9例。优良率83%。

讨 论

1 骨关节损伤治疗的要点 关节周围骨折占肢体骨折的50%~56%[1]。原则上,关节内骨折移位形成0.1 cm以上的平面差就需要手术治疗[2]。目前观点认为,治疗牵涉关节面的肢体长骨骨折,重点在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恢复关节形态学结构,其次是肢体长度的恢复,力线的还原、无旋转,还有坚强有效的内固定,是保证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的基础。关节面的平整和结构恢复,能够有效防止后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3]。减少对软组织血运的阻断,能有效促进切口早期愈合,防止软组织感染导致的骨、内固定物外露,甚至骨髓炎发生;同时能减少骨膜的破坏,缩短骨质愈合时间。软组织条件的保护还缓解肢体疼痛,可以早期无痛功能锻炼,能有效防止关节僵直。

另外,肢体骨折的闭合复位手法要求相对较高,不恰当的操作或反复复位会造成软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因此在复位时要小心谨慎,不可盲目牵引和过度用力操作而破坏软组织的连接。同时要分辨软组织的内部交锁阻挡[4],合理应用合页作用进行复位,防止骨块不稳定。在内固定物置入时,有效保护其周围软组织是关键,注意防止卡压血管、神经和肌腱,不可在腱鞘下形成桥型跨越,以防后期肢体功能受限甚至肌腱磨损断裂。

治疗累计关节面的关节周围骨折,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肢体长度恢复、成角小于5°、力线恢复,是手术治疗效果的基本条件。符合生物力学的固定方法,是骨骼愈合的关键所在。早期无痛有效功能锻炼,是肢体功能恢复的保障。因此,进行手术合理的设计和周密的术前准备,是追求手术效果的关键所在。术前要认真分析骨折形态,制定复位和固定方法,设计最小创伤的手术切口和内固定置入方案。然而通过传统的影像学阅片,很难对骨折形态、关节骨折后的病理结构有全面的认识。而近年来兴起的单纯建立3D打印模型用于术前或术中的观摩和对比,一定程度上只是增加了对骨折形态的判断和认识,仍然没有将其作用进一步挖掘和发挥。

2 技术应用的原理及意义 在骨科专业方面,3D打印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骨骼及瘤体打印,用于辅助医学教学、治疗方案的拟定、手术技巧的设计、外固定装置的个体化设计[5],以及体内特殊假体打印植入[6]等,并取得良好效果。手术辅助材料的打印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例如在复杂骨折的分型、脊柱侧弯的分型、骨肿瘤的鉴别、关节损伤的严重程度判断等方面,目前已得到专业领域的广泛认可。

创伤骨科所面对的病例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完全的独特性,每一例病例受伤机制不同,机体损伤结果也有所区别,具体治疗细节也不相同[7]。所以在制定诊疗方案中,应用3D打印技术,将骨骼按照1∶1 的比例进行实体三维成型,首先进行明确、规范诊断,其次结合实体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甚至应用工科技术和医学解剖知识相结合,对模型进行个体化的加工重组,模拟骨折复位,再根据骨科复位固定要求及骨骼生物力学原理,设计出个体化的内固定材料。通过术前的诊断、分析,以及模拟复位固定、材料准备,术中制定最微创的方法,进行骨块复位,精确规划手术区域的有限显露,预先设计结构定型的固定材料,合理植入最大程度符合AO内固定原理的内植物装置。通过以上方法,能最大程度减小手术及治疗的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减少手术出血,降低输血风险,缓解目前全社会血源不足现状;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和准确性,改进治疗效果,提高痊愈率;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创伤的致残率,提升骨科对疑难复杂损伤的治疗能力。

目前3D打印设备及材料的成本高、相关软件知识产权等问题[8],是此项技术在医学专业领域推广的壁垒;另外,3D打印技术目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应用技术仍未达到一定高度,所打印模型的精细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和提升。

综上,通过 3D打印技术配合预制接骨板的方法治疗骨关节损伤,能够达到精准操作,解剖复位。能提高手术准确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及出血。能有效减少手术副损伤及并发症,术后能够早期功能锻炼,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三维成像实体模型还可以预先掌握手术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使手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9];术中也可以随时参考模型,进行闭合复位固定,减小甚至无需切口,能保护骨膜的完整性,缩短骨质愈合时间[10]。术后软组织疤痕小,不影响外观及功能。三维成像实体模型结合定制固定装置,在手术操作中能够起到手术导航作用[11],一般情况下能够置钉一次性成功,有效解决特殊部位的螺钉置入难度及术中反复调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满意手术效果,符合精准医学要求。

猜你喜欢
骨板骨骼肢体
做家务的女性骨骼更强壮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健康骨骼
接骨板内固定参数对骨愈合过程的影响分析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肩峰下外侧经三角肌入路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技术结合PHILOS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L型解剖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的应用体会
接骨板四点弯曲测定中屈服载荷的获取方法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