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
445000湖北省恩施州中心医院口腔科,湖北 恩施
口腔颌面恶性肿瘤的发生率较高,在手术切除后不仅会造成较大创面,还会影响周围的组织器官正常功能[1]。因此,很多患者在切除后都会实施皮瓣移植术,最大程度地减少肿瘤切除后造成的功能障碍,让创面能够快速愈合,保证术后皮瓣能够成活,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实施护理是最有效改善行口腔颌面外科皮瓣移植术患者生存质量的方案。但是有研究认为[2-3],在术后实施护理并不能彻底的提升行口腔颌面外科皮瓣移植术患者生存质量,必须实施风险护理,合理科学规避一些风险,才能够改善这一现象。本研究探讨了风险护理在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2017年8月-2018年10月 收 治 行 口腔颌面同时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100例,均行口腔颌面外科皮瓣移植术,其中男67 例,女33 例;年龄17~47 岁,平均(32.18±3.22)岁;舌癌34 例,颊黏膜癌30 例,牙龈癌17例,腮腺癌10例,口底癌9例。按照随机数字分为两组,各50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⑴对照组行常规护理。⑵观察组采用风险护理:①建立风险护理程度:组织护理人员制定口腔颌面外科皮瓣移植术的风险管理流程,形成标准的管理规范,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②组建风险小组:组织相关护理人员成立风险小组,小组成员通过万方、知网等搜索有关于口腔颌面外科皮瓣移植术护理风险的内容,并进行整合总结,寻找应对方案。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并请教研究专家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③护理前培训:在为患者护理前,风险小组成员均参加系统培训,了解相关护理风险,了解规避对策,解决对策,提升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以及护理操作能力。让护理人员能够及时观察患者皮瓣情况,并且能够提前预测术后风险,在风险发生后能够准确分型,并能够熟练处理风险。④实施护理:在患者实施手术后48 小时内每小时观察一次患者皮瓣,一旦出现皮瓣颜色异常现象立刻告知主治医生,实施对症处理。同时,指导患者术后饮食、饮水,避免不良事件。
观察指标:两组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的皮瓣危象发生率、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护理配合度。护理满意度与护理配合度均使用本院自制调查表以及护理人员评估采集,均有3 项标准: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完全配合、基本配合、不配合。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皮瓣危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皮瓣危象的发生率与抢救成功率比较[n(%)]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患者配合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两组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的满意度比较(n)
口腔颌面在临床中是较为常见的疾病,不少患者在发生该疾病之后会采取皮瓣移植术,该手术临床使用率较高,但是手术之后的护理对病人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必须给予精细的护理,才能够保证患者术后皮瓣成活。因此,对于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不仅要加强术后护理,还要能够准确地评估患者术后风险,主动预防,及时处理,才能够提高皮瓣移植术的成功率,才能够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将患者口腔颌面的血运功能恢复到最好。
临床研究显示[4],若是无法正确评估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风险,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就会产生应对不足的现象,容易将事态扩大,不仅加重患者生理上的不适,影响患者皮瓣移植术的效果,还会引发患者及家属的不满[5]。因此,实施风险护理,不仅对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还要求护理人员能够拥有更强的业务水平,能够拥有更好更强的服务意识,同时护理人员也应该拥有更强的风险意识。能够在为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护理的过程中,发现风险,识别风险,主动规避风险,从而提高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的服务质量、护理效果,增加患者入院治疗的舒适度,获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与配合[6]。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不同的护理方法所起到的护理效果各不相同,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病人的不同情况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
表3 两组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的配合度比较(n)
研究显示,在实施风险护理后,观察组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的皮瓣危象发生率明显降低,抢救成功率明显升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配合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可知,在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护理中实施风险护理,能够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能够提高护理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