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取穴规律分析

2019-10-25 05:57朱欢欢徐展琼王澍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9期
关键词:风池置信度视神经

张 宾,朱欢欢,徐展琼,王澍欣,张 宏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 510405; 2.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学院,广州 510405)

视神经萎缩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网膜后感受器、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广泛损害,以及神经纤维丧失、神经胶质增生,从而导致严重的视功能障碍,以致视力下降、视野受限,是临床常见的失明因素之一[1-2]。视神经萎缩属于中医“青盲”范畴,目前西医尚无根除的治疗方法[3]。近年来,针灸在治疗视神经萎缩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其疗效确切,安全方便[4]。本研究通过整理相关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近20年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选穴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治疗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以“针灸”“针刺”“温针”“电针”“穴位注射”“埋线”和“视神经萎缩”“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继发性视神经萎缩”为关键词,检索入口分别为“关键词”“篇名”“摘要”,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有关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相关文献。

1.2 纳入标准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与报道;研究对象确诊为视神经萎缩;穴位处方明确,临床疗效确切;治疗组以针灸疗法为主,合并其他治疗方式但以针灸为主;针灸技术符合《刺法灸法学》范畴。

1.3 排除标准

综述、动物实验、经验总结、理论探讨等非临床研究和临床报道文献;重复发表的文献;针灸方法相同的不同文章。

1.4 穴位名称规范

穴位名称参照《腧穴名称与定位》中相关标准进行统一规范。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中“临床采集”板块的“穴位处方”功能录入处方信息建立数据库。利用软件的“统计报表”和“数据分析”功能进行穴位的频次统计、取穴规律以及潜在新方的分析。

2 结果

所选的4个中文数据库共检索到相关文献824篇,去除重复文献后严格按照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纳入文献142篇。

2.1 穴位频次统计

表1显示,对治疗视神经萎缩的160条针灸处方并含97个穴位进行频次统计,并将穴位频次按照降序排列,其中穴位频次≥20的共有22个,频次排名前3位的穴位有睛明、风池、球后。

图1 穴位核心组合网络展示图

序号穴位名称频次序号穴位名称频次1睛明11412肝俞472风池10413肾俞413球后9814丝竹空364攒竹7415太溪355光明7016百会356承泣6917四白317太阳6518阳白298合谷6519脾俞289足三里6420瞳子髎2610太冲6421养老2211三阴交5222上明21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穴规律分析

表2、3图1显示,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40(占穴位处方的25%,代表在所有处方至少40次同时出现)、置信度为0.8,提取穴位的核心组合模式32种并进行规则分析,将支持度个数分别设置24、32、40(即分别占穴位处方的15%、20%、25%,代表在所有处方中分别至少有24、32、40次出现),置信度为0.8,分别进行网络展示。

表2 支持度个数40、置信度0.8的核心穴位模式

2.3 基于复杂熵聚类算法提取穴位核心组合以及无监督熵层次聚类法提取穴位潜在新方组合

表4、5显示,根据相关度与惩罚度相互制约的原理,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演化出24种穴位核心组合以及新穴位处方组合12个。

3 讨论

视神经萎缩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视网膜后感受器、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广泛损害,以及神经纤维丧失、神经胶质增生,从而导致严重的视功能障碍,以致视力下降、视野受限,是临床常见的失明因素之一[5]。多种疾病如脑外伤、颅内肿瘤、脑血管意外、视网膜色素变性等,以及脑发育不良或不明原因等均可累及视神经,导致视神经损伤、萎缩,逐渐导致视力愈发模糊甚至出现完全性失明[6]。一般情况下,视神经萎缩是不可逆性的神经损害病症,一经确诊便无法逆转,只能采取预防视力进一步下降的措施,但目前临床的主要治疗方法即给予患者维生素、神经营养素以及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并未获得理想效果,且因其药物昂贵,不能在临床上进行普及[7]。

表3 支持度个数40,置信度0.8的关联分则分析

表4 穴位核心组合

表5 新穴位处方

视神经萎缩属于中医“青盲”范畴,病因病机可分为肝肾两亏或禀赋不足,精血虚少,不得荣目,致目窍萎闭,神光遂没;心荣亏虚,目窍失养,神光衰竭;脾肾阳虚,精微不化,目失温养,神光渐失;情志抑郁,肝气不舒,玄府闭郁,致神光不得发越;头眼部外伤或肿瘤压迫,致脉道瘀阻,玄府闭塞而神光泯灭共5个方面[8],从而分出肝郁气滞、脾虚湿泛、肝肾阴虚、气血两虚、脾肾阳虚5个证型,进一步通过针灸治疗疏通经络、益精明目,改善眼底的血液循环和营养。而以局部取穴为主的针刺方法直达病所,更具有疏通目络气血、宣通目窍的作用,其疗效确切,方便操作。

从穴位频次统计中可以得出,最常用的7个穴位有睛明、风池、球后、攒竹、光明、承泣、太阳,均为眼周局部穴位。针刺眼周穴位能够疏通眼部经络,使周身之气血、五脏六腑之精气与眼部气血相交通,达到治疗目疾的作用,充分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选穴原则。同时数据结果显示,在穴位频次≥20的穴位中,远端穴位占了一半,远端取穴虽然不是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主穴,但在配穴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由表1可知,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核心穴位主要分布于膀胱经、肝胆二经以及脾胃二经,睛明更是为膀胱经之要穴,膀胱经挟脊抵腰中,总督一身诸阳经,针刺膀胱经穴位可疏通整个经脉的气血,调节脑部气血的运行[9],以助目疾之恢复。结合视神经萎缩的病因病机可知,视神经萎缩主要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同时也与肝、脾相表里的胆、胃有联系,因此视神经萎缩的远端取穴也反映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规律。

组穴规则结果显示,频数最多的3个核心穴组分别为“睛明,球后”“睛明,风池”“球后,风池”,它们的支持度个数分别达到86、81、72。由表3也可知,“球后,风池->睛明”以及“球后->睛明”的置信度均超过了0.8,表明3个穴位之间拥有很强的关联性,亦是临床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经典穴组。睛明是手足太阳经、足阳明胃经、阴跷脉和阳跷脉之交会穴,球后为经外奇穴,两者均有疏风、通络、明目的作用;风池为手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具有调和气血、通络明目的作用,3个穴位无论是两两搭配使用抑或是同时出现均对视神经萎缩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由图1可见,在支持度逐渐升高的过程中,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核心组穴逐渐呈现,从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各个核心穴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当支持度上升至80时,结果与表3中的核心穴位相互印证。

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潜在新方组合分析可以得到新的穴组以及针灸处方,前3组新的核心穴位组合分别为“合谷-百会-太阳”“光明-太冲-上天柱”“阴陵泉-四神聪-上明”,前3组新的穴位处方分别为“合谷-百会-太阳-太冲-曲池”“光明-太冲-上天柱-养老”“阴陵泉-四神聪-上明-上巨虚”。可以看出,新的核心穴组及针灸处方都更加关注远端穴位的使用,更加重视循经取穴,但具体疗效尚需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得到进一步确认。

综上所述,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临床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经验进行了整理和深入挖掘,使得隐藏的知识显现出来。结果表明,临床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主要以局部取穴为基础,结合循经取穴,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风池置信度视神经
基于数据置信度衰减的多传感器区间估计融合方法
一种基于定位置信度预测的二阶段目标检测方法
发现脑垂体瘤压迫视神经一例
硼铝复合材料硼含量置信度临界安全分析研究
视神经节细胞再生令小鼠复明
You Must Have A Healthy Diet
抽动障碍儿童风池气池色泽与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正负关联规则两级置信度阈值设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