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70年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与展

2019-10-24 09:16韩冰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学校体育

韩冰

摘 要:建国70周年,我国学校体育从照搬苏联模式到形成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发展道路走过了一个极其艰辛的历程,学校体育在探索中总结经验,在经验中总结成果,70年的发展过程始终秉持着以育人为目的、以增强学生体质的核心观念。本文以建国70周年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沿着学校体育历史的发展轨迹进行深入思考。新时期学校体育的发展必须坚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制定学校体育战略任务、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体育师资建设、实现学校体育智能化校园建设和实现体育课程的创新改革。

关键词:建国70年;学校体育;发展历程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9)05-0075-06

Abstract:On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gone through an extremely arduous process from copying the Soviet model to forming the development road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ummarizes experience in exploration and results in experience The 70-year development process has always adhered to the core concept of educating people for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students′ physiqueThis paper tak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on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rough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carries on the thorough thinking along the development track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history In the new era,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must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arry out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in an all-round way, adhere to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pa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orientation of running schools, base on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follow the educational laws, formulate strategic task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establish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health first,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chieve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sports intelligent campus and the innovation and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Key words:7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chool sport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rospects

建國70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照搬学习到中国特色学校体育的创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文献梳理,对建国70年来我国学校体育的成就进行系统梳理,揭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存在的问题,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提出发展建议。

1 建国70年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

从1949年建国开始,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道理经历了极其艰辛坎坷的路程。学校体育经历了从无到有、照搬学习苏联模式的萌芽发展时期;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恢复和调整阶段;经历了国家重视、全民关心的茁壮成长阶段。70年的发展历程始终秉持着以“育人”为目的、以增强学生体质为重点,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道路。

11 1949—1978年,萌芽发展阶段

111 照搬和学习苏联模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的整体面貌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为了尽快对旧社会教育思想进行改造,整个教育界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下,照搬了苏联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引进《劳卫制》包括思想体系、制度和完整的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这一时期学校体育的特征主要以借鉴学习为主,最为典型的即为“凯氏体育理论”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1]。在全国范围内引进了苏联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即《苏联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照搬了苏联的体育制度即《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以及苏联的体育理论如《身体教育和运动教育理论》等。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根本利益为中心,增强社会整体体质为重点的发展特点,形成了学校体育发展的萌芽。

学校体育照搬苏联模式,对我国的学校体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对我国的传统体育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体育体制进行了全盘否定态度,导致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进入了一种固步自封的“唯苏莫它”的状态。

112 探索学校体育发展道路

这一时期主要指的是20世纪50—60年代,这个阶段学校体育正在探索中前进。1950年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暂行标准》(草案)中, 学校体育的目的被细化为3个层次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健美体格、养成运动的习惯和形成团结友爱的品质[2]。50年代初期,根据国家建设和为社会服务的需要,对《中小学体育暂行标准》进行了修正。自1951年开始推广第一套广播体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五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苏联专家撤离中国,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逐步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枷锁,根据实际情况开始探索一条更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我国学校体育开始建立自己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1956年正式颁布了《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并提出了锻炼身体、增进健康;规定了体操等竞技运动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力量、灵敏、耐力、速度等身体素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劳动精神和个人卫生习惯等,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教材、教学方法体系,体育方面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1958年大跃进运动严重地扰乱了国民经济秩序,紧接着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以及中苏关系的恶化等问题,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到严重地影响,国民经济经济水平极其低下。因此,学校体育的发展无可避免地受到严重打击。

113 初步完成学校体育道路的探索

1960年为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挽救“左”倾路线的影响,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八字方针的指引下,学校体育的发展吸取曾经的教训、总结以往的经验,对学校体育的理论进行重新整理,这一期间最为典型的就是学校体育理论的发展与逐渐成熟,19世纪60年代初在国家体委的支持下,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体育理论》。1961年,在总结以往学校体育的实践经验,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修订,这一时期最为典型的就是对学校体育内涵的界定讨论,体育界的学者对学校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学校体育是以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为主要目的,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学校体育要以锻炼身体为主要任务。体育课不是单纯地重复着各种健身的动作,如果失去了竞技性和进取心就不可能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强调体育运动教学大纲必须要满足现代竞技运动技术的需求,单纯地锻炼身体和系统地学习某一项竞技运动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相反,如果单纯地从运动技术本身为教学重点,那么往往会忽视身体锻炼的效果。两种观点在经过反复地讨论后,认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必须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根本出发点,把传授体育运动相关的知识、技能与锻炼身体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居特色的“体质观”,指出体质的内容应包括:身体的正常发育,身体机能、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由此,“体质观”的形成对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爆发,“停课闹革命”让学校体育也陷入了停滯发展的状态。时隔一年后,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学校体育逐渐地从停滞的运行状态开始恢复。然而学生身体素质衰弱的令人担忧,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的院校,营养不良导致的体能差、身体虚弱等问题越发严重,再加上学校体育教育的停滞状态,很多学生都是跑不动、举不重、跳不远。根据毛主席指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便成了学校体育的指导方针,把增强人民体质的问题作为今后学校体育的工作重点。

12 1978—2000年:恢复调整阶段

121 从文革的停滞状态开始全面恢复

文革结束直到1978年以后,我国才进入全面恢复和发展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也开始慢慢转好。1978年4月我国对体育教学大纲进行第三次修订,制定了十年制全日制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大纲把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作为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强调锻炼身体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同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开启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全面的社会改革。改革开放调整了经济的运行方式、优化了社会主义资源配置、改进了社会生产力,同时改革开放也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1979年全国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即“扬州会议”)召开,学校体育的发展目的与地位被重新界定,学校体育的广泛改革开启。

122 制定修改教学大纲,完善工作制度

1987年我国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进行第四次修订,除了强调对学生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外,重点提出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全面发展”的概念取代了对体育教育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成为体育教学的至高目标。

1990年3月12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8号、国家体委第11号令联合发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3]。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颁布,对学校体育的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代表着中国学校体育法制化建设初成,这对于学校体育发展规范化建设意义重大,条例明确了学校体育的工作任务;制定了学校体育必修课、选修课及体育考核制度;设立了课外体育活动要因地制宜的多样性和体育达标制度;建立了除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体育竞赛训练等内容,并按照计划定期举办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和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明确了体育教师的工作职责;并对场地、器材、设备和经费以及组织机构和管理等做出详细描述。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校体育发展道路得到基本完善。1992 年11月我国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了第五次修订,把“育人”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及目标。

200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大纲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以健康第一的教育观为指导思想。2001年开始教育部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学校体育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育教学需求,不断深化体育教育体制改革,成为学校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学校体育改革向着更为规范、统一的新阶段已然来临[4]。

13 2002—2019年:茁壮成长阶段

2002 年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发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解决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及身体健康所面临的问题,理论结合实践为学校体育教学有序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2006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召开,重点关注了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的客观事实,开展了全国范围的“阳光体育运动”,号召全社会动员起来关心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

2007年5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史称“中央七号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国务院名义颁布的学校体育改革的最高级别文件),指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是关系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要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增强青少年体质和体育教育问题,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5]。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成为新时期以来学校体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6]。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教育部制定了《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为进一步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与“三走运动”,为学生创造条件、时间、环境,鼓励学生走向运动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学校体育前所未有的校园运动热潮,为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史称“53号文件”)正式发布,明确了学校体育发展必须建立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以评促改的发展理念形成。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代表着学校体育绩效改革的新阶段。要求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体育课上课学时不能被削减或占用,建立科学实效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加强学校体育监督评价机制,完善学生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把学校体育工作成绩列入当地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动员政府、教育部门力量切实提高学校体育工作实效[7]。

201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智能化校园,实现创新型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学生体育实践水平与能力,践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

这一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更加规范化、法制化,学校体育管理的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学校体育管理政策与手段不断调整,学校体育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学校体育改革与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具体路径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学校体育发展任重而道远。

2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展望

建国70年,经历了4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就意味着学校体育体育工作又有了新的方向、新的目标、新的使命和新的任务。2019年2月23日中国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思想[9]。

21 打开束缚学校体育的“枷锁”

2012年12月新华社报道了一篇学生长跑后猝死的消息[10],闹得人心惶惶,学校无奈将运动会的长跑项目取消,中小学生体质问题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后的几年纷纷出现了很多学生猝死案例的报道,如军训猝死、游戏猝死、熬夜猝死、病因猝死等等,其造成猝死的真正推手并不是体育运动本身,而是不合理不正当的生活习惯所致。然而发生长跑猝死的学校则把长跑定为危险科目,为了避免这种偶然事件学校体育做出了很大的退让,“危险科目全取消,师生谁都伤不起;给活动让路,给主科让路”,体育课变得不敢上、不让上、不会上。建国以来,学校体育在提高青少年体质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回看学生体质测试的大数据,学生的体质状况逐年下降。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体质持续30年下降,近两年初中毕业生体质虽有企稳回升之势,但高中、大学生体质仍不容乐观[11]。以男生引体向上为例,一个都做不起来的占全班一半左右,另外一半能做1~3个不等,罕有及格。

跑步猝死的案例导致了学校体育课不敢上、不让上、不会上,束缚学校体育的真正枷锁是什么?首先是责任制度,责任认定不明确。运动猝死或受伤事件发生后,责任认定上是教育部门的责任?还是学校的责任?还是体育老师的责任?又或是校长的责任?还是学生本身的责任?打开束缚学校体育的枷锁,就是要把所有的责任承担向上级部门转移,针对学生运动后猝死和受伤等问题,教育部门应该成立专门的处理部门来解除学校和体育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和体育教师的工作是完全执行和落实国家有关体育健康运动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意外事件,不应该由学校和体育教师来承担,這样才能打破不敢上、不让上、不会上的枷锁。

22 树立健康第一的发展理念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从学校体育诞生的那一天,就承担着提高人民体质的重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又再次强调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上注重体育知识教育与健康知识教育的结合,体育教师在课堂中既要传授体育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第一”的理念,使学生掌握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为其终身体育打好基础[12]。健康第一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锻炼身体劳逸结合,改正熬夜、酗酒、抽烟等损害身体的行为,把身体的健康状况摆在第一位。健康第一不是休养生息,强健的体魄是锻炼出来的,只有长期坚持体育运动才能获得的。健康第一就要重新规划娱乐方式,让青少年从手机和电脑游戏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和作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同时也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体育课之外,利用一切的余暇时间促进学生体育锻炼。

学校体育的功能上已经不仅仅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用辩证法的思维分析,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联系性,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学校体育的教学目的具有全面性,体育教育由增强青少年体质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终实现“育人”的教育目标;学校体育具有运动观,不是静止状态搞学校体育而是丰富校园的体育活动、定期举办校园赛事、创建校园体育协会、传播校园体育文化;学校体育的开展还要具有创新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能按部就班失去创新精神,失去了创新就失去了灵魂,要实现制度上的创新、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活动形式的创新等。

23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培养高素质的学校体育教师队伍,重点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是引导学生的指向标,因此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其次,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学校体育科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专业领域中“一专多能”。在体育教师聘任方面,要完善教师资格体系和准入制度,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强化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发展的有机衔接。健全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健全学校体育教师职称、岗位和考核评价制度。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其工作的侧重点是具有身体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没有实验室也无法生产和创造实体物质,只有一个体育场馆反复地进行着教学和训练。然而,目前的学校评职制度和考核制度,都将重点放在了体育科研上,这是一种错位甚至扭曲的评职制度,不适合体育学科领域。学校体育的评职重点应该放在教学和训练等,实质性结果能够充分反映到学生的身体素质、競技比赛结果等指标上。

加大优秀体育教师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切实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制度,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活补助政策。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24 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

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服务平台。近些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定位系统、多媒体系统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学校体育校园信息化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水平逐渐提高,基于大数据模式下的教育管理逐步实现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交互、全面感知、高效协作、简单便捷[13]。

241 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体育教学中,基于体育运动技术的复杂性,使得在学习和记忆的过程需要很强的空间立体感、时间节奏感,通过慢放、回放等方式进行技巧解析,可以简洁有效地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在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242 体育课“在线课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办体育学科各项目的在线课程,学生可以自己安排上课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来进行技术的学习和观摩。体育技术类型的课,老师可以安排特定的时间集合,进行专项训练和指导,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更为便利、快捷、有效的教学手段。对于自学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通过自学来增进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

243 体质测试的大数据管理模式的应用

学生体质测试是学校体育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体质测试的数据每年都按时上报给教育部,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地管理政策来完善和解决学校体育开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244 课外锻炼定位检测系统的应用

以浙江大学为例,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学校体育模式改革,通过手机APP对每个学生进行定位监测学生课外运动状态,并根据学生的运动状态进行考核和评分,测量有效的跑步距离、次数、有效锻炼时段。将课外锻炼的监测情况作为体育课程的考核标准,通过这种手段刺激和激发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利用信息化手段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提升学生体质测试设备的智能化建设,实现自主测试自主考核,全面精准化和科学化管理。智能化校园的建设,推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进程,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推进教育治理方式的变革。

25 推进课内外一体化建设

推进学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建设,就是将学校体育分为体育课内与体育课外的两个部分进行。体育课内部分根据可以根据竞技水平的情况分为一般地体育课、体育俱乐部的课、体育运动训练的课。其中体育课通过体育教师的指导,传授体育运动的基本只是、技术、技能,针对一些运动少、基础差的同学而开展。体育俱乐部的课是针对有一定的运动基础,竞技水平一般的学生群体,可以开展和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通过各种活动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的课程。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多以学生自主管理,体育教师为辅助。体育运动训练课是针对竞技水平比较高的学生群体组成,通过更专业的训练方式提升运动竞技水平,可代表学校进行比赛的专业课程。学校体育的课内教学必须涵盖零基础的体育课、基础薄弱的体育俱乐部课和竞技水平较高的体育运动训练的课,全面发挥学校体育的多方面功能。

体育课的课外部分,就是要实现学生课外锻炼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首先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学生的运动情况进行监测、评定和考核,培养和激发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感受浓烈的校园运动氛围和最终达到的体育运动效果,实现学生的终身体育运动的习惯。课内根据运动水平来划分课程内容,课外培养长期运动的习惯,将体育课内外有机结合,做到课内学技术、课外强体魄,新时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任务、新使命。

3 结 语

建国70周年来,学校体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照搬到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从文革时期的停滞发展到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回顾曾经走过的道路就是要以史为鉴,回顾就是要勾画清晰学校体育历史发展轨迹,在探索中总结经验,在经验中巩固成果。不忘教育初心,牢记学校体育教育使命,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目标,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制定学校体育战略任务、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体育师资建设、实现学校体育智能化校园建设和实现体育课程的创新改革。

参考文献:

[1] 曲宗湖.回顾与反思——建国60年对我国学校体育片断记忆[J].体育教学,2009(10):60-63.

[2] 沈建华.建国60 年我国学校体育观的审视与建构 [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5):67-69;9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EB/OL]. [1990-03-1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511/t20151119_220041.html

[4]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A].2000.

[5] 中共中央國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EB/OL]. [2007-05-24] http://www.gov.cn/jrzg/2007-05/24/content_625090.htm

[6] 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A]. 201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EB/OL].[2016-05-06]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06/content_5070778.htm

[8] 中国教育部网站.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 [EB/OL].[2019-03-10] http://www.moe.gov.cn/s78/A17/A17_gggs/s8472/201904/t20190418_378660.html

[9]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N].人民日报 2019-02-24(第001版).

[10]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不敢上、不让上、不会上——透视体育课之殇 [EB/OL]. [2012-12-6] http://www.gov.cn/jrzg/2012-12/06/content_2284242.htm

[11] 李秋平. 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思路 [J].当代体育科技,2018(22):38-39.

[12] 顾明远.以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筑牢学校体育在青少年成长成才中的基础 [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1):31.

[13] 槐彩昌.中等职业学校智能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J]. 教育现代化,2018,5(9):138-140.

[14] 许捷,等.角色理论视角下中国学校体育角色归属 [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6(3):15-19.

[15] 陈新平, 蒯放.“健康中国”背景下竞技体育与我国学校体育的融合研究 [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1):68-72.

[16] 宋同顺, 汤立许. 近十年国际学校体育研究的量化分析——基于共词矩阵的知识图谱视角 [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7,6(3):72-79.

猜你喜欢
学校体育
拉丁健身操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