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学生识读能力的培养探研

2019-10-24 06:48郑明娜
成才之路 2019年27期
关键词:美术课堂核心素养

郑明娜

摘 要: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文章分析学生图像识读的特点,探讨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策略,指出教师要创设情境、丰富表象,提高学生识读感知能力;挖掘教材经典范例,培养学生识读理解能力;联系生活、实践体验,培养学生识读运用能力。

关键词:美术课堂;识读能力;核心素养;感知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G623.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7-0045-02

当前,大街上树立的广告牌、网页插图、海报影像等形形色色的视觉元素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据专家调查研究,人们对外界的感知70%是来自视觉感受。新媒体技术及产品广泛应用于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使世界更加视觉化。人们处在读图的时代、视觉的时代,信息量大,“获取”不再困难,真正困难的是“甄选”。

许多专家学者指出,必须在中小学课程中教给学生正确解读视觉资讯的观念,对学生进行有关图像素养的训练,使其具有批判性的识读技巧(Critical Viewing Skills)。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看什么”“为何看”“怎么看”。

一、学生图像识读的特点

1.鲜艳、明快的色彩易激起学生识读的兴趣

在学生的眼里:碧绿的草地、娇艳的花朵、蔚蓝的天空,一切都是美好的。如果教师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他们的第一选择一定是彩色图片。

2.对自己熟识的图像易识读接受

学生会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所见所闻,接受那些能再现他们平时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的优秀作品,并常常用来做自己的范本。例如,表现美好生活的场景,学生习惯的画面是高楼林立的街道、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各式各样的车……他们感受不出低矮的小院、稀疏的篱笆、杂乱的柴堆的乡村景色,其实也是一种美丽。

3.无意识的识读为先

学生对图像的感受,往往凭第一印象,会常常特别关注图像中的一个细节,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他。例如,在美术活动“汽车设计师”中,学生看到造型奇特像螳螂的汽车,会忽略它的功能;学生看到有着太阳能接收器的汽车,会忽视它的外观设计。

二、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策略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图像识读的特点,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1.创设情境、丰富表象,提高学生识读感知能力

当下是读图时代,美术教学不是单纯教授学生绘画的技巧,而是让学生理解美术的内涵。教师要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会说出内心的感受,能够表达自己对美的认识和看法。

例如,湘美版二年下册“听听画画”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欣赏并且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大胆地、自由地表现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教学时,教师创设了听声音(雷声、鸟声、鼓声)画不同线条、听歌曲(《大海》和《火车开了》)对比感受不同色彩、听曲子《小星星》综合表现这三个过程,营造了美术、文学、音乐学科相互渗透的学习环境。然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实际的绘画能力,选择自己喜爱的表现方式表达对艺术的感悟和共鸣。

2.挖掘教材经典范例,培养学生识读理解能力

教师要仔细翻阅教材,理解教材编排意图,选取教材中典型的范图,引导学生揣摩品画。在美术作品欣赏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帮助者、促进者的身份去引导学生。

例如,湘美版三年级上册“老师,您好”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画自己最熟悉的老师,表达对老师的感情。在画画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都会抓住老师的外貌特征和学科特点进行描画。那如何让学生换个角度,更深入地表现教师的职业特征呢?于是,教师在教学中借助胡锡和与张文军的中国画《新课》、曹新林的油画《粉笔生涯》这两幅画,让学生进行赏析。

欣赏《新课》这一作品时,教师让学生回忆自己开学发新书时的情景,并以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第一问:图中的书多吗?从哪里可以看出?这么重的书,老师为什么自己抱?老师是怎么抱的?为什么这样抱?你能示范一下吗?通过同学间的相互探讨和教师的讲解分析,学生终于明白:下雨天,老师怕书弄脏了紧紧地抱着书,老师爱书,也爱自己的学生,所以一个人拿着。第二问:图中的老师按什么方向发书?发到书的学生是怎么做的?没发到书的学生的心情是怎样的?有什么表现?通过这样的心理和行为结合的图像观察与解读,学生明白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画画能生动地表现生活中人们的所思所为。这样的赏析,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而且通过赏析,学生画面中的人物表情、动作、服饰就丰富了,内容更加充实,所运用的技法也变得多样。

如果说作品《新课》是通过师生双边活动的场景描画教师,那作品《粉笔生涯》就是完全通过典型形象来表现。所以,在赏析《粉笔生涯》这一作品时,教师采取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这幅画为何取名《粉笔生涯》?从哪里体现的呢?为何这样画?换身衣裳?换个背景呢?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思辨,重新建构,理解了作者的思想内涵。

3.联系生活、实践体验,培养学生识读运用能力

图像识读包括两种:一种是生活、工作中图像的识读,如卫生间男女厕所标识、路标的辨认等;一种是对艺术品、电视和电影分析及鉴赏的能力。美术课堂的图像识读教学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渗透在每节课中艺术作品的赏析;另一种就是专题欣赏,即平时所说的主题欣赏课。

杨景芝说过:“培养孩子在生活中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美育中重要的课题。”教师让学生将美术作品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并比较,会发现其中的共性和不同之处,升华对美的认识。

课例:湘美版二年级下册“民间玩具”。

在物质条件丰富、玩具琳琅满目的生活条件下,要让学生主动去欣赏、喜欢上民间玩具,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说实话,真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课前让学生做了社会调查:采访家中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儿时的玩具,并做记录表。课堂中,教师先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了自己小时候玩的东西,然后出示了自制的木陀螺。学生们一看,都兴奋了,纷纷说现在的陀螺可高档了,有各种颜色、各种零件,并且价格不菲。教师顺势引导:民间玩具和现代的玩具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呢?这样的民间玩具,还有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讲开了:风筝、灯笼、小泥人等。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打破时空的界限,为学生们展现不同时代同一种玩具的“变身”。从熟悉的玩具,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习俗的民间玩具的赏析(如湖南粽叶编制的蚂蚱、陕西的布老虎等),学生们感受到民间玩具不像机器生产的玩具,它表现着劳动人民的一种智慧,洋溢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甚至饱含着一种暖暖的温情。

总之,当学生回到生活,再去找寻这些朴实的民间艺术品时,他们不再排斥,而是懂得了赏识,发现了其中的美与价值,激发了传承这些传统文化的热情,会亲手制作新的玩具、创作新的艺术品。这样,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了提升,识读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房斐.从图像识读到审美创造[N].人民日报,2016-05-29.

[2]白锦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视觉识读能力的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3]谢汝强.“读图能力”培养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研究[J].美育学刊,2016(01).

[4]钱龙玉.如何提升小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J].吉林教育,2017(38).

[5]朱玲.高中美术教学中视觉识读能力培养的探讨[J].广西教育,2018(34).

[6]孔昭舒.淺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猜你喜欢
美术课堂核心素养
用好课堂提问,让美术课堂动起来
美术课堂学生活动方式的空间定位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