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雪艳
摘 要:教师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品德课程回归生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及人格素养。品德与生活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时要注重营造生活化情境,唤起学习动机;设置生活化课题,调动积极情感;引入生活化实例,加强生活认知;组织生活化实践,提高实践能力。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品德与生活;生活化情境;生活化课题;生活化实例;生活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6-0019-02
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落实新课改精神方面意义重大。学生正处在知识习得与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拥有很强的可塑性。对于这阶段的学生来说,人格发展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促进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让学生主动约束和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塑造良好的品德素养成为该阶段教育教学的重点。基于此,品德课程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品德课程的开设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能够让学生一生受益。学生心智不够成熟,还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需要经历实践的磨炼。同时,品德课程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师选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是最为直接有效的。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更需要落实人本思想,改变说教式和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品德课程回归生活,从学生生活经验层面出发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认知自我与社会,提高社会适应力。本文結合教学实践,对品德生活化教学进行探讨。
生活化教学是品德课程作用得以发挥的基础,它能够促使学生把生活经验与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进行深度融合,感受到品德课程与生活、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更愿意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最终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品德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助于弥补传统教育的缺陷,确保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传统教学以灌输和说教为主,会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模糊感,还会影响到学生在生活中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而生活化教学可以改变这种情况,使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认识到品德课程和生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产生主动亲近品德课程的思想,更乐于参与课堂活动,进而实现学习目标。第二,有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品德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灌输式教学不利于课程作用的发挥,还会使教学气氛过于压抑,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而学生长时间处在沉闷的教学氛围中会让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生活化教学则能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认识到品德学科的实用价值,而且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持久保持学习动力和热情。第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兴趣是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出发点,而生活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多彩的课堂活动,在参与互动中深化认知。
1.营造生活化情境,唤起学习动机
品德课程本身就是一门贴近生活,又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所以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是学科性质及学生的学习特征所决定的。为保证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效果,教师首先应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情境,有效模拟生活氛围,促使学生置身于生活环境中联想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获得更加丰富和现实的新鲜体验。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结合品德课程内容,把学生的生活体验作为根本出发点,对实际生活场景进行模拟再现,营造生活化情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都能够在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很好的体验与感悟,让品德教育润物无声。例如,教学“友爱残疾人”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残疾人群体,学会尊重他们,并学习他们身上顽强乐观的精神,教师可以给学生营造生活化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大家在生活中看到或者接触过残疾人吗?大家有哪些体会?你认为他们身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品质?回答这一问题时,学生们纷纷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畅所欲言,进入到教师所营造的学习情境中。
2.设置生活化课题,调动积极情感
品德课程的综合性和社会性特征非常鲜明,其中涉及的课程内容大部分来自实际生活,或者是对生活内容的凝练。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品德课程的根本目标确定为让学生掌握学以致用的方法,促使学生在理论结合实际的过程中发展社会综合实践能力。为了保证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挥学科特性,教师可以结合教育教学内容设计符合生活与学生学习成长规律的生活化课题,引导学生对课题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索,进而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为增进学生对商店意义的了解,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生活化课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与父母逛超市,体验购物过程,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了解购物的方法、途径、服务人员等,进而感知购物的意义,感受国家经济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让学生获得课堂理论学习中无法得到的内容。这样的生活化课题可以让学生与品德学科之间的距离大大缩小,让品德课程教学事半功倍。
3.引入生活化实例,加强生活认知
毋庸置疑,品德课程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而且不可分割的,不过品德教材中涉及的一些内容是以枯燥单调的理论形式存在的,常常会让学生觉得毫无趣味。再加上教师采用照本宣科的教育教学策略,就会让学生丧失对品德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以致影响实际教学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抵触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思维水平,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入鲜活生动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理解抽象理论时可以把生活实例作为有效参照,站在生活视角解读品德学科理论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被动为主动,提高生活认知层次。例如,教学“遵守规则”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规则,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利用规则的有关知识约束和指导自身的行动,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实例,如在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规则,在超市购物时遵守购物规则,等等,让学生感知品德课程和生活息息相关,规则无处不在,要学会遵守规则。
4.组织生活化实践,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性是品德课程的显著特征,如何让学生消化和吸收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彰显品德课程的实践性特征,是广大教师教育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想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能力,完善学生的道德素质,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天地,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实践中获得深刻的领悟。因此,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时要善于设计针对性强的生活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与社会,在生活实践中丰富体验,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水平。教师所设计的品德实践活动必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实践中学有所获。例如,在清明节到来之际,为了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带领学生瞻仰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爱国精神的熏陶,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伟大理想。再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敬老院,参与爱心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帮助老人及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明确尊老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为保证品德课程目标的达成,培育学生完善的品德素养与人格,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师要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而最佳方法就是让课程教学回归生活,再现精彩的生活。所以,生活化教学策略是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品德课堂的关键。为保证生活化教学的顺利实施,品德教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将实际生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情境中习得知识,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1]陈烨.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教育,2017(22).
[2]林子英.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探析——以《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2).
[3]郑桂春.回归生活 提升品德与生活教学质量[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12).
[4]贾元荣.《品德与生活》生活化教学的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3(17).
[5]李鹏.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