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民医院(450000)田娅
静疗指的是通过各种输注工具(注射器、输液港、中心静脉导管等)将各种液体(药液、血液、营养液等)注入患者的静脉进而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情况的治疗方法,为当前缓解患者病情的主要方法之一[1][2]。在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对PICC治疗患者进行相关的护理干预,进而预防静脉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3]。本研究将PICC治疗患者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常规的输液护理,另一组成立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后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就两种护理模式对持续改进PICC护理质量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如下。
1.1 资料 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为82例于2016年7月~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PICC治疗的肿瘤化疗患者,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研究对象本人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和同意。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41例。其中,参照组女18例,男23例;年龄32~68岁,平均(45.31±6.26)岁;初中或者小学学历18例,中专或高中15例,大专学历6例,本科学历2例。研究组男24例,女17例;本科文化水平3例,大专文化水平6例,高中或中专文化水平12例,小学或初中文化水平20例;年龄为33~67岁,平均年龄(45.28±6.32)岁。两组PICC治疗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附表 两组的PlCC治疗置管时长以及患者对静脉治疗护理的满意度评分对比(±s)
附表 两组的PlCC治疗置管时长以及患者对静脉治疗护理的满意度评分对比(±s)
对静疗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参照组 41 13.24±2.13 78.25±2.24研究组 41 18.65±2.07 88.63±5.16 t 4.85 7.75 P 0.00 0.00组别 例数 置管时长(天)
1.2 方法 本研究观察对象所用的化疗药物主要包括吉西他滨、顺铂、奥沙利铂等,所有药物均经过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输入患者静脉中。两组均实施PICC护理质量改进护理,其中参照组的护理为常规的输液护理,如穿刺前消毒患者皮肤,置管后护理导管,使导管畅通,对穿刺点进行护理,观察患者的静疗效果等。
研究组行静脉治疗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成立护理小组:由主管护师、责任护士、护士组成的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共同学习PICC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知识,树立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的观念,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以及护理责任心[4]。②规范化穿刺操作:小组成员根据以往的PICC治疗情况并结合相关参考资料共同完善以往的PICC操作流程,主要内容包括置管方法、冲管方法、固定方法、换药方法以及导管维护方法等,并详细列出相关的PICC管理规范。要求小组成员准确了解PICC操作流程和掌握操作方法,对成员进行考核。在穿此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提高患者对PICC治疗的了解和配合度,从而提升PICC置管质量。③解决护理疑难问题:小组成员收集在静疗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就这些问题的发生原因进而分析,进而共同商讨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降低此类问题的发生率。④规范化导管护理:置管成功后,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强调相关注意事项,以免患者活动幅度过大而导致留置针移位或者穿破血管。控制好液体的滴速,注意预防药液外漏,并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护理,进而降低穿刺点红肿或感染等的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统计和对比两组PICC治疗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观察患者在静脉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可能发生的静疗并发症包括液体外漏、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炎以及穿刺点感染。记录和对比两组患者的PICC置管时长。在静脉治疗护理2个月后用调查问卷评估患者对静疗护理质量的满意程度,所用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水平、对护理事件的处理能力等,满分为100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明其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41例PICC治疗患者中有38例一次性穿刺成功,有3例患者第一次穿刺失败,第二次穿刺方成功,故本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2.68%(38/41)。参照组仅有31例一次性穿刺成功,有7例经2次穿刺成功,3例经3次穿刺方成功,故本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75.61%(31/41)。研究组与参照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对比,P=0.03,X2=4.47,组间差异明显。
2.2 两组患者的静脉治疗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此次研究中,参照组患者的静脉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19.51%,而研究组的发生率仅为4.88%,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2.3 两组的置管时长以及对静疗护理的满意度评分比较 与参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的PICC置管时间较长,P<0.05;与参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对静脉治疗护理的满意程度评分较高,P<0.05。详见附表。
部分疾病患者需要长时间接受静脉治疗,若给予常规的静脉穿刺治疗,则患者需忍受反复穿刺的痛苦,且患者发生输液并发症的概率较高,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PICC的穿刺点在患者的外周浅表静脉,对患者的静脉损伤较小,在患者体内留置的时间较长,可优化肿瘤化疗等须长期静脉治疗的患者的临床疗效。本研究成立静脉治疗护理小组,组员通过学习PICC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知识,完善PICC操作规范,提升护理人员的静疗护理能力,对研究组患者进行静疗护理,共同解决护理过程中的问题,规范导管护理,并注重对患者穿刺点的护理,从而预防患者穿刺点感染等情况的发生[5]。经研究,发现与采用常规输液护理的参照组对比,研究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高(92.68%>75.61%),P<0.05;研究组的静疗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4.88%<19.51%),P<0.05;研究组的置管时间长于参照组,且研究组患者对静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本研究的结果与邓燕婷[6]的研究结果(对照组静疗并发症发生率为17.78%,观察组为2.22%;对照组1次穿刺成功率为71.11%,观察组为95.56%,P<0.05)相似,由此表明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可优化PICC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综上,在持续改进PICC护理质量中,静疗护理小组的护理质量较好,可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者的置管时间较长,且静疗并发症较少,患者的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