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1000)贺欣欣 周博
脑卒中是突然发病产生血液循环障碍的一种疾病,也被叫做脑中风,是因多种原因导致脑内动脉狭窄、破裂、闭塞等导致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的疾病。本文主要探讨程序化护理干预在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诊治的56例脑卒中重症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1 基础资料 以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作为数据验证时间,以56例脑卒中重症患者作为实验目标,选择双盲法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试验组入组28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14例,中位年龄(66.54±4.54)岁;参照组入组28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13例,中位年龄(65.81±6.55)岁。比对两组基础数据,P>0.05,无数据间的统计学意义。纳入标准:经磁共振和CT检查被确诊的患者,且满足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给出的标准,于同意书上自愿签名。果 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低于参照组,P<0.05,数据显示组间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将常规护理干预用于对照组,予以患者体位护理、皮肤护理、呼吸道护理、生活饮食管理、用药指导、常规康复锻炼等。将程序化护理干预使用于试验组,①依据医护人员的基本功能水平和临床经验,选择一些优秀人员建立科学的护理小组,采取新老搭配的基本原则,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纵向责任制护理管理模式,每个护士承担2~3例患者的管理,组长定期指导与评估护理人员的临床工作情况;②医院对护理人员相关信息及时公布,方便患者和家属提出合理的工作意见,强化护士的专科护理能力,降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③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心功能和血容量进行密切观察,了解管路管理的情况,预防感染;同时对身份识别制度进行强化,保证患者的临床护理安全,并且需要及时和患者交流,将其不良情绪显著缓解,让其以最佳状态面对疾病。
1.3 观察指标 计算观察参照组与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选取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临床计数信息以率(%)的形式阐明,采取X2检验,临床计量信息以(均数±标准差)形式阐明,采取t检验,P<0.05,数据显示组间统计学意义。
2.1 比较分析参照组与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住院时间 相比较参照组数据,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住院时间获得显著变化,P<0.0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2.2 比较分析参照组与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 相比较参照组数据(21.42%),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57%更低,P<0.0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重症脑卒中具有危急的病情,如不能及时进行处理,十分容易发生肢体障碍以及昏迷等情况,严重的可能发生死亡,所以,不但需要对疾病实施及时的治疗,也不可忽略临床的护理质量[1]。现代护理模式得到较大改变,越来越注重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在临床治疗重症脑卒中疾病的时候需要选择科学且合理的护理措施实施处理,维护患者利益,高度尊重患者,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基本生理需求,切实将常规护理工作做好,全面符合患者的临床需要。程序化护理干预是新型的一种服务模式,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满足患者的基本身心需要,确保尽早恢复患者健康,选择科学护理流程开展的整体性、连续性且计划性的护理服务模式[2]。
附表 参照组与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住院时间比对
本次结果显示,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57%低于参照组的21.42%,P<0.05,数据显示组间统计学意义。这表明,程序化护理干预可减少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是安全的一种护理模式;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68.98±4.22)、住院时间(15.55±3.01)对比参照组数据(56.54±3.54、25.54±2.05),P<0.05,数据显示组间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程序化护理干预可缩短住院时间,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综合以上结论,将程序化护理干预使用于脑卒中重症患者中相比较常规干预的临床效果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