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康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教材自2005年改版后,一直使用至今,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必修本要求必须学习,且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内容,选修本可以有选择地学习,也作为考试考查的参考范围。但是选修的教本有十多种,该怎么“修”?特别是阅读选本,课文多,涉及广,若要“修”有成效,事半功倍,必须有科学可行的方法。我们“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材的开发和使用研究”课题组通过近两年的探索研讨,总结出了以下“四性”,觉得可以作为选修阅读教材教学指导的科学可行的基本原则。
现在已发行使用的课外文学阅读类教材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等六种,再加上我们自己增选的《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欣赏》(含《论语》《诗经》《楚辞》《史记》、“明清四大名著”、《呐喊》《彷徨》《平凡的人生》、“莫言系列小说”、《战争与和平》《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等二十多翻,共有三十多部(本)。这么多的内容,具体篇目或章节简直无法计数,如果都浅尝辄止,面面俱到,则仍然是支离破碎,难以收到应有的成效。在这方面,我们觉得还是应该立足教材,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力求突出阅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如在学习《外国小说欣赏》时,一共涉及十六位作家的十六篇作品,其中的海明威、雨果、高尔基、卡夫卡、托尔斯泰、泰戈尔及其重要作品,在必修本学习中已重点介绍和赏析,除了简要学习他们收录在本教材中的作品外,其他可放弃不管;对于另外的如蒲宁、伯尔、志贺直哉等十来位重要作家,学生本来就不十分熟悉,则进行重点学习和了解。首先,全面介绍他们的生平、创作主张、重要作品及风格,然后重点赏析含本教本中的一篇在内的数篇重要作品,力求让学生对该作家及其作品有比较完整和全面的印象。还比如《红楼梦》,必修本中有“导读”,但我们在选修阅读板块如何进一步开展教学呢?我们的做法是:作者及经典篇章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宝玉挨打》《香菱学诗》等,因学生已学习或研读,不再涉及,我们重点赏读的是由我们教师精选的章节,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贾宝玉神游太虚境》《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诉肺腑心迷活宝玉》《薛宝钗小惠全大体》等,这些也都是小说中特别重要而精彩的篇目,通过指导赏读,便于学生将已掌握的一些零碎知识融通渗透,连点成片,从而对小说中一些重要人物形象及主旨意蕴有更丰富更完整的印象。
课外阅读,顾名思义还是以学生课外自由阅读为主,教师只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做一些安排布置,或者是提纲挈领式的点拨指导,一般也没有具体的书面作业以帮助复习巩固。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突显阅读指导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阅读。
那么,如何突出趣味性呢?我们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课外阅读教材中的篇目进行筛选。比如指导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我们选取了白居易《长恨歌》、屈原《湘夫人》、鲍照《拟行路难》、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将进酒》、高适《燕歌行》、睢景臣《高祖还乡》、杜牧《阿房宫赋》、苏洵《六国论》、韩愈《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篇目作为重点,这里面既有教材规定的“赏析”篇目,也有“自主赏析”和“推荐”篇目。为什么非要选这些篇目呢?因为这是从文学史的角度看相对重要的篇目,而且又是学生没有学过、相对生疏的篇目,同时还是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相对更胜一筹的篇目。把这些挑选出来重点学习,能更好地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阅读目的,又能很好地开拓视野、丰富阅读体验。二是穿插一些同作者、作品有密切关系的趣味故事。在保障不会喧宾夺主又能帮助更好地阅读原文的前提下,让趣味故事发挥恰到好处的导入激趣和活跃气氛的作用。比如在讲到阮籍“咏怀”诗时,在简单地介绍“竹林七贤”的一般知识后,有意识地拓展介绍他的“穷途之哭”和“青眼白眼”的典故,再顺便谈到至今还广泛使用的“青睐”“白眼”等词的来历,往往使阅读理解充满了趣味和浓烈的氛围。
课外阅读教材的阅读指导不能像必修教材一样,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到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条分缕析,面面俱到,这在时间和精力上不允许,同时也没有突出“课外阅读”这个精髓。我们的做法是,在引导学生对所有篇目的一些必要知识(如作者、作品产生背景及基本内容)进行必要了解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挖掘、去品悟,然后大家自由发表阅读感受互相讨论分享,不求得出统一结论,只求充分体现阅读的个性化和品悟功能,也就是只要大家有所得就行。
如有的同学在阅读了《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后,觉得这首诗在语言上、抒情性上较有特色,感染力较强,但有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太直白,诗味不足,没有多少品味的余地,有点像分行分节的散文,而且还拿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作比较,以证明艾青诗这方面的不足。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们教者基本不去花时间讨论分辨,只是肯定他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又提示他,如若有兴趣,可以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诗歌多读一些,比如郭沫若、郭小川、闻一多、冯至等名家的诗歌,读过之后再想一想,“太直白、余味不足”是不是艾青诗歌的致命伤。其实,学生通过进一步扩大阅读,将现、当代两个不同时代的大量诗歌进行具体比较,自然就会明白“直白而又饱含情感”正是艾青那个时代大多数诗歌的基本风格。还如有个同学在读过外国小说家卡夫卡的《骑桶者》后,不完全赞同课文后面对小说主题的分析,他认为,这篇小说不仅反映购煤者人性的缺陷——封闭、软弱、不善沟通,更反映了阶级矛盾,即穷人与富人间尖锐的阶级对立。从文章的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乞丐在饿得奄奄一息时,煤老板家的女厨师给他喂点残剩的咖啡时,煤老板都非常气愤”,这表明他一向悭吝、冷酷,没有同情心,他的心中只有生意和发财致富:二是小说的结尾写煤老板的老婆用围裙把购煤者“我”扇到了冰山区域,这也暗示着穷人与富人间你死我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这种开放的自由的强调阅读品味性的研读环境下,大家的品读越深入和独到,越能很好地实现我们阅读指导的初衷。
不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长远的目标当然是扩大阅读量,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文化素养。但从浅近的目标看,课外阅读恐怕还是作为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進一步丰富有关的语文知识,更好地为应试答题服务。如果仅仅是像有些学校上校本课一样,走走过场,热闹一番,也就严重削弱了课外阅读的意义,同时最终也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和动力。那么究竟怎样突出实用性呢?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就是突出重点,吃透难点,该落实的地方一定细化落实。
比如在指导学习经典名著《诗经》时,我们在引导学生通过泛读进行一般了解后,还特别要求对精选的几首名诗进行精读。在学习《柏舟》时,我们既要求学生真正理解诗中女主人公敢于反抗旧的封建制度、至死不渝地追求自己人生理想的形象特点,又要求真正理解其中的关键词句,如“微”“选”“愠”“胡”“之”等,这些都是“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规定重点掌握的词语,还要求通过翻译全诗,真正品悟其中怨而不怒、反复申说和倾吐的抒情形式。同时,对于这首到底表达了什么主题——是写君子怀才不遇、受人欺侮的内心痛苦,还是写妻子被丈夫遗弃而不甘屈服的忧愤,还是赞颂女子为追求幸福爱情而顽强斗争的精神,还是兼而有之,只要言之成理,照样明确肯定,但要求言之有据,必须从诗中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凭证,这样也就进一步训练了学生阅读解题的思路和技巧,同课内必修阅读遥相呼应,相互渗透和融通,较好地突显了阅读的实用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阅读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从将要在2020年全面铺开的新高考“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难度”的命题导向即可见一斑。但是要真正使阅读特别是作为课内阅读必要补充的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卓有成效,达到我们预期的理想目标,坚持前述的“四性”是基本前提。坚持“四性”说起来容易,但具体操作时还需要“存乎一心”,即不断探索,多加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到运用自如的境地。